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脑 工 作 原 理

——人类永生工程论文之四

吴 志


【导论】实现人类永生,关键在于大脑的复制,解决了大脑复制,人类永生就不是问题了。本文对大脑的工作原理明确地、系统地、全面地进行了全新解释,从战略上、根本上、理论上揭示了人类大脑的工作原理,是神经科学和大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是生命科学革命性的突破。可以作为制造大脑、心脏、肌肉、眼睛、耳朵等器官和组织的理论依据。

本文的研究,是根据个人的观察、体验、知识和人类实验获得的观测数据、实验现象,得出截然不同的全新结论,每个观点都是有依据的,只是依据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凡是依据不充分的,可以暂时视为假说。客观现象、观测结果、实验数据、实验现象不一定指向真理,解读不同结论不同,事实摆在面前,可能几十年、几百年都得不出正确结论。太阳、月球、星星的运动天天都能看到,但地心说统治人类一千四百多年,最后才由哥白尼得出日心说的结论。

同样道理,太空望远镜观测到某个天体或星系,不同的科学家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读,出现十几种或几十种解读也很正常。我们是人,也天天看到人,但直到《生命是什么?》出版,人类才知道人是一群微生物的集合体,由几十万亿个细胞和一百多万亿个细菌集合而成。这些事实表明,科学的价值不在于调查了什么,观察了什么,实验了什么,而在于对客观事物和实验现象怎么看,正确解释现象并得出正确结论才是重要的。

本文基本说清了大脑工作原理,意味着大脑也是可以制造的。大脑都能制造,就没有任何器官是不能制造的了。任何复杂产品的制造,都要首先弄清工作原理,不然制造就无从谈起。


本文是在几十年积累的知识基础上写的,写作过程通读了美国布朗大学神经科学教授Mark F. Bear等人编写的神经科学专业基本教材《神经科学——探索脑》,此书厚达825页,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权威性,深受国内外师生和读者的欢迎,被教育部列为首批推荐和引进的优秀教材。此书汇集了有史以来人类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

当然,此书出版以来近二十年,也有战术性的新成果和新突破,但战略突破、重大突破来自本人的《生命是什么?》、《生命与意识的破解》、《细胞智慧超出想象》、《恶劣环境造就超级智慧》,以及本期各篇文章。本文没有引述《神经科学——探索脑》的重要内容,只是借用了一些图片和实验,用于说明问题和进行另类解读。

此外,还从网上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力求在引用人类知识时不出错。从网上引用的东西也不多,只是进行创造性论述时作为基础和铺垫,别人打了个地基,我在上面盖了一座楼,大体是这样。如介绍神经元的结构、神经递质的释放和钠钾离子的产生、分布、运动、作用等,是为了让读者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不然就看不懂本文的论述。引用的这些内容已成人类共识,无须注明出处。

神经和大脑是难度最大的研究领域,在人类的认知范围,宇宙最复杂的事物就是人类大脑,由于大脑看不见,摸不着,研究起来往往找不到抓手,人类对大脑的研究,还局限于大脑结构、功能分区和零碎功能,没有完整的、系统的、具体的工作原理陈述。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研究:①根据神经元和大脑的物理结构和化学结构,判断出其物理功能和化学功能。②把芯片与大脑类比,把晶体管与神经元类比,分析出神经元与大脑的工作方式。③从人类的感觉、记忆和思维的蛛丝马迹,推断出神经元与大脑的工作方式。

人类对神经元和大脑的认知还是肤浅的,甚至连大脑是用电来做功的都没有搞清楚。虽然《生命是什么?》早就明确指出:“神经元是导线,是用来传导电流的。”“人就是一台额定电压为36伏的电器。”但教科书还没有采纳。不信在百度百科键入生物电这个词,获得的解释:生物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在生命活动过程中发生的电位和极性变化。按这个定义,细胞内只有静电,没有电流。再键入大脑、神经、神经元、反射弧等词,都没有说到电流,只说神经信号、神经递质、神经脉冲、神经冲动等,这些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有些清楚,有些糊涂。我帮助解释明白:神经脉冲是指细胞电位瞬间冲高和回落,即阳离子浓度瞬间增加和回落,这属于静电,不属于电流。现有教材认为,细胞膜内外、细胞膜中有电荷移动,但不是指电子流动,而是指离子移动。虽然都是电荷运动,但完全不是一回事。

