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我很少写科普文章,但现在芯片是全球焦点,而且无人能讲清芯片的工作原理,那么我就说一下了。这篇文章具有科学原创性,属于教育科学的创新。此文顺便谈了一下教育问题,提出了干货教育法、浓缩教育法和公共科技课教育法

经常有文章说,指甲大小的芯片,可以植入几十亿个晶体管,这就把人吓傻了,科技发展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这么小的晶体管怎么做出来都是问题,别说密密麻麻种植了。其实,晶体管可以理解为线路或开关,一段线路可以开合,就是开关,也是晶体管。


从S到G是一条导线,中间断开了,要通过另一截导线D来控制开关,当在D施加一个电压,S与G之间的沟槽就导电了;施加的电压越大,导电就越多,这意味着能控制线路开合和电流大小,这就是晶体管了,由于有三个极,又叫三极管。很简单吧?三块积木。

S叫源极,G叫漏极,D叫栅极,这三个极是用紫外线在硅片上雕刻出来的,雕刻得越精细,意味着容纳的晶体管越多,也就越先进了。为什么用硅片?硅是半导体,是介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导电性可人工控制,需要的就是这种听指挥的材料。常说的多少纳米(nm)芯片,是指栅极的长度,目前商用极品是7nm,高通、三星和华为海思芯片都是这个级别。

芯片上除了晶体管,还有电阻、电容等,主要是材料不同和线路不同,这些元件说到底还是线路。在硅片上撒点导电不太好的物质,那就是电阻了。电容是正负两极相对,有绝缘膜分隔,也可以是空气分隔,正负电荷想拥抱,无奈过不去,电荷越积越多,就等于把电储存起来了。当电压上升时可以击穿空气,电流接通,还可以用开关把两极接通,电流也就流过去了。芯片上的线路由晶体管、电阻、电容、线路等组成,把许多复杂线路集合在一块或多块芯片上,就叫集成电路。

芯片是怎么研究的?就是研究如何规划、设计和利用硅片空间,使用什么元件、如何布线和设计电流走向。这叫芯片设计,也就是电路设计。由于元件很多,线路复杂,犬牙交错,要做到最合理、最快捷、最小型,还要在逻辑上能走得通,能发挥特定作用,这就有一定难度了。

7纳米不是雕刻出来的么?为什么是设计出来的?确切说是设计7纳米制程的芯片,即按7纳米的工艺标准来设计芯片。7纳米晶体管连接方法较特殊,会带来较长的节点,得把标准模块重新设计,把整个集成电路图梳理一遍,这就比较复杂了。若是按模块设计,什么模块管什么功能,就可以像搭积木那样,一块块嵌入芯片上就行了,这样就比较简单,但现在打乱一切或打乱很多。设计芯片类同设计和布置大楼,要设计每层楼、每间房的布局和间隔,然后再布置每层楼、每间房,陈设什么家具电器,发挥什么功能作用,都要一一规划和设计好。

我认为,要用最少的元件和最简单的电路实现特定功能,这样的芯片才具有最高的性能。只要设计得好,可以在7纳米芯片上做到3纳米芯片的功能。同一个故事,你用30万字写完,这样就可以印刷在300页的书上了;你写了40万字,这本书就装不下了,要多加100页。这意味着空间利用率不高,芯片功能下降。芯片设计成功后交给光刻厂,按设计蓝图生产出来,作为设计师,你还得事先知道光刻机是怎么制作芯片的。

芯片生产是按芯片设计图,在有涂层的硅片上把集成电路制作出来,主要工艺是紫外线雕刻,还有融蚀工艺等,在去掉什么和保留什么之间,完成集成电路的生产。未加工的硅片是圆形的,通常叫晶圆,是纯度接近100%的硅。

晶体管有两种状态,断开或接通,可以用0和1表示,但有时是半开半关状态,有电流,不太大,这还是处于接通状态,可以用电阻或电压来控制电流大小。所有灯珠都是默认最大的,可以用电阻和电压来调节亮度,让它没那么亮。

