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感觉的本质

 

感觉是生命最重要的特征,有了感觉,才能知道自己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感觉才有生命。

感觉是人体内的生理活动,也可说是人体内的一连串化学反应,这些生理活动或化学反应,是在外界、体内的物质或信息的刺激下引发的。感是接触,觉是反应,接触引发反应,就是感觉。

感觉分为对外感觉和对内感觉,对外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对内感觉有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人的这些感觉的存在,完全是细胞的发明创造,是细胞社会为了更好地协调和生存,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活动,明暗、轮廓、颜色、声音、香臭、软硬、冷热、痛痒、松紧等感觉,都是大脑细胞描述客观世界的方式,也是大脑细胞区分不同物质的标签。标签是细胞制作的,往哪贴可以随心所欲。只要基本生物愿意,冷可以为热,热可以为冷;香可以为臭,臭可以为香;阳光灿烂,可以为漆黑一团;霹雳响雷,可以为鸦雀无声。

这种“区”内变换是简单的,人人都能接受,盲人就不见阳光,聋人就不闻惊雷。跨“区”贴标签行不行呢?完全可以。窗外射进一缕阳光,可以感觉为窗外飘进一股烤鸭香;一阵鼓声传来,可以感觉为一道强光刺眼。遗憾的是,人体基本生物的标签不是这么贴的,人就没有机会获得这些感受。不过,若大脑内的神经线路搭错线,是可以形成这种感觉的。有一位音乐家就能够品尝出不同音阶的味道,只要听到不同的音阶就能产生相应的味觉,如酸甜苦咸和奶油味等,并在苏伊士大学接受了一年多的测试,获得了科学家的肯定。这并不奇怪,只要接收声音的神经线路连接到了大脑味觉区,就会形成这些感觉。这么看来,通过基因改造就可以获得这种感觉,通过细胞水平的微型手术也可以获得这种感觉。

动物的标签贴法,显然不同于人类。苍蝇给大粪贴上了香味,蝙蝠把“声音”标识为“光线”,确切说是蝙蝠用超声波扫描外部物体,通过接收回波,在大脑成像,看清了漆黑一团的外部世界。蝙蝠是用耳朵看世界的,这种功能相当于人听到鼓声如见强光。不过,蝙蝠大脑有美景,人类并不知道,因为无人能钻进蝙蝠的大脑中看个究竟,即使钻得进去,也看不出来啊。但这幅“图”却是可以翻译和模拟出来的,把蝙蝠接收的回波形成的生物电收集、放大,并按一定次序扫描到荧光屏上,相信就可以得到一幅客观世界的图像。当然,首先要破译包含在电流频率和脉冲上的信息。蝙蝠细胞能做到的事,人体细胞也能做到,只是不愿这样做罢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宜强求。

每一种标签,都是一种精神活动,这些精神活动,是由一套设计严谨的装置来实现的,其中一套装置就是感光系统。

既然感觉是人体内的精神活动,那么人的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触,都是虚假的,一切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而已,而这种描述,是歪曲的、虚拟的。当我们用彩笔描绘一棵树的时候,纸上的画只不过是对客观事物的模仿和虚拟,树与画根本就是两回事。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其实,耳听为虚,眼见亦为虚。眼睛看到的世界不存在,客观世界与眼见世界不一样,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客观世界不存在光。宇宙是漆黑一团的,有各种射线和波,光是其中一种射线,其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电磁波是无光的,人之所以看得见光,是因为细胞发明了一套接收装置,能接收某一波长的电磁波,并转化为光斑,就像电视机接收到电磁波转化为图像一样,如此而已。但对于深海无光世界中的鱼类、蟹类等许多动物,外部世界不存在光,光只不过是人类的“臆想”而已,的确,这些动物的感觉是对的,即使它们被光照射,也不会感觉到光的存在。在一个出生时就眼瞎的盲人看来,外部世界也是不存在光的,当他获悉别人可以看到一个光明的世界时,一定会感到很惊讶。

二是客观世界不存在颜色。在人的眼里,客观世界五彩缤纷,多姿多彩。其实颜色也不存在,人眼中的七种颜色,只不过是七种波长的电磁波而已,电磁波天生就是无色透明的,人能看出电磁波的颜色,只能说细胞发明的这套接收装置功能全面而已。既然客观世界是无光无色的世界,那么客观世界就不存在影像。

三是客观世界物体远近距离与外部尺寸,被眼睛严重歪曲了。我们看到的太阳,就像一枚银元那么大,实际上太阳的尺寸要比银元大得多。太阳与月亮都挂在空中,在人看来,太阳与月亮大小相当,距离相当,实际上距离相差480倍,投影面积相差16万倍。满天的星斗,在人看来,距离和大小相差不大,实际上相差十分悬殊。物体离我们越远,尺寸就越小,实际上物体的尺寸并未发生变化,只是人眼把它缩小了,因为若不缩小,眼睛就装不下了。实际上眼睛把一切物体都缩小了,我们看到大象是一个庞然大物,既然大象的“图像”能装进眼睛,这一“图像”就没有眼睛大,人感觉到大象大,只是根据经验判断出它大罢了。而且人看到的世界,也不是一个直接的世界,而是借助光扫描出来的间接的世界。所以,人眼所见到的世界,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是一个被严重歪曲的世界。

既然人类的所有感觉都是精神活动,而不是客观实际,那么,只要不影响生活,不影响工作,就不妨认为人的感觉是正确的。比如,你认为世界是有光的,就不妨认为是有光的;你认为世界是有颜色的,就不妨认为是有颜色的;你认为时间是匀速流逝、没有尽头的,就不妨认为是这样的;你认为空间是三维静态、无边无际的,就不妨认为是这样的;你认为太阳是围着地球转的,就不妨认为是这样的。本来,运动就是相对的,地球围着太阳转,可以理解为太阳围着地球转,没有什么不妥。不必为了“地心说”和“日心说”争论不休,甚至要人性命。这是非常典型的金银盾牌之争。