科学界的主流看法,神经元主要是用来传递化学信号的。《神经科学——探索脑》明确指出:神经元之间是传递化学信号的。虽然书中也有神经元细胞膜内外电位差、电荷(离子)进出细胞膜,但没有把整个神经系统视为电路和电流。书中有脑电图的介绍,是指测量脑中的电位或电压,本质是测离子浓度和分布,而不是通常的电流。从百度百科也能知道,心电图也是测电位或电压,也是测离子浓度和分布。写《生命是什么?》时,我没看到神经元是用来导电的文字。同时期出版的权威教材《神经科学——探索脑》都没提及,足以证明《生命是什么?》率先提出神经元和神经是电路的概念。

教材比科学研究迟几年或十年是可以的,但不能迟十几年或几十年。为什么会迟十七年?崇洋媚外,眼睛只向美国和欧洲看。任何个人、单位、国家都有长短,不能只看到某国的长处,本国的长处视而不见。因此,看到本文关于电流是如何在神经元之间流动的文字,那就是来自本人的分析研究,多数都是有根据的观点和论证,偶有想象和假说也有一定依据,只是依据不够充分罢了。我们研究的是生命,生命就在我们的身体中,形影不离几十年,即使想空口说白话也很难做到。

一、神经元的本质

神经元就是神经细胞,是起主导作用那种神经细胞,本质上是一段导线,一个开关,两位一体,类似于芯片中的晶体管。导线是用来通电的,开关决定电流通与断,1与0,Yes与No,还能决定电流的去向,流到哪里就做什么事,并体现出感觉、记忆、感情、性格、道德、知识、智慧和行为。如果意识不到大脑是靠电流做功的,人类永远解释不了大脑,也解释不了人体。说神经元是导体有什么根据?

1.从人体需要判断

化学物质的传递是缓慢的,把盐洒到一盆水里,大概要几分钟才能传遍这盆水。细胞虽然小,从细胞这头到那头也需要时间,一秒、几秒或零点几秒。接收信号、激发化学化应、生成化学物质、移动到轴突末梢,环节太多,时间太长,每个细胞都如此做一遍时间更长。若通过无数个神经元从脚板传到大脑,最少要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甚至需要半天。上午踩到铁钉,下午感觉到痛,这样被钉扎死都不知道。走路时要随时感觉路面的高低、软硬、干湿、石头、小坑、打滑程度等,大脑要在瞬间就感受到,并调整脚步和身体平衡,需要在多少毫秒内完成,只有电流才能实现信号的快捷传递。

2.从神经元结构判断

神经元是线形的,最长的神经元长达一米以上,大体从腰部延伸至脚掌,里面是实心的,不能输送液体,只能输送电流。人体有生物电,就是从神经和神经元流过的电流,心电图机、脑电图机都能通过感应的方式测得到。电流和电线人类太熟悉了,看一眼就知道,不只是铜线、铝线才是电线,细胞、肉体、液体也可以成为电线。电流从一盆水中流过,流过的路径就是电线。植物神经(电线)可能是液体管路。

人体70%都是水,水是导电的,从神经元流过的电流不会乱窜吗?神经元的轴突(纤维、电线)包了一层绝缘的膜,叫髓鞘,由施旺细胞构成,这层膜的作用就像电线塑料皮,是用来绝缘的。看到这里,就可以非常肯定地说神经元就是导体,许多简单的东西,看到设计就能判断功能,神经元是简单的东西。根据《生命是什么?》,这是细胞设计的,不是上帝设计的,细胞是具有高度智慧的生命体。

一个神经元有一个或多个突触(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合部,由前膜、间隙和后膜构成),可以同多个神经元联接,形成多条通路,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电路模式,电流视需要选择其中一条通路,这正是大脑复杂的原因所在。一条公路不复杂,无数条公路形成公路网就复杂了。

