论宇宙空间的密度

——第三次质疑引力波

吴     志


最近研究人员在2017年9月27日宣称,美国的两个引力波天文台和意大利的一个引力波天文台几乎同时探测到引力波,这是18亿光年外两个黑洞合并发出的引力波。

每当看到这样的新闻,我总是感到很滑稽。尽管他们宣称探测到引力波,实际上他们探测到的是“空间伸缩”,然后据此推测存在引力波。然而,他们从来不敢宣称探测到空间伸缩,这么说太玄乎,不会被民众和科学界接受,于是强调探测到的是引力波。不过,他们的装置是设计用来探测空间伸缩的。十多亿光年外的黑洞合并空间伸缩多少呢?相当于质子直径的万分之一,或说从太阳到最近恒星4.2光年的距离上空间伸缩了一根头发丝的宽度。

是不是很玄?人类有没有这种能力?别说十几亿光年外的空间伸缩,有个质子摆在你面前,你用世界最强大的电子显微镜来观测,能不能测得出质子移动了万分之一?不可能!因为再强大的电子显微镜也看不到质子,更不可能测到质子移动多少了。用其他敏感的仪器来测呢?也测不准。量子的特点就是测不准,你永远测不到粒子在哪个位置,任何物质靠近它,它就跑掉了,甚至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位置上。既然眼前的物质都测不准,你还能测十几亿光年外的空间伸缩了一根头发丝吗?哥,别逗了,太不可思议了。

从2015年9月首次探测到引力波,到现在刚好两年,两年中四次探测到黑洞合并,宇宙照这个速度演化,一万年、十万年、百万年或一亿年,整个宇宙就会合并成一个巨大黑洞,宇宙也就终结了。黑洞合并越大,引力越强,这意味着宇宙的合并具有加速度。人类探测到一次黑洞合并,可能会漏掉一万次、百万次、一亿次黑洞合并,这样宇宙终结的时间几乎就在眼前了。哥,别闹了,宇宙至少还要活一百亿年,也许是永远不死的。

宇宙的扩张还在进行呢,还远远没到合并的时候。黑洞十分稀有,人类还没发现银河系哪里有黑洞呢,只是猜测银河系中心有黑洞,但一直找不出有力证据。恒星满天都是,人类从来没观测到恒星合并,怎么天上就有那么多黑洞合并呢?

天体演化是用亿年作为时间单位的,比如地球年龄是46亿年。一年是什么概念?连一眨眼都不是。还没眨眼宇宙就能发生那么多事么?即使以光速向对方奔去,也得跑多少亿年吧?一山不容二虎,两个黑洞肯定相距遥远,比恒星距离远多了,不然就不成其为黑洞了。再说,黑洞的合并也不是一瞬间的事,黑洞不像地球那样有一个坚硬的外壳,黑洞合并应有一个漫长的撕扯过程,大质量黑洞把小质量黑洞撕扯过来,再吞噬下肚。这个撕扯和吞噬过程有多长?肯定不是一瞬间,一年、十年、百年、千年、万年都有可能。既然如此,引力波天文台怎么能瞬间探测到黑洞合并呢?

黑洞是吞噬一切的,包括物质、能量、辐射、信息、电磁波,连光也逃不出来,任何东西都逃不出如来佛的掌心。那么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也是无法从黑洞逃逸出来的。人类怎么能探测得到呢?也许你会说,黑洞合并造成了周围空间的伸缩,这个伸缩越过了十多亿光年传递到了地球。问题是,空间是虚无的,是不含有任何杂质的,即不含有物质和能量,因此黑洞既压缩不了空间,也扩大不了空间,怎么能影响到空间呢?当然,爱因斯坦是说过,空间是可以弯曲的,那不是做梦么?能弯曲的一定是物质,而不是空间。空间不能弯曲,就像时间不能弯曲,道理不言自明。