感觉的发生机制。人的任何一种感觉,都是由人体基本生物设计制造的一套装置,在身体内外的物质、信息刺激下引发的。这套装置一般由信息接收器——导线——感觉发生器三部分组成。信息接收器是感觉器官或组织,导线是神经,感觉发生器是大脑相应的区域,也就是大脑皮层的某一部分,在这里不妨称为感觉幕。

信息接收器就是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皮肤、黏膜、肌肉等,主要功能是接收信息——发出电流(简称发电)。当信息接收器受到来自身体外部或内部的刺激时,产生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中有大量自由电子析出,在感觉发生器和信息接收器之间形成电位差,自由电子就通过神经系统流向感觉发生器了。化学反应几乎是同时在信息接收器和感觉发生器两头发生的,信息接收器生产电子,感觉发生器需要电子,一推一拉电流就在导线中产生了。这与普通电路没有两样,信息接收器是发电机,神经是电线,感觉发生器是用电设备。

神经在这里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神经就是导线,这是一张网状的导线,就像长江水系一样,涓流——溪流——支流——主流,由小到大,汇众为一,最后流入大海。大海就是大脑,入海口之处则是神经的“门户”。神经的作用是:①收集电子。末梢神经在皮肤、黏膜、肌肉和体液中,就像一根导线在电解质中,电解质中的自由电子都会被悉数收集。这些电流有频率、脉冲和强度上的区别。②导电。末梢神经产生的电流,全部通过神经流向大脑,这些电流载有信息,由大脑进行破译。③控制。神经网就像电脑中的集成电路,在某一瞬间,哪条线路接通,哪条线路断开,都由神经控制。因为每个神经元内部都有断点,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也有断点,平时断开,需要接通时由神经元分出泌神经递质,线路就接通了。除此之外,末梢神经还可以通过调节“天线”的方向,有选择性地接收外部信息。

信息在感觉系统传输的过程,是一个信号逐级放大的过程,几乎每一套感觉系统都是功能放大系统,简称功放系统。

认清了神经的本质,就不难理解针灸的原理了。针灸其实是扎在了某一个敏感的区域,刺激神经产生上行或下行电流,引起特定区域发生化学反应,达到激活功能、清除淤积、掩盖疼痛的目的。有些针灸形成的化学反应,能产生激素,引发一些连锁化学反应,达到恢复机体、抑制病菌、消除炎症的目的。针灸穴位对应的敏感部位,就是引发化学反应的区域。针灸穴位通常在末梢神经稀疏之处,引起的痛觉不大,若扎在末梢神经丰富的指尖上就是很痛的了。引起疼痛的化学反应主要在末梢神经上产生,“十指连心”就是这个道理。

大脑表面的灰质层,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分为多个区,每个区负责一个功能,这些功能区就像一块块屏幕一样,不妨称之为幕。大脑各幕接收到神经传来的各种不同的电流后,就引燃了各种不同的化学反应,形成不同的感觉,这个过程可以视作信息翻译过程,即把电流中的信息表达出来。

感觉具有选择性。眼睛观察风景、图画、人物,既可观看全貌,又可聚焦一点,想看哪就看哪,想看的地方清清楚楚,不想看的地方模模糊糊,虽然进入眼睛的光线始终没有发生变化。耳朵也是一样,在机器轰鸣的车间与人交谈,可以只选择对方的说话声。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处于一个吵杂的世界中,但人听到的只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几种声音。这就是感觉的选择性。感觉之所以能做到有选择,是因为末梢神经就像“天线”一样,周围的肌肉可以拉动“天线”,使其方向、角度发生变化,来自不同方向的信息强弱就发生了变化。当然,人的感觉也是有范围的,眼睛只能感觉0.39—0.77微米波长的电磁波,耳朵只能感觉20—20000赫兹之间的声波,这也是一种选择性。

感觉具有麻木性。熟视无睹是视觉的麻木性,经常看到的景象,视觉就麻木了,人几乎从来没有看到印在被面上的小花猫,虽然它天天与自己照面。充耳不闻也是听觉的麻木性,天天都听得到的声音,反而听不见了,挂在墙上的壁钟,放在床头的闹钟,总是滴滴嗒嗒作响,人在99%以上的时间都听不到,甚至在夜深人静时也听不到。刚搬入马路边的新居,汽车行驶的噪音令人烦躁不安,无法入睡,习惯之后99%以上的时间都听不到了。房间里的气味、汽车里的气味,主人一般是闻不到的,只有客人才能闻到。感觉的麻木,是末梢神经因疲劳而罢工造成的,末梢神经不可能每天向与自己长时间见面的物体不停地鞠躬致敬,这样就太累了,能量不足,也无必要,看到生面孔,才点点头打个招呼,所以人喜欢新鲜事物,新鲜才能引起刺激。

影响感觉的相关因素。感觉有强弱之分,弱的如蚊鸣,强的如惊雷,有如天壤之别。造成这种区别的因素很多,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一是感觉系统的取向。外界信息有千万种,人只是选择常见的几种作为感觉信息,落选的外界信息,人是感觉不到的,无论对人有利还是有害,如光波之外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声波之外的超声波和次声波,无论其有多强,人是感觉不到的。

二是侵入物质的数量。侵入的物质数量越多,人的感觉越强。进入眼睛的光子越密集,光感就越强烈。置身于4oC的气温下,与置身于4oC的江水中,给人的感觉也是不同的,气温尚可接受,江水冰冷彻骨,这是因为空气物质密度小,冷水物质密度大。