有些神经元是独立工作的,有些神经元是集束工作的,就像电缆一样,多条神经元集合在一起形成神经束,神经束也有绝缘膜,叫神经束膜。多条神经束集合在一起形成一条神经,神经也有绝缘膜,叫神经外膜。再加上包裹神经元轴突的绝缘膜,叫神经内膜。可见,神经共有三层绝缘膜。如此严密防范,就是为了防止漏电,再度说明神经就是导体。

3.从电学原理判断

人体细胞都能制造动作电位,尤其神经元更擅长。所谓动作电位就是瞬间制造出大量电荷,包括阳离子和电子,这些电荷在某处云集,形成静电和极性,任何两处电位不平衡,就形成电压。电压有什么作用?是用来制造电流的。化学反应——动作电位——形成电压——产生电流,这是基本流程,从电学上看一定是这样的发展规律,不可能有其他解释。人体内充满阳离子、阴离子和自由电子,分布有很大差异,这些电荷来自细胞的化学反应,电压有了(电位差),自由电子有了,导体有了(细胞和细胞间质),产生电流是必然的和必须的。

电是指电流,电流是指电子流,电子流是指自由电子在介质中运动,包括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运动,这是约定俗成的概念。电子也可以在真空中运动,太阳风就把电子从太阳吹到了地球。当然,离子也可以运动,也可以称为电流,但只能在液体中运动,不能在固体中运动。

电压是两处电荷的差异,包括异性电荷的性别之差和同性电荷的数量之差。主要模式有几种:一是正电荷云集与负电荷云集。自由电子会向正电荷云集方向运动。二是正电荷云集多与正电荷云集少。自由电子会向正电荷多的方向运动。三是负电荷云集多与负电荷云集少。自由电子会被推向负电荷云集少的方向。人类制造的电和自然形成的电(如雷电)主要是正负电荷云集不同。

第一种模式,电子高速向左方运动,左拉右推;第二种模式,电子慢速向左方运动,因为右方有牵拉;第三种模式,电子被推向右方,但到一定距离就停止,因为右方有抵抗。后两图右方都可以是0电位,电子运动方向不变,运动速度居中。上述五种情况,意味着五种速度。

由此可见,电流速度不是恒定不变的,更不是光速,因电压、电场、电阻和导体的不同而不同。记得读中学时,物理老师说电流的速度等于光速,现在也有这种说法。我在《生命是什么?》中指出,电流不是自由电子在电线中的流动,而是在电压的作用下,绕核电子被挤了出去,撞开相邻原子的绕核电子,自己接替补位,一个撞一个,形成全导体电子的接替补位运动。于是现在描述电流速度有了两种提法:一是电场的速度是光速;二是电子有漂移速度,即在电场中电子一个撞一个向前运动,运动速度有各种说法,如每秒一毫米、几毫米、几米、几十米、几百米不等(注)。

有人测得,信号在单个神经元内的传递速度是每秒1-100米,如果是离子流,达不到这个速度;如果是电子流,这个速度是正常的,但可能不准。

不小心把手伸进开水中,手会在瞬间抽回,时间用毫秒来量度,若C纤维每秒传导0.5-1米,信号到达大脑(或下运动神经元),分析决策后,把指令传下来,再做抽手动作,手已经烫熟了。虽然Aδ纤维也能传递温觉和痛觉,但只传递冷,不传递热,我的理解冷热以人体温度为分水岭。Aδ纤维也属传递速度较慢感觉神经,每秒只有5-30米,达不到人体需求,因为信号传递要由无数个神经元接力完成。能达到速度要求的,唯有电流,即电子流。细胞是有高度智慧的生命体,人这么复杂也能设计和制造出来,既然电子流比离子流快得多,没有理由不加以利用啊。

为什么有的纤维(神经元轴突)传递冷,有的传递热呢?我认为,主要是分工不同,该管冷的传递冷信号,该管热的传递热信号,不同的信号可以形成不同的化学反应,不同的化学反应可以生成不同的物质,对冷伤害和热伤害进行保护和治疗。