晶体管控制线路开合和电流大小,有什么作用呢?电视、电脑和手机屏幕可以看成一排排小灯,形成纵横交错的灯阵,就像阅兵时的方阵一样。LED显示器的灯珠就是发光二极管,通电就能发光,有各种颜色,看成一盏灯好了。

当晶体管关闭时,对应那个灯珠是不亮的;当晶体管接通时,对应那个灯珠是亮的。通过控制电流大小,可以调节明暗变化。许多个晶体管控制许多个灯珠,让它们发生明暗变化,就可以组成一幅图像了。在每个瞬间,每个灯珠只显示一种颜色,这样才能构成一幅图。可以是静画,也可以是动画,许多有微小差异的静画依次播放,看起来就是会动的了。这就是黑白电视机了。

想看彩色电视怎么办?把灯珠做成红、绿、蓝三种颜色,这叫三原色,可以“勾兑”成无数颜色,即每个灯珠由三种颜色的灯组成,可以理解为红、绿、蓝三块发光玻璃重叠在一起,分别由不同晶体管控制线路开合和电流大小,这样每个灯珠就能显示无数种颜色了。这就是彩色电视机了。

从原理上看,计算机不复杂,但芯片为什么要有那么多晶体管呢?因为屏幕灯珠有几万个、几十万个,甚至一百多万个,每个灯珠内还有三种颜色的灯,再乘以3就很多了。每一瞬间,每个灯珠只显示一种颜色,可显示256级灰度和65535种颜色,最高可显示1600多万种颜色,这就很复杂了,就要分别由不同的晶体管控制。在芯片上植入多少晶体管,视需要而定。

还有喇叭声音的控制;还有键盘每个键输入指令的接收和处理,鼠标每个动作输入指令的接收和处理,话筒输入指令的接收和处理;还有外接电流的输入与控制;还有电流的输出与控制,这是连接外部设备的,如机器人的动作和语音等。另外,晶体管还要控制内部电路和元件工作。这样需要的晶体管就很多了,芯片和电脑就很复杂了。但原理不复杂,就像人体有60万亿个细胞,比电脑还复杂,但每个细胞大同小异,只是分工做不同的工作,这样看就不复杂了。

屏幕有许多灯珠,灯珠又有许多变化,由谁来控制呢?由程序来控制,程序就是软件了。程序是用计算机能识别的语言来编写的,输入计算机后,随时可以让计算机来走这个程序,走程序时它会自动转化为0和1两种状态,即开关两种状态,这就是计算内部的动作了,很简单。只要你打开这个程序,它就从头走到尾了。不过,中途还可以用键盘或鼠标输入一些信号,控制这个程序的进程或演化。

想看电影,打开电影软件;想听歌,打开酷狗音乐;想写文章,打开Word;想聊天,打开微信;想上网,打开浏览器;想杀毒,打开360;想翻译,打开有道词典;想看地图,打开谷歌地图,等等,这些都叫程序或软件,安装在手机的软件叫APP。电脑和手机还有一个最大的软件,那就是操作系统,其他软件都要在它上面运行。

由此可见,计算机只是一台能自动控制显示灯的机器,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装上喇叭后还可以发出声音,有电流就有震动,有震动就有声音嘛,不同的震动形成不同的声音。以后说不定还能散发出香味,看到鲜花就有花香。

让计算机制作出一个北京烤鸭如何?也是可以的,计算机可以指挥自动化厨房工作,从冰箱取出一个北京鸭,装入烤箱中烤制,一个小时后就端到你面前了。这不算计算机做的吧?把自动化厨房视为计算机外置设备,就像计算机外置喇叭一样,就算是计算机做的了。这样的餐厅很快就有,进入家庭也不遥远。如果冰箱没有北京鸭呢?没关系,用各种蛋白质原料和香料3D打印出一个北京鸭,再放入烤箱烘烤。