三是侵入物质的性质。打针时,注入葡萄糖与注入青霉素,痛觉是大不相同的,这是因为葡萄糖与人体相容,青霉素与人体细胞发生激烈化学反应,引起神经激烈晃动。

四是侵入物质的速度。在相同数量的物质前提下,侵入的速度越快,感觉就越小。打针速度快就不痛,速度慢就痛。打仗时,有些人被子弹击中时没有感觉,等别人告诉他,他再看到自己流了血,才晕过去。这是因为侵入的物质速度太快,周围的神经来不及作出反应,等作出反应时,已经迟了半拍。

五是神经分布的密度。神经分布密度越大,感觉越强烈,俗话说“十指连心”,就是因为十个指头神经密集,痛觉很灵敏,而屁股神经分布相对较少,对痛觉就没那么敏感。

六是侵入物质与神经的距离。距离越近,感觉越强;距离越远,感觉越弱。打针时正好一针扎在较大的神经上,感觉就很痛。

七是功能放大倍数。每一套感觉系统,都是功能放大系统,有的放大倍数较多,有的放大倍数较少,放大倍数多的,感觉就强。有的系统虽然没有经过刻意的放大,但感觉信号——神经电流——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放大的过程。

八是内外干扰情况。分散注意力,可使感觉弱化,这是内部干扰的一种。手术时全麻,在主神经上注入药物,使神经失去功能,人就失去了知觉,什么都感觉不到了;半麻、针麻、电麻等,人的痛觉给强烈的麻的感觉掩盖了,所以感觉不到痛,或痛觉很轻微。这些属于外部干扰。

感觉不但对于侵入的物质有反应,对侵入的信息也有反应,对侵入的能量也有反应,不过能量都是以物质为载体的,能量的本质也是物质。

1. 视觉

在人的感觉之中,视觉也许是最重要的了。视觉系统也就是感光系统。由眼睛、视神经和大脑视幕组成。眼睛是个光电转换器,把光子转换成电子,通过视神经,传向大脑。当光子进入眼球时,眼球就把光进行聚焦,这样光的强度就放大了许多倍,经聚焦后的光落到视网膜上,产生光电反应(化学反应),即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电,由光变电的过程,信号进一步放大,毕竟电的强度比光的强度更大。在视网膜上形成的电子流,经视神经流向大脑,向大脑的视幕高速撞击,形成了相应的化学反应,由电变成化学反应的过程,信号再次放大,毕竟化学反应比电更强烈。

在视幕上发生的这些化学反应,在人的感觉中就是图像,不同区域、不同强度、不同次序的反应,形成不同的图像。这点有点像电视机,显像管的高速电子流撞击荧屏,使荧光粉发光,形成图像。荧光粉发光就相当于细胞内的化学反应,被电子撞击的大脑神经细胞就发生化学反应,不被电子撞击的大脑神经细胞不发生化学反应;电子流密集,化学反应大,电子流稀疏,化学反应小。这就形成了一幅幅图像。外部图像动,电子扫描也跟着动,这就形成“动画”,即让人感觉到物体在运动。看电影时,有时突然切换镜头或突然关机,图像持续一会才消退,这表明视觉成像是一种化学反应,光源消失了,但大脑视幕中的化学反应还在持续,图像也就还在,正因为这种滞后化学反应的存在,才使电影成为可能,不然就是一幅幅不同的静画。闭着眼睛用两个指头快速捏揉两个眼角,眼内出现光斑闪耀,这是在揉动中激发电流生成了视觉,而不是外部有一个相应的影像通过光子反射进入眼睛在大脑成像。有时候突然蹲下,眼前就会出现许多游虫,在眼前的空间游来游去,这是在某种状态下拉动了视觉神经,产生了视觉电流,在大脑的视幕中形成影像。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人的感觉只是一种精神活动,图像只存在于大脑之中,不存在于客观之中。

然而,人是怎么能看到颜色的呢?确切说,人是怎么制造出颜色的呢?紧贴眼球底部的视网膜,有6500万个视锥细胞,其中又分为蓝色视锥、绿色视锥和红色视锥,分别感觉蓝、绿、红三原色,三原色的比例不同,组合成的色彩也就不同。换句话说,三种感光细胞能分别把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转换成不同频率的电流,不同频率的电流撞击大脑的视幕,形成不同的感觉,这种不同感觉也就是不同的颜色。颜色纯粹是基本生物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所做的标识。如果愿意,基本生物也可以用味道来做标识,如用甜代表红,用酸代表绿,用苦代表蓝,这也是可以的,不过既然基本生物选择用颜色来区分,人类也只好接受了。视网膜还有12500万个视杆细胞,这种细胞比视锥细胞敏感得多,一个光子就可以引起一个视杆细胞兴奋,五个光子人就感觉到有一个闪光。这是专门用于夜视的,但没有色彩,是黑白成像。

由此可见,视觉系统是两个系统,一个是日视系统,一个是夜视系统,但这两个系统的大部分零件是公用的,设计水平相当高,远在人类的水平之上。

人类认为视网膜是用来成像的,像胶卷的底片一样,感光时形成上下颠倒的图像,实际情况不是这样,任何图像只能在大脑的视幕中出现,若大脑的视幕受伤或长了肿瘤,人就失明了,尽管眼睛和视神经还是完好无损的。