体内信号传递,往往是点对点的,两点之间距离可以是遥远,从一个细胞传到远处的另一个细胞,唯有两点之间电位差最大(电压最大),才有可能实现两点之间的快速通讯。当然,两点之间也有化学通讯,通常是细胞分泌某种化学物质释放到血液,让远方的靶细胞接收,并做出反应。如催产素由垂体后叶分泌,释放到血液中,子宫细胞接收之后,子宫收缩把婴儿产出,还能促进乳腺分泌乳汁。总的来说,体内信息的传递,若像击鼓传花那样,把某种化学物质一个个细胞传递下去,那是不可能的事,兴师动众,工程太大,效率太低。

行文至此,可以确信无疑神经元就是导线了。但是,如果神经元是传递电流的,按电阻最小的路径瞬间通达,那么人脑就比电脑还快,但事实不是如此。驾驶员遇紧急情况做出刹车决定,反应时间是0.4秒,再指挥脚踩到刹车踏板上还需要1秒,一共1.4秒,显然反应是比较慢的,电流绕了很长的路。这是由经验或本能做出的判断,感觉不到有思考,实际上还是有思考的,既然思考是电流做功,也应该瞬间完成。由此可见,神经元的工作不完全是电流做功,而是以电流为主,以化学反应为辅,两者协同做功。确切说,在神经元内是靠电流做功,在神经元之间有时靠神经递质做功,有时靠电流做功,视需要而定。

人类已知的神经递质有二十多种,如果仅仅是为了把神经脉冲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用不着这么多啊,有一两种或两三种导电好的就够了。不同的神经递质,显然能引起不同的化学反应,产生不同的物质,形成不同的电流,发出不同的信号,再把这些信号往下传。电流有波长、频率和强弱的变化,组合起来有成千上万种变化,能描述出成千上万种感觉的,本质上是特定的电流刺激大脑皮层神经元发生特定的化学反应。细胞物质的设计,都是精准的、恰当的、必须的,不会有无聊的多余。

如图可见,一个神经元支配一根肌纤维(即细胞),显然是通过电流导致肌纤维收缩和舒张,从而实现人体的各种动作。很难想象,神经元轴突传递化学信号到肌纤维,肌纤维发生化学反应,再形成收缩与舒张动作。化学反应可以让细胞扩张,不能让细胞收缩。化学反应来得太慢,只有电流才能实现快捷动作。

下面两个截图是医生在手术中用微电极刺激病人的大脑皮层,产生了视觉、听觉、幻觉和回忆,充分说明大脑是靠电流做功的。当时医生不明白其中意义,现在可以得出重要结论:人的感觉来自电流刺激,刺激不同部位产生不同感觉。电流是强烈的刺激源,若大脑不是靠电流工作的,就会产生强烈的、难以承受的反应,现在反而有美好的感觉。

二、神经元的工作

1.断开

神经元平时是断开的,不通是常态,电流不能随意从这个神经元流到那个神经元,不然人就不得安宁了,这同晶体管完全一样。由于神经元之间的距离非常小,自然状态下的断开可能不够,遇到强电流有可能被击穿。因此,神经元可能还以收缩的方式彻底断开:

细胞体处于收紧状态时,细胞膜密实,外面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无法进来,不能正常发生化学反应,也就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了。

细胞体处于收缩状态时,内部没有足够的化学反应空间,化学反应就不能发生。就像燃烧的炉灶,炉灶收缩到一定程度,燃烧就进行不下去了。

细胞体处于收缩状态时,神经元轴突(导线)跟着收缩,与相邻神经元拉开距离,电信号就传不过来了,释放的神经递质也传不下去了。

细胞收缩与舒张是常见的,如心肌细胞、肌肉细胞、血管细胞和皮肤细胞的收缩与舒张,这些既是细胞收缩的证据,也是细胞的一种工作方式。既然如此,神经元也有收缩与舒张功能,有功能就有特定作用。神经元是用来导电的,收缩的作用只能是切断电路。据研究,神经元轴突能伸缩几十微米,对于细胞来说这是很大距离了。