宇宙是一团物质,是一团能量,是一块蛋糕,有大小、形状、疏密之分,可能是方的,可能是圆的;可能是疏的,可能是密的;可能无限小,可能无限大。为了更好认识这块蛋糕,人类把蛋糕分解为空间和物质两部分,拿走物质就是空间,拿走空间就是物质。引入空间概念之后,人类就能判断蛋糕的大小、形状、疏密了。

后来数学家发明了立体直角坐标系,用长、宽、高三个维度来量度空间,把空间进行量化,空间可以指局部,也可以是无限。有了空间之后,也能量度蛋糕内部的运动了,不过还需要引入时间才能量度运动,甲物从A点到B点,既需要空间来量度,也需要时间来量度。蛋糕放几天就发霉、变质、变形、腐烂了,这是化学运动,也需要时间来量度。由此可见,空间与时间都是人类发明的概念,用来分析和判断客观事物。

在一个固定空间内,注入物质比较少,那叫密度小;注入物质比较多,那叫密度大。密度的大小是相对概念,你觉得大就是大,你觉得小就是小。那么,剔除物质后的剩余部分是不是空间?实际上在这片空间还充斥着其他物质。就像在一盆水中洒入1克盐,盐的密度较小;倒入100克盐,盐的密度较大。但不意味着盐占据了整个空间,还有水占据着剩余空间。

人是靠感觉来认识空间和物质的。看不见的是空间,看得见的是物质;碰不着的是空间,碰得着的是物质。少量分子人是感觉不到的,分子多到一定程度人就能感觉到了。感觉需要一定量的物质刺激,因此空间也是相对的。对能感知的物质,需要一定的量,这是空间相对性之一。

客观世界存在一些人类不能感知的物质,这是空间相对性之二。为什么不能感知?因为人类的感觉就是这么设计的,对于人类不重要的东西,或环境不常见的东西,就不产生感觉了。如果地球和宇宙的物质和能量都能感知,那么人类就活不成了。

对物质的感觉还有性质、速度和结构。光子人能感觉到,中微子人不能感觉到,这是由于物质性质不同;静态空气人感觉不到,起风后能感觉到;水蒸气散开后人就感觉不到了,凝结成水人就能感觉到了,凝结成冰感觉就石头一样了。水与冰密度差不多,区别主要是结构不同。对于人类来说,水比冰更接近空间,可以视为半空间,因为人在水中还能进行运动。在鱼类看来,水就是空间,就像人类认为空气是空间一样。面对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生物或物质看来,是空间还是物质是截然不同的,这是空间相对性之三。

物质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几种:相斥关系、渗透关系、穿透关系和重叠关系。铁块与石头是相斥关系,铁矿石中铁元素与石头元素是渗透关系,盐与水是渗透关系,阳光与玻璃是穿透关系,另外有些物质不与人类所知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当这些物质与地球物质交集时,彼此感觉不到对方存在(见《物质的稳形穿透》),这就是重叠关系。鬼、神就是另类物质与另类空间,如果他们是存在的话。海市蜃楼很有可能就是另类物质与另类空间,只是在特殊情况下显形罢了。

水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为什么分子密度变稀了呢?主要是水原子和水分子膨胀了。获得更多能量后,电子轨道向外扩张,水原子的体积就增大了,等于原子长胖了。水分子中的原子距离也更远了,水分子也长胖了。由于分子外围是电子,电子与电子有斥力,所以在一个空间中容纳的水分子就少了,但这个空间还是被水分子塞满了,只是水分子个个都是胖子而已。

空间问题是两种物质的关系问题。两种物质能发生相互作用,彼此认为对方是物质;两种物质不能发生相互作用,彼此认为对方是空间。因此,空间与物质的存在,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存在,因为物质与空间的存在具有相对性。就像运动是相对的,甲对于乙发生相对运动,如果没有乙,甲就没有运动了,你不能说在客观上甲是运动的。