把计算机与家庭物件联系在一起,就叫物联网,只要给这些物件装上芯片、电线,再接上电源就成,这些物件都成为智能电器了,每一个电器都能接收信息和指令,甚至能对外发出信息和指令。这个家庭物联网可以包括私家车,无论汽车跑到了哪里。家庭物联网还可以同外界物联网联接,如单位、公共设施、公共机构等,这就是社会物联网了。科技企业未来做什么?物联网是重点方向之一。现在华为在做车联网,这是物联网的一部分,让车辆通过网络与世界联系在一起,接收信息和指令,发出信息和指令。华为还是华为,什么都捷足先登。

物联网宣传几年了,绝大多数人都无动于衷,迷迷糊糊,莫名其妙,就是因为没能讲清原理和意义。现在明白了,这意味着自己下班前,可以用手机指挥家里的厨房做饭,包括烤制出一个自己喜欢吃的北京烤鸭。你还可以监测到驾驶汽车的儿子疲劳了、嗑睡了、醉酒了、迷路了,然后告诉他,由你接管汽车,你命令汽车强行转入自动驾驶模式,手动驾驶模式失效,把驾驶座放平让儿子睡觉,让车辆自动开回家中车库,到达后熄火、开窗,你再把儿子扶回家。如果你睡着了,儿子在车上睡一晚也没关系。如果怕他被蚊子咬,你预先对车发出指令,停车后自动打开车上的电蚊香。车辆也能监测到车主睡着了,还有蚊子叮咬他,自动打开电蚊香。当然,物联网还有很多作用。

绝大多数人不懂计算机工作原理,就把计算机神化了,认为是具有高超智慧的机器。若给计算机装上四肢和身躯,就变成机器人了,认为将来机器人会战胜、消灭和取代人类。其实,机器人不就是一台电脑么?计算机程序不就是人编的么?当然,机器人能做动作,这些动作就是机械原理了,计算机输出的电流可以控制这些动作。如果你想让机器人杀人,给它一把刀或一枝枪,再告诉他杀什么人,它是会杀人的。

看了这篇短文,就知道什么是芯片、晶体管、集成电路、计算机、电视和手机了。那么CPU、处理器、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核心电路或核心芯片。手机、电脑主板有不少芯片和电路,有几十至几百个,不重要的就裸露不管了,最重要的就用一个硬壳保护起来,这叫芯片封装,这块东西就相当于人的大脑了,叫CPU、处理器、微处理器或中央处理器。外部电路系统,相当等于人脑以外的神经系统,也发挥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和指令传达的功能。

其实CPU里面也没有什么,不就是电流在里面走迷宫么?就像人在故宫里面走,怎么走是有规矩的,从哪来,到哪去,走什么路线,明明白白。皇帝、大臣、将军、皇后、皇妃、宫女、太监、厨师、御医和卫士等,都有特定行走线路,不能走错路,进错门,当然路线有无数条,在不同时间走不同路线。还有一些随心所欲的路线,但也是在规定范围之内的,允许你走到哪你才能走到哪。

从处理器引出了很多线,这是输入电流和输出电流,输出电流主要是控制屏幕。有些引线是接到主板上的电容、电阻上的,或说是接到分电路上的,因为是这些东西占地面积太大,在处理器内装不下,就移到外面去了。好比手机是一个整体,如果觉得手机屏幕太小,想看22寸的,那就只能把屏幕移到手机外面了;如果觉得键盘太小,想用十个指头随意挥洒,那也只能移到手机外面了。这样手机就变成电脑了。

弄明白计算机原理后,就可以思考一下量子计算机了。计算机是靠电子工作的,所以叫电子计算机。量子不是粒子,只是最小能量单位,总得依附在某种粒子上,通常是依附在光子上,所以量子计算机就是光子计算机,是用光子代替电子做功。为什么不叫光子计算机呢?光子不是高科技,量子才是高科技,改一个名字就像高科技了。

有人做出了房间那么大的量子计算机,我估计只是摆设,不能使用。量子力学认为,光子具有叠加态,既可以是0,也可以是1,这样不就可以并行运算了吗?速度不就可以更快吗?开发人员是这么想的。问题是没人能搞清什么是叠加态,说来说去只是薛定谔那个不死不活,又死又活的猫,总不能把故事当饭吃吧?假如把0与1混淆了,还能叫计算机吗?