人们常说神经紧张,实际上就是神经元处于收缩状态或收放状态时间太长,导致人感觉疲劳。写文章、思考问题和听数学课,都会导致神经紧张和大脑疲劳,本质上就是神经元处于收缩状态或收放状态时间太长。躺下睡觉或随意走走就轻松了,躺下睡觉是全身细胞都放松了,随意走走是大脑细胞放松了,肌肉细胞工作了。一般来说,细胞的自然状态是舒适的。

2.接通

固定电路无障碍

教科书说这是电突触,认为这是神经元传递信号的次要方式,据说两个神经元之间距离很小,在3nm以下,阳离子能越过间隙到达另一个神经元,这被视为电流运动,这是有可能发生的,但这是一种缓慢的运动,虽然能越过两个神经元之间的间隙,但在神经元内和神经元之间的运动都是缓慢的,达不到人体的生理要求。

用我的观点解释一下:两个神经元紧密接触,密切配合,有电流来了就直接过去,不用考虑开关问题。当这是必须的、唯一的通路时,神经元之间是不需要有断点的,或说间隙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神经元细胞都是有智慧的,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结合部突触,走得近一些或缠绕在一起,就实现两点畅通了。这是神经传导的一种类型,也是不需要神经递质的。

固定电路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先天的。比如,形成皮肤痛觉的电路,从来哪,到哪去,怎么走,是有固定电路的,天生就是一路畅通的。另一种是后天的。人在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会在大脑和全身形成一些有效的电流通路,假以时日发现这是最佳通路,这条电路就固定下来了,即这条电路的所有神经元,都握手拥抱、紧密结合了,不再有断点,或断点小得可以忽略不计:①动作定式。如说话、游泳、开车、打球已经形成肌肉记忆了,不用思考就能说能做,因为电流通路已经固定了,这是动作定式。思维定式。比如,经常遇到一些事或学到一些知识,怎么应对就有思维定式了,按套路走下去就行了,甚至不用思考。文化的力量也在于此,春秋战国时期,最基本的战略是远交近攻,不可四面树敌,受中国历史文化熏陶多年的中国人,都知道要这么做。但美国人不知道,现在就是同时以中国和俄国为敌。中国文化告诉我们,道德和人品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美国人不知道,就知道丛林法则,枪炮说话。

无论动作定式和思维定式都会受干扰。运动员练了无数遍的动作,到了比赛就变形了或失常了,这是受到外界或内心的影响。想拿冠军,想赢怕输,遇到意外情况,都有可能影响发挥,这等于人的旁系电流冲入大脑,这是平时训练没有遇到过的。思维定式也会受影响,身边有人说要这样那样,还陈述了理由,可能就听信他人了,原有定式就没用了。

由此可见,假如利用自身干细胞量身定制一个大脑,即使能保留记忆细胞,也可能回不到从前,动作回到儿童或少年时代,思想回到少年或青年时代,生命又从上半场某个时点开始。如果大脑细胞是逐渐更替的,那么情况就会好很多,一部分动作定式和大部分思维定式能保留下来,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两三年后游泳、开车、骑车和打球就不是问题了。当然,运动员回不到巅峰时代。

人具有可塑性,从出生后就开始被塑造了。塑造的本质:一是神经元固定电路的形成。二是记忆细胞物质的注入,也就是信息的注入。这是指神经系统的塑造,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当然,肌肉等其他细胞也可以塑造,但不是本文研究的课题。

施加电压接通电路

细胞体内的化学反应,能产生自由电子并形成电流,在电压的作用下运动到轴突末梢,由于两个神经元之间的距离非常小,电流就越过间隙流过去了。这点与晶体管类似——施加电压,电路接通。这是我认定的神经元传导的主要方式。为什么教科书没有?神经科学家没发现,跑偏了。神经脉冲是一瞬间的事,在这个瞬间没发现电流通过,也就不知道了。就像要捕捉电脑中某个晶体管的电流是很难的,你意识不到晶体管有电流就不会拿仪器去测,即使意识到了,电流一闪而过,还没来得及拿仪器测量就消失了。若守株待兔呢?就像在中国庞大的公路网上,守着某个收费站查一辆车,是很难遇到的。除非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查神经元中的电子流,这样就能查得到了。架好仪器,插好探针,制造生物电,就能逮个正着。最有可能的是,研究人员测到电子流,误认是离子流。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突触(神经元接头)距离是20-30nm,这是非常小的间隙,只要有一些电压,即使是真空,电子也能渡越,何况是能导电的液态细胞间质,大脑中的水分高达77%。2010年苹果手机最先进芯片制程45nm,施加电压后电子就能渡越45 nm,从阴极到漏极,通过的是半导体。而神经元之间的细胞间质是导体,任何时候都能导电,只要有微小电压就成。目前世界芯片主流制程是90nm,只是手机体积小要求高。1971年计算机芯片制程2μm,即20000nm。在电子管中,电子渡越距离是1mm,即渡越100万nm空间;在老式电视机和老式电脑中,电子枪喷出的电子流,能越过几十厘米的空间打在荧光屏上。因此,不要看到神经元之间有微小断点,就认为电流过不去了,只要有临界电压出现电子就过去了。

