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黑子是陨击坑
吴 志
人类发现太阳黑子至少有两千多年了,《汉书·五行志》记载了公元前28年的一次黑子活动。随着望远镜的发现,十八世纪以来人类对太阳黑子有了较多的研究,并对太阳黑子进行了解释,认为是太阳表面的风暴,是一个巨大的旋涡状气流。这种解释牵强附会,不能令人满意,也解释不通一些有关现象。
在理论上,绕日天体都会坠入太阳。我在《生命是什么?》和多篇国宝级科学论文中,提出和论证了这个观点,看来这是不可置疑的真理。太阳系有很多小行星和彗星,这些天体是经常坠入太阳的。太阳是太阳系中引力最大的天体,坠入太阳的天体也是最多的。由于这些小天体通常较小,又要迎着眩目的阳光观测,未被人类观测到击中太阳的瞬间,只有黑子起来了才知道。不过,有几次观测到彗星坠入太阳,因为彗星拖着一条又大又长的尾巴,比较容易观测到,但也没能看到落点,只是看到彗星向太阳飞去,很久都没有从另一面飞出来,就推测已经落入太阳了。小彗星坠入太阳不一定形成黑子,彗星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组成,都是气体或容易气化的物质,而彗核是由凝结成冰的水、二氧化碳(干冰)、氨和尘埃微粒混杂组成,是个“脏雪球”!这团雪球还没落入太阳表面就气化了。大彗星坠入太阳有可能形成黑子,下文会分析这个问题。理论是经严密论证的,事实是摆在眼前的,太阳黑子也印证绕日天体最终会坠入太阳的事实。小行星和彗星会坠入太阳,行星和卫星也会坠入太阳,无论大小都是这个规律,再大的行星对于太阳来说都是小颗粒。
1.从黑子形态来分析
下面我们先看一组照片:
2.从温度变化来分析
太阳表面温度是5770K,也就是5497℃。据天文观测,黑子出现时背景温度由6000℃缓慢降到4000℃,背景温度略升高是小天体激烈撞击的结果,温度下降是因为小天体落到太阳,无论是岩石、冰块气体,都要吸收热量,阻挠燃烧,遮挡辐射,这样从地球观测温度就慢慢降低了。唯有小天体坠入太阳,才有这么合理的温度变化。
3.从磁场变化来分析
太阳没有行星那样的两北两极磁场,按本人辐射力学观点,磁是电子云集或质子(或离子)云集,太阳正负电荷没有云集到两极,也就没有北磁极和南磁极了。不过,太阳表面有一些动态的磁极,也就是在某个时间地点有电荷云集。最明显的是太阳黑子,通常表现出N极或S极,即电子极或质子极,往往成对出现,是太阳的强磁场。这是小天体被分解表现出来的磁极,小天体是由原子组成的,落入五千多度高温的太阳表面,就被熔化分解成等离子体了,即分拆成电子与质子,其中一个坑是电子云集,附近另一个坑是质子云集,于是局部性的两个磁极出现了。至于太阳表面的原有物质,由于温度太高,磁性弱化,相比之下,小天体的落点就表现出强磁性。
①太阳质量是地球质量的33万倍,对小行星的引力远远大于地球引力,这意味着小行星以更高的速度坠入太阳。
②小行星坠入太阳是气化过程,一块固体气化成气体,显然要放大很多倍。比如,水的密度是1000kg/m3,而水蒸气的密度为0.6 kg/m3,这意味着体积放大1667倍。太阳温度更高,物质气化后体积膨胀得更大。不过,坠入太阳的小天体不是瞬间气化,是一个缓慢气化的过程,因而放大倍数没那么多。
综合分析,小行星坠入太阳,形成黑子的大小,大概是小行星的100-10000倍,这样就合理解释了黑子太小问题了。一个20万公里直径的太阳黑子,需要20-200公里直径的小行星撞击。
6.从黑子磁性来分析
太阳黑子有单个的,成对的,多个的,成群的,最典型是成对出现,东边一个西边一个,西边的先出现,东边的后出现,两个黑子极性相反,在北半球西边的是S极,东边的是N极;在南半球西边的是N极,东边的是S极。这个现象很奇怪,太阳由西向东转,若是一个小天体分裂成两块一先一后落下,正常是东边先出现,西边后出现,况且南北两个半球还不一样。这是必须解释清楚的,而且比较难解释。
典型的双黑子群是这样演化的:先出现一个小黑点,随后东边出现一个小黑点,两个小黑点逐渐长大,同时在两者之间和周围出现一些更小黑点,构成两个大黑子和一些小黑子群,然后两个大黑子逐渐远离、分裂和消失。