另外,眼睛怎么区别方位和距离呢?连接视网膜的神经,不是一根,而是一组,就像一条电缆中有许多电线一样,这些电线把不同方位来的光波传向大脑视幕中的不同区域,人根据其落点的不同,就判断出方位的不同,上下左右是永远不会搞错的。人眼判断距离远近,主要是根据光的强度,光的强度就是光子的密集程度,距离远的物体反射或发射的光子被空中的介质吸收过滤了一部分,就显得暗淡了一些,人就认为这个物体距离较远。此外,点状光源发出的光是放射出去的,距离越远密度越小,这样人也可以判断出远近。另外,光速可能有衰减(现代物理学理论认为光速是不变的),距离越远衰减越多,能量越小,眼睛感觉越弱。物体距离的远近还要借助经验加以判断,我们生活在一个熟悉的环境,对周围环境中物体的距离,心中都有数,但如果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就很容易判断失误。长期在平原生活的人,到了山区,看到不远处的一座山,以为很近,走起来才知很远,正所谓“望山行死马”,但生活在山区的人,知道那座山很远,不会产生近的错觉。

视觉系统是放大倍数较多的系统,具体放大了多少倍,尚无人做过测算,不过一个光子飞入眼睛,眼睛就能感觉得到,其灵敏度,可谓登峰造极了。

人类选择光作为成像媒介,是因为光几乎无处不在,白天有日光,夜晚有月光,而且地球上绝大多数物体都反射光。若有必要,人也可以选择红外线或紫外线作为成像媒介。有一种叫红隼的鸟,具有红外成像功能,在空中可以看到猎物的踪迹。金鱼和某些蝴蝶则能看到紫外线。如果人体细胞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开发出这种功能。

视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解读、解释、翻译或歪曲。客观世界没有光、色、像,人只是借助光子这种物质来扫描世界、解释世界,把光子的运动翻译成大脑能理解的语言——影像。

由于眼睛是光电转换器,工作原理并不复杂,若是眼睛出故障瞎了,是完全可以用人造眼替代的,只是光电转换的模拟,要十分逼真,受什么光刺激,就模拟什么电流;受多少光刺激,就模拟多少电流。对于人类当前的技术水平而言,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

眼睛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分辨美与丑。俗话说,美有两类,一类是外在美,一类是内在美。其实,外在美是美的表象,内在美是美的本质。人体需要、对人有益的事物,就是美的事物,在人看来,无论其外表如何,都是美的;人体不需、对人有害的事物,在人看来,无论其外表如何,都是丑的。有人说,从太空上看最美的天体是地球,这是因为地球的环境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人类才觉得地球美。假如人类喜欢居住在沙漠,人类就会认为金黄色的金星和水星最美。有些看似对自己无益的事物,人也觉得美,因为可以养眼、养心或对自己的长远的、潜在的利益有利。有些有害的事物人也觉得美,那是一种错觉和误会,是误认了其本质美,或凭经验判断出了差错,或由于从未见过,在类比判断中出了差错。人的外表美和心灵美,是两种不同的美,不是表象与本质的关系。前者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后者满足人的社会需要。

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具有不同的美。一件两千多年前的古董,从艺术的角度看,无论造型、用料和工艺,都是笨拙的;从经济的角度看,怎么看都是一件美仑美奂的宝物。不同时期,解放军有不同的军装,最美是哪一款?从美学的角度看,最美是现在的军官服,笔挺有型;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最美的是文革时期的军装,当时解放军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权力和威望,因此军装也就成了最美的时装,几乎每个年轻人都梦想拥有一套。穿上了一套军装,虚荣心就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美与丑是截然不同的。香烟、烈酒与毒品,有的人认为很美,有的人认为很丑。

基本生物发明视觉系统是一个奇迹,不然生命就没有如此丰富多彩了。不过,从原理上看并不复杂。单个细胞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感光”,在夜间和烈日下,细胞的反应肯定不同。有的单细胞动物,长有眼点,这是感光器官,由光敏材料堆积而成,可能可以把光子流转化为电子流。在细胞内堆积一些对电子敏感的化学物质,当电子流冲击这类细胞时就能引发相应的化学反应,这就是视觉形成的物理基础和化学基础。大脑视幕中的细胞,一定存在这种“电敏物质”。

化石表明,动物的视觉系统是在5.43亿年前被发明出来的,一群名叫莱德利基虫的三叶虫出现了眼睛,这是复眼,类似于现在一些昆虫的眼睛,而此前的三叶虫则是无眼的。此后许多动物也相继发明了眼睛,毕竟其它动物体内的基本生物也具有高超的智慧。

人眼看到客观世界中的客体,其实只是看到光线,入眼的不是客体而是光线,客体只是反射光线或发射光线而已,客体动反射或发射的光线也跟着动。正因为如此,人类能用图画、像片、电影、电视来模拟客体,因为这些东西也能反射、发射静或动的光线。模拟自然光这是简单的技术,光源无论动或静都不难模拟。不过人类的模拟技术还不到家,从理论上说,模拟出来的客体,可以与真实客体完全一样,至少看起来完全一样。亲人在远方或已逝去,也可以用光模拟出亲人,陪伴自己左右。

2. 听觉

在人的感觉中,听觉也相当重要。如果说视觉是走直线的,那么听觉就是走曲线的,眼睛看不见的东西,可以听得见。在视线受阻、夜幕降临的情况下,这是很重要的。

听觉系统是基本生物发明创造出来的一套接收声波的装置,这套装置由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和大脑听幕组成,能把信号逐级放大,是设计巧妙的功放系统。耳道是由宽到窄的螺旋状空腔,其作用是收集和放大声波,螺旋设计是不让声波逃逸和反射,由大到小是让声波由弱到强,这样可以增加压强和共振,就像钱塘江出海口,海潮涌来,江面由宽到窄,海潮就由弱到强,最后形成排山倒海之势。