人类认为,磁铁周围是空间,在同极磁铁看来,那块磁铁周围有物质,靠近后就无法再靠近了。磁悬浮列车与铁轨之间,人类看来是空间,火车看来是物质,实实在在承托着自己。人在奔跑时撞到玻璃门,会撞得头破血流;光子以光速撞到玻璃门,毫发无损就穿透了。因为玻璃对于人类是物质,对于光子是空间。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身边找出很多。这说明,空间是人造概念,不是客观存在。人类只是想象有空间,但从来没能发现或制造出真空,那些所谓的真空,只是空气少些而已,即使空气分子为零,还有其他物质和辐射侵切和浸润。

现在分析一下宇宙的密度问题。宇宙大体是由三类物质构成的:恒星、行星和太空。在这里恒星泛指发光天体,行星泛指围绕恒星运动的附属天体,太空也是宇宙中的一种物质形式。当然,还有人认为存在黑洞,但还没有确凿证据,仍属于人类臆想的天体,在这里就不谈了。就人类所知,宇宙是恒星的世界,天上有无数颗恒星,恒星集中了宇宙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行星可以视为恒星的一部分,是恒星的外围物质,是贴身的附属物质。

恒星之间的太空是不是真空呢?肯定不是,太空中的物质密度也是很大的。恒星向外辐射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等电磁波,都是由电磁粒子为截体的,还辐射宇宙射线、中子流、中微子流等,还喷射恒星风(太阳风),还有一些未被人类知道的物质和能量。

太阳向外喷发的太阳风(恒星风),是电子和质子等大颗物质,密度也是非常大的,这些物质能不能飞出太阳系到达两颗恒星之间的空间呢?那是有可能的。既然人类认为向太阳系外发射的宇宙飞船,能飞出太阳系到达另一颗恒星,那么太阳风就更能飞出太阳系了,因为太阳风速度是200-800公里/秒,比第三宇宙速度快多了。这样,恒星之间还充斥着电子和质子等带电粒子,这些粒子是可以结合成各种分子的,科学家也证实太空中大量存在星际分子和宇宙尘埃。

有些恒星喷发的恒星风是惊人的。银河系中的手枪星质量比太阳大100-150倍,发出的光强度是太阳的170万倍,喷发的恒星风强度是太阳风的100亿倍,也就是说,一颗恒星就顶100亿个太阳。由于喷发出巨量物质,在恒星周围形成了壮观的星云,由于星云厚实,几乎遮住了这颗巨大的恒星,若喷发的浓度更高一些,或再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完全遮住,宇宙中可能存在这种被遮掩的巨型恒星或恒星团,由于能对周围天体形成影响,人类会认为是一个黑洞。

 

太阳每秒产生10的38次方个中微子,向宇宙空间辐射出去,每秒会有1000万亿个来来自太阳的中微子穿过每个人的身体,密度是非常大的。若人类对中微子有触觉,那就是万箭穿心了。加上恒星的其他辐射、喷射和抛洒,密度就大得不可思议了。

宇宙约有20-40万亿亿颗恒星,这么庞大数量的恒星不断向宇宙空间辐射、喷射和抛洒物质和能量,其中许多辐射是可以到达无穷远的,这些物质填充着恒星之间的空间,持续填充了137亿年,这样太空物质密度就非常可观了。估计早就把宇宙空间填满了,只是在继续增大密度而已。随着星际物质密度的增加,意味着宇宙不断发生某种变化,物理定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这也正是宇宙膨胀的动力和原因所在。换句话说,不存在宇宙大爆炸。

此外,还有各种恒星的爆发。如超新星的爆发,把大部或全部物质向宇宙空间抛洒出去,形成云状物,这些物质也充斥着宇宙空间。宇宙空间还有星云的存在,像一团浓雾一样,很难确定它是星还是云,既比星疏,又比云密,这些物质也填充着宇宙空间。若宇宙空间没有充满物质,是不可能孕育出恒星的,恒星不可能凭空产生,也需要在“胎盘”中孕育,“胎盘”含有丰富的基础物质和营养物质。