可能原因:小天体向太阳坠落过程中,由于要穿过几百万公里厚的高温大气,其中最高温度达几百万度,那些质量不是很大的小天体就被分解了,分解成电子和正离子,或电子和质子,也就是变成等离子体或准等离子体了,但仍然抱团向太阳坠落——可称为电离云,包含有电子团与质子团。由于这些小天体原是绕日公转的,即围绕太阳自转方向由西向东运行,向太阳坠落时也是沿着这个方向斜线下落,就像空间站坠落地球一样,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向地球坠落时,下落轨迹是一条小角度斜线。那么小天体向太阳坠落也是类似轨迹,是由西向东的一条小角度斜线,远远不是垂直下落的。
电离云落入太阳表面时,由于太阳表面带有一定磁性,或电子多一些,或质子多一些。在太阳北半球质子多一些,电子团能顺利落下,由于太阳表面高温,电子与太阳表面质子不能结合,这个坑就成为电子极,即S极。质子团下降到一定高度,被太阳表面的质子排斥,轨迹前跳,就像打水漂一样,落在东边不远处,这个坑就成为电子极,即N极。为什么不继续前跳了呢?被先前落下的S极拉住了,无法走远,这也是电离云包含有电子团和质子团的原因。这是在太阳北半球发生的情况。在太阳南半球,太阳表面电子多一些,质子团受吸落下,电子团被拒前跳,这就构成了与北半球不同的磁极。
轨迹前跳也可以这么理解:太阳是激烈向外喷发高温气体的,就好比有无数个氢弹爆炸释放出光辐射和冲击波,当一团固体、液体或固体冲来时,两种力量会发生对撞,结果会使小天体的轨迹发生飘移。来自太阳的冲击力对电子云和质子云(或正离子云)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西、东两个落点。
注意一个问题:太阳北半球质子较多,南半球电子较多,这就决定了太阳风的物质分布。太阳是一边由西向东旋转,一边往自转平面把物质抛洒出去的,也就是把太阳风吹向周围。这意味着北半球抛洒的质子多一些,南半球抛洒的电子多一些。吹到地球之后,北极落下的质子多一些,形成N极;南极落下的电子多一些,形成S极。这是地球南北两个磁极的来源。在《地磁的形成》一文中,对地球两极的形成推出了一些假说,都不能令人满意,看来这才是主要原因。
内行星的南北磁极也是这么形成的,但金星没有两极磁场,可能与自转太慢、有浓厚大气和较强电离层有关。金星的自转周期是243天,一天比一年还长,可以视为静止不转的,这样太阳风吹来的电子和质子就很难在两极聚集。金星有浓厚大气和较强的电离层,都能阻挡太阳风。不过,外行星的磁极与内行星相反。可能是太阳风吹远了之后,发生扭曲,就像拧麻花一样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向。从冥王星轨道倾角较大来看,太阳旋涡能量场是会发生扭曲的。
太阳表面经常一西一东出现一对黑子,可以从上述文字得到合理解释。
7.从黑子出现地点来分析
从黑子分布区域来看,绝大多数分布在太阳赤道两侧8°-35°区间,这正是小天体最容易坠入太阳的区间。太阳外围的天体,大多分布于太阳赤道外围延伸平面,包括八大行星和小行星带也是处于这个平面,小天体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慢慢向太阳坠落是一个正常过程,包括八大行星也是慢慢向太阳坠落。因此,小天体从这一带登陆太阳就是十分正常的了,这也是一个有力证据。
这种情况与本人的辐射力学理论完全吻合。按我的辐射力学理论,太阳是一个一边自转一边向外辐射能量的天体,形成一个旋涡能量场,在赤道平面辐射最强、引力最强,所以行星、小行星、彗星大多分布在赤道平面,坠入太阳时也就较多坠落在赤道及两侧。既然小天体可以在行星、卫星上登陆,也一定可以在引力更强大的太阳上登陆。