电压是怎么来的呢?平时神经元有一个静息电位,即细胞膜内电压是-70mV,保持负电压是细胞的自我保护,不让自由电子(电流)冲进来。细胞都有钠钾泵(一种蛋白质),能把钠、钾阳离子分布在细胞膜内外,其功能是帮助细胞运输物质,送出来送进去。但若从电学的角度考虑,阳离子在细胞膜内外云集,就能吸引自由电子,形成电流。只要两个神经元之间的阳离子不相等,或一个神经元是正电荷,另一个神经元是负电荷,就会形成电位差,也就是电压了,这是电流形成的原因。

在钠钾泵的作用下,在细胞膜内外产生动作电位,即细胞膜内的阳钠离子升高20倍,细胞膜外的阳钾离子升高9倍,这就把外界电流引进神经元,目的是点火,引燃化学反应,产生自由电子,通过轴突送往下位神经元。假如,产生大量自由电子的是皮肤感受器细胞,而大脑皮层触觉区神经元时刻云集高浓度的钠、钾阳离子,自由电子就会瞬间抵达大脑触觉区神经元,所有路途神经元的间隙都会被电流击穿,形成通路。当电子流瞬间到达大脑后,皮肤神经元恢复平衡,电位回落,这就是所谓的神经脉冲或动作电位了(见下图),心电图也是这个波形,但坡度没有这么缓,锐角冲高回落,甚至接近直上直下。

这样看来心脏的工作原理就显现了。心肌细胞瞬间制造大量阳钠钾离子,引来大量自由电子冲击,阳离子与自由电子在细胞膜内外结合,由于阳离子少自由电子多,中和得差不多后,心肌细胞为了保护自己不受电流攻击,立即收缩,可能方式:一是拉开与上位心肌细胞的距离,减少电流流入;二是收缩细胞内腔,熄灭或减少化学反应,控制阳离子的生产。由于心脏细胞是牵拉在一起的,细胞集体收缩导致心脏收缩,腔内血液就泵出去了。电位差回归常态后,心肌细胞立即放松,恢复常态。如此循环往复,心脏就不断收缩和舒张了。心脏骤停后,采用电流刺激能够恢复搏动,就是因为心细胞没有死亡或没有全死,突然受到更强电流刺激又开始搏动了。我们把这群心肌细胞称为做功心肌细胞,相当于用电设备。

在心脏中另有一群心肌细胞是给做功心肌细胞提供自由电子的,即不断保持较低的负电压和储备较多的自由电子,当心肌细胞制造出大量阳钠钾离子时,自由电子就冲过去与钠钾阳离子结合。我们把这群心肌细胞称为发电心肌细胞,相当于发电设备。

以上所述,是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得出的结论,不但从生物角度进行分析,还从电学原理进行分析。心肌细胞需要刺激才能有动作,这是所有细胞的共同特点,包括皮肤细胞和大脑细胞,刺激只能来自外部(细胞之外),不是化学刺激就是物理冲击,化学物质来得太慢,满足不了心脏高频率跳动的需要,电流冲击具有最大的可能性。这很好解释了体内信号传送为什么能精准到达靶细胞:哪个细胞有需求,哪个细胞就制造电位,附近、远方或特定位置的自由电子就冲过来,两点之间最大电位差(电压),决定了电流在这两点之间流动。