幸亏中微子偶尔显形被人类捕捉到,不然人类根本不知道太空中存在如此宏量的物质。会不会还有许多未被人类探测到的物质和能量呢?那是肯定的。人类的科技越发达,发现的物质和能量就越多。人类发现原子存在,也就是三百多年前的事,此后不断发掘出各种粒子,至今依然在继续发掘之中,再过一万年、百万年、一亿年,人类一定能找出许多未被发现的物质和能量。

为什么太空中存在3K背景辐射?那不是宇宙大爆炸后冷却至今的剩余温度,而是所有恒星向宇宙空间辐射、喷射和抛洒物质和能量,在太空海洋中形成的温度。这些物质在太空中高速运动、碰撞和磨擦,也会形成特定的温度。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最终会搅拌成一致。

恒星就像海洋中的岛屿,人类从这个岛屿遥望另一个岛屿,觉得太遥远了,而忽视了岛屿之间海的存在,因为人类不能在海中立足和生存,就当成是空洞无物的了。的确,人类投入海中,要么沉下去,要么浮起来,这同进入太空是一样的,要么坠落到地球,要么飘浮在太空。不同的是,人类在地球生活已久,知道海洋也是物质;人类刚涉足太空,不知道太空也是物质。

现代科学认为,宇宙中充斥着大量的暗物质与暗能量,暗能量占68.3%,暗物质占26.8%,两者相加是95.1%,这些暗物质与暗能量是不能被人类感知和探测的,这符合本人的论文《物质的隐形穿透》的观点。宇宙中只有4.9%的可见物质,即恒星与行星等。这么看来宇宙的主宰是暗能量与暗物质,这些东西充斥着宇宙空间,却又不能被人类所感知和探测。

这是天文科学家绘制出来的宇宙全景图,看起来这不就是一块经过加工的蛋形石么?纹理和颜色还不错,可以做一个木架摆在家里作为艺术品,无人认为石蛋是空间或有空间。

把宇宙无限放大之后,空间出来了,黑洞洞之处被人类认为是空间,眼见为实,眼不见为虚。同样道理,用高倍显微镜把石蛋放大,空间也会出来,分子与分子之间是空间,原子与原子之间是空间,分子、原子内部也有空间。其实,石蛋只有物质的不同和结构的不同,空间是人造出来的,你不用显微镜来放大哪来的空间呢?同样道理,宇宙只有物质的不同和结构的不同,空间也是人造出来的。人类把自己无限缩小,就等于把宇宙无限放大,看起来宇宙内部就有很多空间了。如果空间是空洞无物的,这也说得过去。然而,空间真的是空洞无物的吗?

哈勃太空望远镜把镜头对准了一小片最空旷的宇宙空间,拍摄照片后发现大有乾坤,挤满了无数星系。人类拥有哈勃太空望远镜之前,一直认为这个区域是空间。即使在地球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也是空洞无物的,因为发出的光波和无线电波实在太微弱。在这张照片中,有许多几乎不可见的微小白点,那都是巨大的星系,只是太远显得很小,依稀可见。那么,在依稀可见星系之间是不是空间?即在两个微小白点之间是不是空间?哈勃太空望远镜回答了这个问题。

哈勃太空望远镜把镜头对准依稀可见星系之间的宇宙深空,曝光了50天共计200万秒后,得到了上面这幅照片,依然挤满了星系。依此类推,图片中的空间也会挤满星系,若把更强大的望远镜对准窄缝中的空间,拍出照片后又会像这幅图这样了。

也许有人说,这只是距离拉远后出现的物质,在星系之间或多或少总有空间吧?没有。你认为水中有空间么?如果水中没有,那么宇宙也没有。哈勃太空望远镜看到的只是可见光,都已经挤满物质了,还有许许多多不可见的恒星辐射、喷射和抛洒呢?若都叠加进来,是不是挤得水泄不通了呢?