声波是一种物质波,当一个物体发出振动时,就会推动周围空气中的分子,内圈的空气分子推动外圈的空气分子,分子推分子,内圈推外圈,一圈推一圈,就形成了声波。当声波传入人耳鼓膜时,实际上就是空气分子在推鼓膜,推进去,弹起来,就像有人敲鼓一样。鼓膜的振动带动鼓膜后锤骨振动,这种振动依次传过砧骨、镫骨,由镫骨敲击耳蜗,敲击之处是耳蜗的鼓室,因此声波得到再次放大,可把信号放大20多倍。耳蜗形状类似蜗牛,里面充满淋巴液,这也是个信号放大器,振动的淋巴液在封闭的容器中由宽往窄传递,信号再次放大。由此可见,声波在耳中的传递过程,经过了气体传递、固体传递和液体传递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放大了信号。

耳蜗内布满了20000多个纤毛细胞,每个细胞上最多可以有100根纤毛,这些纤毛浸在淋巴液中,当耳蜗内的淋巴液振动时,就推动纤毛摆动,纤毛的根部搅动细胞质内的物质,引发化学反应,生成自由电子,形成电流,通过听神经传向大脑,在大脑的听幕引燃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不同于视幕上的化学反应,性质不同,感觉也不同,在这里形成的感觉是“声音”。

听觉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声波——电流——化学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声波经过三种介质的传递和三级放大,最终形成的化学反应,比最初的声波,能量释放要大得多,就像指头按下电钮,形成电流,引爆雷管一样。因此,人耳的灵敏度,也是登峰造极的,人耳能听到0分贝的声音,也就是说,这个声音的能量只要能使一个空气分子移动十亿分之一厘米,耳朵就能听到。

当信号强烈时,让人有天崩地裂的感觉,其实,声波没有那么大的威力,不能把天震崩,地震裂。这也是人的感觉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歪曲,尽管完全失真,但听觉系统毕竟是一套相当精密、实用的高科技产品。严格说,声音不仅仅是听觉系统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甚至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捏造,自然界中只存在声波,不存在声音,声波是无声的,之所以有声,是因为声波引发大脑中的化学反应,所以才有声。波存在于自然中,声存在于大脑中。有些人耳鸣,整天听到蝉鸣的声音,虽然外界十分安静,这表明声音是人捏造出来的。

声音也是人体基本生物用来区分不同频率声波的标记。如果愿意,基本生物也可以用图像来区分,听到不同声音,就形成不同图像。有的动物,就是这么做的。蝙蝠用超声波扫描外部世界,通过接收回波,在大脑中形成外部世界的图像,所以蝙蝠能在漆黑的夜空中清楚地看到飞行中的蚊子,蝙蝠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用耳朵看的。蝙蝠具有超声波成像能力,这是人类所不知道的,其实道理也很简单,与光波成像的道理十分相似。医院里的B超就是超声波成像仪。

3. 嗅觉

嗅觉也是人的一种重要感觉。嗅觉系统由接收器、嗅神经和大脑嗅幕组成。鼻腔内有1500—2000万个嗅细胞,细胞上长有纤毛,纤毛上粘满了液体,用于捕捉气体分子,当“有味道”的分子进入鼻腔,就被嗅细胞纤毛上的液体溶解,并与嗅细胞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同频率、不同脉冲的电流,由嗅神经传到嗅球,经嗅球把信号放大,传向大脑的嗅幕,在嗅幕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产生嗅觉。化学反应的类型不同,嗅觉也不同,正常人可以闻出4000—10000种气味,其中一些重要的味道,只要有少量分子,嗅觉就能感觉出来。这是十分灵敏的,不过狗的嗅觉比人的嗅觉灵敏得多,因为狗鼻内的嗅细胞比人类的大100倍。嗅觉不仅感觉从鼻子进入的气体分子的味道,而且还感觉从嘴巴进入的食物分子的味道,判断出酸甜苦辣。

嗅觉也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发展而来的,对什么气体分子形成嗅觉,根据需要而定,人闻不出氧气的味道,因为几乎没必要。地球表面,几乎都有氧气覆盖,只在极少的地方缺氧,基本生物没必要为了这种“极少”发展出相应的感觉系统。

味道也是大脑中固有的事物,客观世界并不存在味道。味道只是基本生物对不同物质的性质所作的标记。任何一种物质的分子,都像氧气分子一样,是没有味道的,不同的生物,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取舍,制造出相应的味道,而这些味道,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粪便,对人有害,人就制造出臭味,让人远离;对苍蝇有利,苍蝇就制造出香味,以便从远处赶来赴宴。其实,粪便什么味道都没有,分子就是分子,无色无味。若粪便在客观上是有味道的,那么无论是什么动物,闻起来味道就应是完全一致的。

物质的味道有成千上万种,根据人的好恶,可归类为香与臭两大类。物质的香与臭,不是事先规定的,而后天获得的,而且香臭也可以发生位移。基本生物只是对外界物质用不同的味道进行标识,并没规定哪种是香的,哪种是臭的,而人在实际接触中,发现有些是对人有利的,就喜欢,就觉得香;有些是对人有害的,就不喜欢,就觉得臭。同样的物质,在不同的人看来,香臭截然不同,有的人觉得香,有的人觉得臭。变质发黑的臭鸡蛋,多数人觉得臭,少数人觉得香,甚至专门用好鸡蛋换坏鸡蛋。不抽烟的人,烟是臭的,学会抽烟,上瘾之后,烟就变成香烟了。因为香烟中的尼古丁能与人体中的某些细胞发生化学反应,这种化学反应能引起人兴奋、愉快。因此人就觉得这是有利的,烟就这么变香了。不过,烟瘾再大的人,也会觉得烟有苦辣味,因为尼古丁与人体细胞发生化学反应时,也直接伤害了这些细胞。

由于进化还不到家,一些有害物质,人类尚未进行标记,如一氧化碳,居然没有味道,大量吸入也不知道,直到致人死地。这也不能怪基本生物无能,大自然中的物质,实在太多,有无数种,而要一一给这些物质贴上味道的标签,难度太大,也无必要,只能挑人经常接触到的那些物质,进行标识。有些剧毒品,闻起来却是一缕清香,这不是基本生物把味道的标签贴错了地方,而是人对这种物质接触不多,尚未取得经验,接触多了,人就会觉得臭了,就会捂鼻子,戴口罩,避而远之。初次接触天那水的人,觉得香,当了解到这是一种化学溶剂之后,就觉得臭了。