电流的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与光速相同,在速度上光没有优势。电线能做到7nm那么细,等于一根头发的万分之一,光纤能不能做到这么细?光纤里面的光导体叫光芯,相当电线中的铜线,目前最细光芯是8μm~10μm(微米),等于头发的十分之一,外面还有包层,以便让光保持在光芯之内,包层是玻璃,为了保护玻璃,还要再包一层塑料(涂覆层)。这么一来,直径加粗,工艺复杂,成本增大。

能不能不用光纤,靠点对点传送光线?这样CPU里面要有无数灯泡和电线,不然怎么发光呢? 这样就多出两种东西了:灯炮和电线。这样电线、电子又回来了。成本上去了,体积增大了,计算机得像个柜子那么大吧?而且,CPU里面有无数个“探照灯”扫来扫去,也会相互干扰,若想不发生干扰,你得用不透明的胶管把光线罩住吧?这样光纤又回来了。

因此,量子计算机比较玄,一是原理上走不通,二是技术上走不通,三是成本上走不通,四是体积上走不通,估计失败的可能性是99%。有一群捣鼓量子力学的人在起哄,目的是从政府或企业拿经费,能不能搞得成就不管那么多了,估计他们不懂计算机,或对计算机一知半解,这样就比较难搞了。人的知识面越宽越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做什么事都很难了。

财务要有总会计师,经济要有总经济师,设计要有总设计师,研发要有总研发师,工程要有总工程师,科学要有总科学家(科技一体),指引正确方向,策划科技项目,防止错误决策,制止错误计划中止错误行为,充当决策顾问,做好日常工作,带领团队完成科技任务。一个单位、一个行业、一个国家都得有这几类人,不管他是否拥有这个头衔。

科研是深入,科普是浅出,把最深奥的问题,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就是教育。这篇短文把高深莫测的芯片和计算机讲清楚了,让人对芯片和计算机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如果把这篇短文写成一本教材,在一个学期中灌输给学生,毕业后学生就云里雾中了,根本搞不清电脑与元件是怎么回事。本来一句话就能讲明白的事,你讲了一个小时,别人就不知你讲什么了。

你到大学里随便提溜100个人出来,无论教授还是学生,问他电脑工作原理,不知是否有一个人能讲明白。因为老师不教,教材没有,大家也就稀里糊涂了。当然,也有老师和教材,但老师没真正搞明白,教材则曲折迂回,万水千山,进山入水转几圈,就分不清东南西北了。突然芯片成为全世界焦点,大家就傻在那里了。听说华为海思何庭波带团队研发出7nm芯片,大家就把她看成女神了。

这是中国教育出了问题。内容越来越细,时间越拉越长,从来无人想过把教材压缩成干货。如果他是非电脑专业的,计算机只是公共课,学这篇短文就行了,时间一节课(电脑操作属另一门课),拉长到一天也行。这样的学习不是太简单了吗? 这样可以增加知识面,一天或几天学一门,大学四年学几百门,比博士都厉害了。现在是知识爆炸时代,若不这样做,将来课程和内容增加后,需要读书到60岁才能拿到毕业证。社会需要全才,有全才有专,不然眼光狭窄,思路不宽,钻得不深,走得不远。

如果他是计算机专业的,也要先学这篇短文,再学细化内容,包括硬件、软件和计算机操作。这样,无论计算机专业或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及元器件就不感到陌生了。汽车原理是简单的,因为看得见摸得着;电脑和芯片是复杂的,因为看不见摸不着。老师的任务,就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形象化,可视化,简单化,画一张简图,解释几句,学生就会说“哦,原来这么简单。”