宇宙空间就像人体细胞之间的物质,星系或恒星就像细胞,细胞之间也有物质,叫细胞间质,主要是液体,是细胞吐出来的物质和细胞即将吞食的物质。原子系也是这样,原子核与电子之间也充满了物质,原子核不断对外辐射物质,外部辐射不断穿透原子内部,其中一些进入原子核和电子之中。太阳系也是这样,在太阳与地球之间似乎是宇宙空间,实际上在这个空间中充满了辐射、质子、电子、中子和分子。确切说,广义太阳包括外围天体,即包括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柯伊伯带和奥尔特云,还有外围一些人类所不知的物质;更广义的太阳包括太阳辐射、喷射和抛洒出去的物质——这样太阳就可以视为无限大了。既然每个恒星都无限大,宇宙还有空间么?

这张照片仅仅是在可见光下显形的物质,若用无线电、X射线、红外线、紫外线、伽马射线、宇宙射线……等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像。若有朝一日人类发明了中微子望远镜,所谓的宇宙空间就是密密实实的物质了。宇宙空间存在大量弥漫物质,上图中的每个细小黑缝,都填充着弥漫物质,恒星越密集,弥漫物质越多。

若太阳与地球之间是真空,太阳能带着地球转么?太阳力量再大也得通过绳子或棍子牵引地球吧?若没有绳子或棍子,也得有一池液体和一团气体。由于人类看不见这团气体或这池液体,就误认这是一片真空了。从常识判断,力不能通过真空发挥作用。人类认为可以,那是因为人类还处于愚昧落后的洪荒时代,对客观世界知之不多。科学家的史命就是不断告诉人类新知识,用新知识更替旧知识,包括牛顿、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带给人类的知识,也要更新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部分。

在这张照片的近处,可以看到宇宙空间布满了弥漫物质,密度比较大,其他地方密度也不会太小,只是距离太远没有显形罢了,无论密与稀都说明存在物质。同样,这也只是在可见光下显形的物质。图片中央那团发光物质是星系团,包含有许许多多个星系,一个光斑就是一个星系,在这些星系的周围,弥漫物质一定比图片下方的弥漫物质更多。

由此可见,恒星之间是充满物质和能量的,假如恒星之间是真空,按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两颗恒星存在巨大引力,那么彼此就会向对方飞去,而且带有加速度,越飞越快,在极短时间就会撞在一起,这样宇宙天天都像放鞭炮那么热闹了。可是,人类观察不到恒星相撞,也观察不到两颗恒星向对方飞去。按本人的《辐射力学》的观点,两颗恒星存在斥力,因为都对外辐射和抛洒相同物质,这些物质有斥力,所以恒星保持距离,撞不到一块。换句话说,恒星之间有介质,这些介质能阻挡恒星靠近,还能把恒星推开。这符合恒星的现状。

那么,太空物质密度有多大呢?密度大小是相对概念,取决于人类与这些物质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大密度大,相互作用小密度小。地球上绝大多数物质能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所以人类认为地球密度大;太阳上有些物质能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所以人类也认为太阳密度大。不过,太阳密度只有地球的四分之一,而且不是一个实体,更像是一团火或一团高温气体。可见,太阳和恒星也是虚无的,若不是辐射出来的光和热能被人类感觉到,人类会视为一片真空,就像太空一样,甚至人类能穿过太阳,还感觉不到太阳的存在。太阳系中最大行星木星,也被称为气体行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一团气体。当然,地球的“外壳”也是气体的,从外表看也是一团气体。

行文至此,我们发现恒星被虚化了,太空被实化了,这就符合哲学原理了,虚与实是没有严格界线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虚实实,难分虚实。佛说万事皆空,可以引伸为万物皆空。把恒星虚化,把太空实化,整个宇宙就是大体均匀的了。

太空密度大还是恒星密度大?存在各种可能性,太空密度更小、更大或相等。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觉得此话有假,太空密度怎么可能大于恒星密度呢?宇宙之大,无奇不有,太空某些区域密度还真比恒星大!