为什么不是落在太阳赤道最多?①从引力来看,坠入太阳的小天体本应较多坠落在赤道,但太阳还有斥力,太阳喷发的太阳风,主要成分是电子与质子,也是在赤道上方分布最多,这就对坠落的电子团与质子团有很大影响。你要下来,我顶着你不让下,结果就偏向了赤道两侧。②与太阳旋涡能量场有关。太阳是旋涡能量场,靠近表面的旋涡有所扭曲,就像水旋中心的内壁被扭曲一样。离太阳远到一定距离后,外围天体就分布在太阳辐射平面上了。③与小天体的运动有关。小天体原是绕日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不完全相同,在轨道什么位置被太阳拉下来,就决定了落点不同。④与太阳大气有关。太阳大气层厚达几百万公里,受太阳喷发和辐射的影响,有乱流和“横风”,有高压区和低压区,即使小天体在太阳赤道上方,要落入太阳赤道也是比较困难的。
8.从黑子撒播面积来分析
④受太阳表面爆炸影响。太阳表面有很多局部大爆炸,比如耀班和日珥,都是太阳表面的激烈爆炸。耀斑持续五分至几十分钟,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上百亿颗氢弹爆炸。日珥经常与耀斑伴生,耀斑也经常出现在黑子附近,爆发时喷发的高温等离子体高达几十万公里,还有无数小日珥喷发高温等离子体高达9000公里。这些爆炸和喷发,都会影响小天体的下落轨道。
这篇文章较好地解释了太阳黑子的本质,从现象到本质是真理发现的过程,经历了两千多年,来之不易,发现真理太难了。人类看到某一事物,不一定能知道事物的本质,需要大量的思考、分析和研究,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结论。发现什么很重要,解释什么更重要。发现某人脸上长了黑斑很重要,解释了黑斑的来龙去脉,你就能预防它、治愈它或利用它。有很多科学发现是可以利用的,黑斑、白斑都有利用价值,完全弄懂机理后可以让人变黑或变白。长得太白,长了白癜风都是想让皮肤变黑一点的。
别人发现了什么,你也可以加以研究,得出不同结论。不意味着天文科学家拥有天文望远镜就能发现真理,就像无数人看到过苹果落地,只有牛顿悟出万有引力。区别在于想与未想,想到与未想到,只要做个有心人,谁都可以成为科学家。只要对客观现象分析研究得更深入、更透彻、更准确,你也可以成为科学家,甚至你的成就比所谓的专业科学家更大。
最后说明一下,这篇文章初稿是在2003年写的,那时处于《生命是什么?》的写作过程,由于觉得没把握,没有拿出来发表,十多年来有越来越多证据显示,太阳黑子是小天体坠入太阳的表现形式。也深深意识到,如果我不把这个真理揭示出来,可能要等几十年或几百年才有人发现这个真理,也不排除人类永远被蒙在鼓里。于是重写了这篇文章,使之更加充实和完善,观点未改变,论据更充分,论证更严谨。
这篇论文破解了历时两千多年的太阳黑子之迷,科学价值不言而喻。过去,有天文科学家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太阳黑子,认为是太阳风暴,于是就告诉人类这是太阳风暴,尽管连一篇论文都没有,人类还是信以为真了,毕竟自己看不到,“知识”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了,无人质疑是不是真理。在这里,毕竟还有一篇论文,讲出了那么多道理,如果无人能用论文推翻,就应认定是真理。别人的验证不是必须程序,因为这篇论文已经论证了。
2018年5月4日
【说明】这篇论文破解了历时两千多年的太阳黑子之迷,科学价值不言而喻。过去,天文科学家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太阳黑子,他认为是太阳风暴,于是就告诉人类这是太阳风暴,尽管连一篇论文都没有,人类还是信以为真了,毕竟自己看不到,“知识”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了,无人质疑是不是真理。在这里,毕竟还有一篇论文,讲出了那么多道理,如果无人能用论文推翻,就应认定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