有了基本知识就好办了。发现中国被美国卡脖子,就会有很多人想,芯片设计不就是电路设计吗?我也可以做啊,于是组织一个团队或一个公司做。做成功当然好,做失败没关系,人人都成为专家了,可以整体投奔华为公司,把公司作价卖给华为,卖的是人才和研究成果,如果华为不买呢?那就去华为应聘好了,这些人比大毕业生好用。也许,华为已有庞大研发团队,不需要招人了。可以说服华为,因为华为的研发思路与你们的研发思路不同,华为很强大,你们有亮点,可以补长华为短板。

如果还是无门进入华为怎么办?中国研究芯片的公司有几千个或几万个,东方不亮西方亮;如果东方西方都不亮呢?那就回去重整旗鼓,调整思路,调整方向,继续攻关。芯片有无数种,手机和电脑除了中央处理器,还有几十个至几百个次要芯片;几乎所有机器、设备、仪器、电器也有芯片,大到卫星、飞船、火箭、导弹、雷达,小到复印机、扫描仪、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甚至电茶壶等小家电都有。你聚焦一点,专攻一项,几年后什么大公司都不如你了,也不用投靠华为了。这样,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缺口30多万芯片人才了。芯片业包括设计、生产、封装、检测,以及雕刻机的研发和制造。每年进口三千多亿美元芯片,比进口石油还多,是一个大产业啊。发展芯片替代业,中国GDP增长可以提高一两个百分点。

作为中国的知识分了,不要等被美国卡脖子才想到做芯片,如果自己有基本知识,就可以随时介入,搞研究不是没有抓手吗?就从这个方向攻进去。只要你看到需求多,市场大,就可以去做了。

有时接到电话,对方喋喋不休,我总会说:“能不能一句话讲完。”一是没有时间听,二是讲多了我就被他搞糊涂了,要跟着他的思路绕圈,十秒钟后我已经心不在焉了,他再继续罗嗦,我只能把电话挂了。

有时拿到一本大部头教材,把干货提取出来,也就两三页纸,其他是废话、半废话或不重要的话。为什么要提取干货?你参加高考、考研就知道了,必须这么做,因为无法把一本书背下来。

达尔文《物种起源》五十万字,提取出来的干货就是“进化论”,比书名还少一个字。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书名肯定多写了几个字,读者糊涂了,把自然、哲学和数学一混淆,就莫名其妙了。这本书近五十万字,能提取出多少干货呢?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公式,差不多就这些了吧?

当我对某个学科感兴趣时,我就把大学教材、科普读物和原创著作买一堆回来,有空就随手翻翻,有兴趣之处就认真看看,两三个月后我就“本科毕业”了,真正花的时间也就十来天或二十来天,因为我是“提取干货,寻找真理”。这种学习是否扎实呢?当然扎实,因为是出于兴趣,是我要学,不是要我学,这样学习效果就大不相同了。所以我有能力在生物、天文、地理、物理、经济、医学、教育、军事、软件、航天和纯电动汽车等领域搞研究。为什么胆子那么大?我看什么都简单。

看到事物很简单才敢做,做的过程发现很复杂,于是继续学习,继续研究,能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某一天就突破了,你会激动得热泪盈眶。做事之前,会当凌绝顶;做事之后,一览众山小。你的目标有多大,你的成就就有多大。

无论在大学还是社会,对什么有兴趣,就把什么书抱过来,如此这般泡制,不断提取干货,不断采集真理,年复一年,几十年下来知识面就很宽了。可以没有什么目的性,对观世界有好奇心,感兴趣就成。

          

 

2019年5月30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打赏《生命是什么》的作者
关注作者的微博

版权所有——吴志    http://www.wu-zhi.com 手机网址:m.wu-zhi.com

购买热线: 020-85676671    13682279901
粤ICP备06116731号

网站统计

手机网址:
m.wu-zhi.com

mobile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