这个猪腰形的太空区域,叫巴纳德68暗星云,位于银河系,离地球很近,只有500光年。由于密度很大,把背景恒星遮挡了,也没有前景恒星,看起来是空洞洞的太空。密度是太阳的2倍,直径是0.5光年,温度是16K(-257℃),完全可以视为一个天体,最突出的特点是密度居然比太阳还大,99%是氢。若哪天被“点燃”,就是一颗恒星了。这是恒星诞生的一种可能性。

为什么能把背景恒星遮挡?根据辐射力学原理,温度越低的物质,吞食辐射的能力越强,缺乏能量,饥肠辘辘,当然吃得更多。来多少光子都吃掉了,包括周边恒星的光子,也照样吞噬,所以不能照亮这团星云。我曾经说过,辐射力学能够解释宇宙中的一切,在这里又一次得到证明。不过,周围的恒星会吞噬这团星云,这样就会慢慢缩小,最后趋于消失。这是未来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宇宙中有多少星系和恒星被这类星云遮挡呢?可能难以计算。

如果把太空视为海洋,所有物质都是倾向于搅拌均匀的,恒星就像是搅拌机。搅拌的结果使宇宙空间成为一大团可燃气体,有的地方着火了,被人类看到了,认为这个地方有东西;有的地方没着火,未能被人类看到,认为这个地方是空间。着火了为什么能看到?光子能作用于人眼,产生电流,在大脑形成光觉。然而,光子与中微子一样都是虚的,只是人类对光子过敏而已。如果恒星像太阳这么近,人类还能感觉到热,这是红外线作用于皮肤形成的感觉,红外线也是虚的。

人类喜欢说客观存在。然而,真有客观存在么?物质是相互作用才存在的。人类认为地球是一个天体,中微子认为地球是一个空间,能轻易穿透地球,还感觉不到地球的存在。所以,没有客观存在,只有相对存在,相对于某种物质而存在。既然感觉不到你的存在,你就无所谓疏与密了,地球密度很大么?中微子告诉你:这里没有物体,没有密度,只有空间。

人类能感觉到的物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带有负电的物质。人体外围是由电子组成的,当达到一定强度的电子流向人体冲击时,人能感到电击;地球上的物体是包裹电子的,这些物体与人体相撞时,人能感觉到撞击。当然,会因物质的不用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触觉。光子能被人类看到光,红外线能被人类感觉到热,都是因为光子和红外粒子带有弱负电,能推动人体外围的电子运动。光电效应就是光子斥离电子,形成自由电子,这是光子带有弱负电的证据之一。当然,物体的反光也是证据,还有很多证据。 

另一类是能与人体细胞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味觉、嗅觉就是物质与细胞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感觉。火能让人形成烧灼的感觉,这是火中的物质与细胞发生化学反应,抢走细胞中的碳元素、氧元素和氢元素等。火是什么物质?可燃物气化后的分子。

古代人类把摸得着的东西视为物质,即有触觉的东西是物质;现代人类把看得见、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视为物质,但分为虚物与实物,摸得着的是实物,摸不着的是虚物。地球能摸得着,地球是实物;月球能摸得着,月球是实物(古代是虚的);太阳是实物,人类认为摸得着,实际上是摸不着的,一艘能耐极端高温的飞船在太阳表面“着陆”,可能永远都无法“着陆”,会沉入太阳中心再从另一面钻出去,如果速度足够快的话。

宇宙中的主要存在是虚物,只有行星等极少数天体是实物,可能是万亿分之一。人类之所以出现在地球上,只是因为地球是实物,能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既有物理作用,也有化学作用,所以人类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或说地球把人类创造出来了。若人类不能与地球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上帝也不能把人类创造出来。