4. 味觉

味觉是人在长期进化中发明的标记物质的方法。味觉与嗅觉比较接近,但又不是一回事,闻到的味道,与尝到的味道,不仅有差异,而且灵敏度与强弱度也不同。一般来说,嗅觉比味觉更灵敏,嗅觉比味觉灵敏一万倍,但舌头尝到的味道,比鼻子闻到的味道来得更强烈。

烈酒闻起来是醇香的,十分诱人;喝起来是苦辣的,十分难受,两种味道,相去甚远,这说明味觉是人臆造出来的。一个新鲜辣椒,贴近鼻子闻一下,似乎有一股淡淡的辣味,咬一口顿时就会辣得满头大汗,此辣与彼辣,是截然不同的。味觉感受之所以比嗅觉强烈,是因为舌头接触的物质分子,要远远多于鼻子接触到的物质分子,毕竟挥发到空气中的分子是有限的,稀疏的。

人之所以能尝到辣,是依靠一套味觉系统,这个系统包括接收器、味神经及大脑味幕。接收器就是舌头,舌头上有3000个味蕾,味蕾上有很多味觉细胞,当食物经口水溶化后,与味觉细胞接触,就产生化学反应,形成不同频率或不同脉冲的电流,经味神经传向大脑味幕,在味幕上引发不同的化学反应,就形成了不同的味觉。味觉细胞有四种,分别感受甜、咸、酸、苦四种味道,其它味道,是由这四种味道合成的。换句话说,这四种味觉细胞,能分别对四大类的物质产生化学反应,然后转换成带有信息的电流,输往大脑味幕,形成四大味觉。

味觉要借助于视觉和嗅觉加以判断,看一眼才能心中有数,不然,别人把一个东西塞入你嘴里,第一反应就是吐掉,因为一时判断不出是什么。吃食物时,食物的气味会通过口腔进入鼻腔,让嗅觉帮助判断味道。

同视觉、听觉、嗅觉一样,味觉也是基本生物凭空捏造出来的,也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味道不存在于食物中,只存在于大脑中,食物就是食物,没有任何味道,基本生物创造出味道,纯粹是为了认识世界和利用世界的需要。味道的发明,不仅让人更容易寻找与区分食物,而且也给人带来了享受。当然,视觉、听觉、嗅觉等感觉,也同样能给人带来享受。对于人类而言,这是一种额外的收获。

经长期进化,味觉系统已基本适应人类生存的需要。糖、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最需要的营养物质,所以特别香甜可口,青菜含有人体需要的维生素,但需要量不大,所以不觉得特别好吃,处于想吃一点,不太爱吃的状况,这是恰到好处。许多医生、营养学家主张大量吃蔬菜水果,不知有何根据,凡事皆有度,适量方为好。如果是营养过剩人群,能用蔬菜水果代替一部分大鱼大肉,也许是好事;如果是重体力劳动人群,多吃米面,多吃鱼肉,适当吃点蔬菜水果,也许是最好的。到了冬天,北方的蔬菜品种少了,若能经常换换品种,也是好事。

总之,缺维生素的人,就要吃维生素,适量就好,多吃有害。你很想吃蔬菜水果,就是身体缺维生素;你不想吃蔬菜水果,就是身体不缺维生素。维生素只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酶),确切说只是辅酶分子,没有不行,多了无益。至于有学者主张大把吃维生素C,可能是研究得太深入,钻到牛角尖去了,让他自己吃去吧。

正常的人都有一个正常的食欲,有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一般来说这是由个人身体的需要决定的。突然对平时不喜欢或不太喜欢的食物很感兴趣,说明身体缺乏,这是一种本能,或说是基本生物对人的驱动,形成某种欲望。三十多年前我在一个农场养了两年猪,发现许多几十斤重的小猪爱啃砖墙,啃出一个个小洞,我估计是缺某种微量元素,干脆每天放出来跑,结果病少了,长得快,长不大的僵猪少多了。可见,想吃的就是身体需要的。不过食欲与需要并不全等,这是需要注意的。有些食物既包含人体需要的营养,又包含对人体有害的成份,吃了既有益又有害。

生活在发达社会的现代人,往往营养过剩,糖、蛋白质和脂肪大量堆积在体内,成了大胖子,但他们对香甜的感觉依然美好,这是人类进化跟不上时代变化。不过,人的味觉还是有些变了。小时候,糖特别甜,肉特别香,现在不觉得那么甜、那么香了,除了年龄增长导致生理变化,种养方法导致食物变化之外,可能基本生物也有意淡化了味觉,不让人摄入过多营养物质。若真如此,这就是一种为了适应环境所作的战略性调整。

人类的味觉系统还是有缺陷的。鱼翅、燕窝这些高营养的物质,几乎是无味的,人觉得鱼翅好吃,是给厨师骗了,厨师用多种上佳材料调出了鱼翅的美味。有些有毒磨菇,人类居然感觉不出其有苦辣味。应该对其毒素贴上标签,只要在味蕾中合成一种能与这种毒素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就能检验出来了,但人体基本生物没有这么做,可能是用得上的机会不多。

5. 肤觉

肤觉是人体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感觉,肤觉可分为触觉、痛觉、温度觉三类。肤觉也是由基本生物发明创造出来的一套装置生产出来的一种精神产品。这套装置由接收器、触神经和大脑肤幕三部分组成。接受器主要是皮肤和部分外露的黏膜,用于接收外界物质传来的信号,并把这些信号转变为不同频率或不同脉冲的电流,由皮肤和黏膜下的神经末梢传给大脑肤幕,大脑肤幕发生相应的化学反应,形成不同的肤觉。

