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禁光子的原理
吴 志
最近《物理评论快报》刊载了一篇论文称,研究人员用一团超冷铷原子云捕捉光,然后移动1.2mm,再把光释放出来,光的性质未改变。这是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虽然在技术上做到了,很有可能是在无意中发现的,但在理论上还没人能解释,因为现有理论解释不了,本文试图从理论上解释这个现象。
按本人的辐射力学,光子具有弱负电,也就是能吸收原子核发出的辐射,当光子击中原子核外围电子时,负负相斥,光子反射,几乎所有物体都反射光,这是人类能看到物体的原因;当光子穿过原子核外围电子时,一部分从原子内部穿过,一部分击中原子核并被捕获,这是反射光少于入射光的原因,几乎所有物体都吸收光,黑色物体吸收了大部分光。
铷是一种轻金属,原子序数37的元素,原子核外围有37个电子,不多不少,呈云雾状时恰好能让光子进得来难出去,在超低温状态下,原子核辐射弱化,外围电子运动放慢,光子有更多机会进入这团原子之间,在电子斥力平衡点上,光子就被暂时囚禁了,移动这团原子云,平衡打破,光子就被释放出来了。当光子进入超冷原子云时,很有可能先减速再停止,也不排除嘎然而止。
在超冷温度下的铷原子云,原子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外围电子位置也是相对固定的,分析问题时可以想象成是缓慢运动或根本不动的,当这堆原子足够大时,就会形成众多斥力平衡点,光子进入任何一个斥力平衡点,都会被囚禁。当触碰或移动这团云,这团云就产生扰动,重新排列组合,光子就被释放出来了。
在这种情况下,光子会不会被原子核捕获呢?在超低温之下,原子核的辐射弱化,也就是引力弱化,对光子的引力就大大减少了,甚至完全没有能力俘获光子(得看温度低到什么程度),这样停留在原子缝隙中的光子就增加了,甚至有些光子停留在原子内部。另外,原子核引力弱化,也导致对电子引力弱化,这是电子绕核运动趋缓的原因。很有可能电子的电性也减弱,导致光子更容易进入原子堆中,而不是反射出去。
铷在常温下是固态,在超低温下原子之间的引力弱化,彼此距离拉大,也就成为原子云了,实际上这是物质的第五态——原子体,只要温度降低到临界点,任何物质都会成为原子体。在地球上原子体比较少见,在太空中原子体应该是比较多的,因为温度足够低,空间足够大,物质足够稀,许多物质就成原子体了,原子体也有疏密之分,估计太阳风中有较多氢原子体和氦原子体。
按辐射力学,光子运动是需要动力的,动力来自膨胀能量场,太阳、灯泡、火堆或火柴等周围都存在膨胀能量场,当囚禁光子的“大门”打开后,光子就暴露在膨胀能量场中了,也就继续向前运动了。所以,文章称光的性质未改变。
这个原理解释了为什么光子在太空中能飞很远。太空中布满星际分子或宇宙尘埃,几亿光年、几十亿光年、一百多亿光年的星光为什么不被遮挡呢?距离越远,云层越厚,遮挡是必然的,即使几光年、几十光年、几百光年的近距离,也可能会被完全遮挡。合理解释:由于宇宙尘埃是3K冷分子或原子,光子不是反射回去,而是被暂时囚禁,一有风吹草动又释放出来继续前行。总之,在极低温度下的原子或分子,不能或难以反射或偏射光子,因为在低温下电子对光子的斥力极其微弱。人类总是站在地球的角度思考宇宙,其实地球上的很多物理原理和化学原理,到了太空就不适用了,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物理原理和化学原理。
从理论上推测,铷附近的元素,也具有囚禁光子的能力,只要是超冷状态下的原子云就可以,不妨试验一下。
2021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