在人类眼里,行星、卫星、小行星等天体是实物,这些天体在宇宙中十分渺小,可以忽略不计。实际上这些天体也是虚的,从量子力学的角度看,地球物质都是由粒子构成的,所有粒子都具有量子特性。地球实际上是一团漫天飞舞的粒子,这些粒子没有确切的位置,还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位置。若有一团物质进入这团粒子呢?能发生相互作用就激烈碰撞,不能发生相互作用就穿透过去。既然有物质可以穿透,地球也就是虚的了。确切说,对某些物质是虚的,对某些物质是实的。

人类感觉与客观存在是两回事。可以一致,可以不同,对空间的感觉,对物质的感觉,都是如此。太空存在大量物质,人类感觉太空是真空,这就是主观与客观的不一致。从这个角度看,在宇宙中是没有空间的。在宇宙之外呢?人类认为是空间,那也只是想象而已。宇宙有没有边,谁也不知道;如果宇宙有边,宇宙之外是什么?谁也不知道。这被科学界视为不可讨论的命题。只有人类的想象可以囊括整个宇宙,但想象的东西不一定是真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不能被证明的东西视为不存在。

由此可见,客观世界只存在物质或能量(物质与能量是一回事,运动的物质是能量),不存在所谓的空间,空间只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是人类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感觉,作用小就有空间,作用大就无空间。在人类认为是真空之处,也是充满各种物质和能量的。

既然空间只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而人类又规定空间是虚无的,你还能探测到空间的膨胀和收缩吗?就像人类规定0是虚无的,什么都没有,而你还要制造出一个巨大的设备,在宇宙中搜索0,试图发现0是有内容的,而不是虚无的。这不是自讨没趣么?为什么我要再三否定引力波探测的结果?如果我不否定,引力波就变成客观真理了,就会长期或永远误导人类。

用物理理论来否定物理实验,这是十分罕见的,因为人类迷信仪器设备,看得见为实,测得到为实。但我相信自己理论是正确的。因为引力波天文台的理论依据是错的,即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错的,按这个理论搞出来的东西必然是错的。

更重要的是,人类不知什么是空间,还停留在爱因斯坦的时空观上,认为时间与空间是不可分割的,称为时空,时空是可以弯曲变形的。这个理论把人类的思维搞乱了,有谁知道什么是时空呢?就连爱因斯坦也搞不明白。

当然,不排除引力波天文台探测到某种信号,但这绝不是空间伸缩,也不是所谓的引力波。引力是有波的,但此波非彼波。按《辐射力学》的观点,引力是辐射的发射与吸收产生的,辐射的发射是有波的,这意味着引力是有波的。在人类的周围,充斥着这种引力波,人类早就知道电磁波是波动的,所以用波来命名,用不着建巨大的引力波天文台来探测。



                     2017年10月1日


备忘录:10月3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授予三个美国科学家物理学奖,表彰他们在设计引力波探测仪和探测引力波上的贡献。对他们的获奖本人表示遗憾,时间会证明他们是错的。这事有点玄,眼看一周后就要公布诺贝尔物理奖了,“碰巧”又探测到引力波了,还拉意大利人进来“作证”,似乎想要就要,想有就有,为的是坐实诺贝尔奖。一项科研成果,获得科学同行的正面评价是重要的,尤其获得诺贝尔奖的肯定是重要的,但不意味着就一定是真理。诺贝尔奖委员会应该像法庭一样,倾听两个方面的声音,若授错了奖会让诺贝尔奖失去信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打赏《生命是什么》的作者
关注作者的微博

版权所有——吴志    http://www.wu-zhi.com 手机网址:m.wu-zhi.com

购买热线: 020-85676671    13682279901
粤ICP备06116731号

网站统计

手机网址:
m.wu-zhi.com

mobile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