皮肤上的毛发是重要的零部件,主要作用是提前感觉外部物体的存在,并放大触觉信号。由于毛发的根部穿越了表皮,直插真皮的底部,当外界物体接触到毛发时就像摇动一根杠杆一样,把信号放大了。轻轻抚摸手背上的汗毛,人就有难以忍受的痒痒感觉,这就是信号被放大的缘故。

皮肤下的神经,多达12种,分别用于接受不同的信号,其中最主要的是接受冷、热、触、压、痛觉的信号。一些神经末梢伸入一个小球体之内,这些球体分工明确,各司其责。如用于感受压力的环层小体,用于感受热的鲁菲尼小体,用于感受冷的球状小体,用于感受触觉的触觉小体等等,这些球体的主要作用是发电,当由表皮传来的信号到达球体时,球体就把信号转变为电,由插入球体中的末梢神经把电流输往大脑的肤幕。外界什么信号传来,就由什么球体送电。由于频率或脉冲不同,大脑的肤幕很轻易能加以区分。不同的肤觉,可能在大脑同一肤幕中形成,也可能在大脑肤幕的各部分形成。整个过程是:

物质接触——化学反应——生物电流——化学反应

这也是一个信号由弱到强的放大过程,因为有的接触是很轻微的,却能引起大脑强烈的化学反应。用针插入皮肤,人会痛得大叫。手指碰到开水,人会烫得跳起来。

温度只是一种感觉而已,只存在于大脑之中,客观世界并不存在温度。温度的本质是原子的运动速度,确切说是原子外围的电子运动速度。速度快,温度高;速度慢,温度低。当运动的原子碰撞到人体皮肤,皮肤上的分子、原子受到撞击,大脑就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温度,所以说人能感觉到原子的运动速度。外界原子的运动速度与人体原子的运动速度一致,各自同步运行,互不相干,人就觉得很舒适。外界原子速度快了,就会推动人体原子速度加快,人就感到不适,这种不适的感觉就是热;外界原子速度慢了,就会与人体电子发生碰撞,使人体电子运动减速,人也感到不适,这种不适的感觉就是冷。

太阳的表面温度高达6000多度,人觉得很恐怖,其实只不过太阳表面的电子、质子和离子运动速度快些罢了。若基本生物不开发出温度的感觉,太阳温度再高,人也感觉不到,不过靠近太阳人照样会蒸发,因为人是水做的。人也能感觉到电子的运动,那种感觉就是电击的感觉。电子在导体中的运动速度是恒定的,与光速一样,没有快慢之分,所以电击的感觉也是单调的。不过电流的强弱还是能感觉得出来,电子流的密度大,触电的感觉就更强烈。

肤觉往往要借助于视觉的帮助,而且受视觉的影响。一个小伙子在漆黑的房间中握到一只伸过来的手,他只是感觉到一只手,当灯亮时,发现这是一位心仪已久的美貌姑娘的手,他的感觉立即发生变化,会有“触电”的感觉;当灯亮时,发现这是一位丑陋的老妇人的手,他的感觉也立即发生变化,会有碰到脏物的感觉;当灯亮时,发现这是一具尸体的手,他的感觉更是立即大变,惊呼“哎呀!”就把手抽回。

这种现象属于心理暗示或心理引导,心理可以引导感觉的走向,这是因为神经传导时,接通不同的线路,在大脑引起不同的化学反应,从而形成不同的感觉。恋人之间的肌肤接触之所以让人感觉美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心理引导得好,这种引导不仅可以改变肤觉,而且可以改变任何一种感觉,有时候可以得出相反的感觉。深深爱上一个人,这个人就没有缺点了,缺点也变成了优点,臭的也变成香的,丑的也变成美的。

肤觉还要借助于经验的帮助。碰到一件从未见过,也从未摸过的物体,是判断不出其属性的。在上山下乡的年代,我的一个同学回城探亲时,带了一个十七、八岁的农村小伙子进城玩,同学买了一根冰棒递给小伙子,他不知是什么,因为从来没见过,更没吃过,甚至连冰与雪都没见过,看到同学吃,他也吃,刚送入口中,就突然一声大叫:“哎呀!这么烫啊!”一下就把冰棒扔掉了。由于没有经验,冷热他判断不出来,还作出了相反的判断。当时的冰棒是用冰筒装的,打开盖就冒“热”气,冰棒拿在手上也在冒“热”气,可能他先入为主认为是热的。

人体对外的感觉,是为了感觉到世界的存在,只有感觉到世界的存在,才能立足世界,利用世界,从而能在复杂的世界中生存下来。但是,人光感觉到世界的存在,是绝对不够的,还要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只有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生命才是自己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当一个人成了植物人,他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他的生命,只属于亲人;外部世界,只属于别人。

因此,不可忽视人体对内的感觉。对内的感觉是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机体觉是辨别身体内各组织、各器官、各系统、各部分状态的感觉,由分布在身体内部各处的神经负责传递、汇总到大脑的体幕。当身体各部分状态正常,人的自我感觉就良好;当身体某部分出问题,人就会感觉到痛、辣、麻、痒等。人的饿觉、渴觉、性冲动觉,以及呼气不畅的憋气感觉,心脏供血不足的胸闷感觉,都属于机体觉。由于对内感觉的神经与对外感觉的神经,会像河流一样交汇到一块,信号就会发生重叠,相互干扰,相互影响,通常机体觉的信号会被对外感觉的信号所掩盖。当身体某部分疼痛剧烈时,对内感觉的信号才会掩盖对外感觉的信号。所以,疼痛时是可以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止痛的。对外感觉寒冷,也可用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抗寒。越怕越冷,越不怕越不冷。

自我感觉良好,表面是没有感觉,其实这是最重要的感觉,人的自我存在,主要就是来自这种感觉。当然,其它对内对外的感觉,也参与判断自我存在。当人经历灾难,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此时大脑的对内感觉是微弱的,人就难以判断出自己是否存在,此时往往就使劲捏自己一下,通过这种对外的触觉,感受到痛,从而判断出自己的存在。

平衡觉也叫静觉,是辨别身体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这也是基本生物巧妙设计出来的一套装置,由半规管、平衡神经与大脑静幕三部分组成。半规管是内耳中的耳蜗上部的三个相互垂直的环状管道,管道内充满淋巴液,管壁内布满许多细如纤毛的感觉细胞,当头部活动时,淋巴液随之流动,推动感觉细胞运动,感觉细胞把这种信号转变为电流,传向大脑中的平衡幕,在平衡幕中引发相应的化学反应,大脑根据不同的化学反应,形成不同的感觉,从而判断出人体的平衡状态,并调整姿势,重新取得平衡。人在走路、跑步、乘车、乘船、乘飞机、跳水、跳伞时,都要依赖这套装置取得身体的平衡。不过,这套装置也有失灵的时候,当人体旋转时,半规管内的淋巴液晃过来又晃过去,使感觉细胞不断发出相反的信号,大脑就难以判断人体当时的平衡状态了。

运动觉也叫动觉,是辨别人体各部分运动状态和运动姿势的感觉。同机体觉一样,运动觉是一种全身性的综合感觉,大脑皮层有一个分工区,我们不妨称为动幕,这个部门就像国家体育部一样,专门管理人体的运动。而信号的接收与传递,则由遍布全身的神经来负责。运动时肌肉、筋腱、韧带和关节,会产生相应的电流,这些电流通过神经,传向大脑的动幕,点燃动幕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在动幕不同区域发生,就产生不同的感觉,大脑就知道身体各部分的运动状态和运动姿势。

身体的其它感觉,也参与运动觉的形成,跑步时脚底的触觉、压觉,都可以帮助人判断运动的状态和姿势。语言器官的肌肉运动,这是一种复杂的、细腻的运动。这种运动常与语音听觉和文字视觉相联系,通过听自己发出的声音,判断出自己嘴巴运动的状态,或通过看发言稿判断自己嘴巴运动的状态,说错了加以修正。

生物对内对外的各种感觉,都是由相应的装置完成的,这套装置由接收器、神经和大脑三部分组成。接收器的任务是接收信号,并转变为电流;神经的任务是把电流传向大脑的相应区域,并引燃大脑的化学反应;大脑的任务是根据不同的频率或脉冲,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或根据来自不同方向、部位的电流,在不同区域形成化学反应,然后根据化学反应的种类不同或区域不同,形成不同的感觉。整个过程,都是信息搜集、信息转换、信息传输和信息加工的过程,人类苦苦追求信息社会,基本生物在几亿年以前就已进入了信息社会。多细胞生物形成之日,就是信息社会形成之时,只不过当时的信息社会比较简单罢了。

神经在细胞的信息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神经也就是网络,其本质就是纵横交错的导线,全身各处的、各种的信息,最后都汇集到大脑,并送入不同部位加工,而且几乎不发生紊乱,该送哪里就送哪里,这正是基本生物的高超之处。

基本生物是怎能做到这点的?在想象中,这很复杂,实际上则很简单。每个神经元,都有断点,神经元之间,也有断点,当神经元分泌神经递质时,神经就接通了;当神经元不分泌神经递质时,神经就是断开的。正因为这点,才使载有各种信息的电流,能在恰当的时间送到恰当的位置。而全身各处的神经,在什么时候接通,在什么时候断开,则是十分复杂的事情了,这正是人体复杂之所在,也是大脑复杂之所在。不过,把这项复杂的工作交给亿万个细胞去做,每个细胞完成一个简单的动作,这项工作就变得不复杂了。就像人类社会一样,人类的工作千头万绪,十分复杂,具体分工到每一个人,复杂工作就简单化了,这正是社会的力量所在。

人体的任何一种感觉,都有两种相反的功能:给人享受,给人难受。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机体觉、平衡觉和运动觉,莫不如此。乘车,那种颠簸、运动的感觉,对许多人是一种享受,若颠簸过头,就是一种痛苦了。人的一切理想、一切追求、一切活动,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给感觉器官带来享受,即使把钱财、物品和劳动施舍给他人,也是一种身心的享受,因为心灵得到宽慰,机体得到平衡(看到凄惨的人会难受),由此带来的赞美和荣誉,更是一种莫大享受。

总的来说,感觉是一种语言,是基本生物与基本生物沟通的语言,也是基本生物与人沟通的语言。在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被蚊子叮了一下,皮肤的基本生物就会用特有的语言向大脑的基本生物报告,当然这也是基本生物在向人报告,人虽然看不到、听不到蚊子的袭击,但也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当然,人也可以看到、听到蚊子来袭,这意味着不同的基本生物用不同的语言向人报告。

正确地、充分地、全面地理解基本生物语言,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方面人类还做得不够。比如,手机辐射是否对人的大脑有损害,许多科学家做了各种试验,还是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如果理解基本生物语言,这就是简单的事情了。打手机十多分钟后,大脑就会感觉不适,发胀,疼痛,这就是基本生物语言,意思很明确:大脑细胞受到了侵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打赏《生命是什么》的作者
关注作者的微博

版权所有——吴志    http://www.wu-zhi.com 手机网址:m.wu-zhi.com

购买热线: 020-85676671    13682279901
粤ICP备06116731号

网站统计

手机网址:
m.wu-zhi.com

mobile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