大脑皮层神经元怎么得到皮肤传来的信号呢?第一种可能方式,大脑神经元通过纳钾泵,在细胞膜两侧保持较多的阳离子,即保持较高的正电位,皮肤受刺激后发生化学反应,制造大量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在电压的作用下,冲到大脑皮层特定的神经元,并引发化学反应,形成感觉。以下是实验证据,信号来自眼睛,但原理完全相同,皮肤和眼睛都是感受器:

第二种可能方式,大脑皮层神经元保持较低的正电位,能让感受器的电流送达,然后通过纳钾泵大量制造阳离子,即动作电位增强,让大量电流涌入,激发神经元发生化学反应,并形成感觉,以下是实验证据:

       两点之间的电流大小,不仅取决于电压大小,还取决于自由电子多少,感受器制造的自由电子多,电流就会较大。下图是实验现象,当猴子眼睛不在目标上时,大脑皮层神经元有一些反应(图一);当猴子的眼睛集中在目标上时,大脑皮层神经元的反应强烈(图二)。这说明眼睛制造的自由电子不同,聚焦时产生自由电子多,不聚焦时产生自由电子少,因为光通量和光落点不同。

这几段话描述了大脑皮层神经元和心肌细胞的工作原理。对将来制造人造心脏很有价值,可让工程技术人员获得理论依据,知道心肌细胞的工作原理、质量标准、如何启动和怎么激活。肌肉细胞的工作也是通过收缩与舒张实现的,工作原理与心肌细胞相同。为了让这个观点得到证实,下面看一下在实验中发现的现象,本文由这些现象得出新结论。

这段话描述的现象来自实验,表述的意思是细胞膜诱发动作电位,引起胞体内的细胞器释放Ca2+阳离子,引起肌纤维收缩,当细胞器回收Ca2+后,肌细胞就松弛了。这个发现很了不起,但没能说清为什么Ca2+的释放会引起细胞收缩。我解释一下,Ca2+引起细胞收缩有两种可能:一是Ca2+释放较多,电位较高,电压较大,引来电子流——来自胞体内或胞体外,细胞受刺激后,为了保护自己,于是瞬间收缩,自由电子与Ca2+中和后变成Ca原子,被细胞器回收,刺激解除后,肌细胞放松。肌细胞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得以实现。二是细胞释放的Ca2+较少,电位不高,电压不大,不足以引来自由电子,于是Ca2+与细胞内带有阴离子或阴极的分子结合,形成新的物质,带动细胞收缩。这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要研究和描述分子、原子和离子的动作。本文说电刺激引起细胞收缩,在化学反应和分子、原子、离子层次上,是有特定机制的,可以深入到分子、原子和离子水平上进行研究。

顺便说一下,钠是产生阳离子的主要元素,人吃盐(氯化钠)是为了保持细胞的导电性。但盐吃多了会形成高血压,因为在细胞内外堆积太多阳钠离子,形成的电位差(电压)过高,不断有不必要的电流冲击细胞,细胞为了保护自己,紧紧收缩或高频收放,表现在血管壁上,就导致血管收窄,血压升高。现代医学认为,长期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影响,会引起高血压的发生,这就是证明。血管细胞收缩血管不就变大了吗?细胞都是相互牵拉的,当细胞收缩时,唯有收缩血管才能保持牵拉,不然就分离了。另外,血管细胞处于收缩状态时,血管的弹性就受影响了,这也导致血压升高。表现在心脏上,心细胞长时间收缩或高频率收放,泵出的血液就多了,血管容纳不了多出的血液,血压就上升了。现代医学仍搞不清高血压的发生机制,这段文字已经说清楚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时候是旁观者清。

气温升高后细胞化学反应加快,激烈运动时细胞化学反应也会加快,表现在细胞上都是温度升高,都会产生大量阳离子和自由电子,细胞承受不了太多电流的攻击,大量分泌水分把盐带出体外,这样钠离子就减少了,攻击电流也就减弱了,人就觉得舒服一些了。当然,随着汗液排出体外,也会把人体热量带出体外,维持37℃左右的恒温。出汗还可以排出血管和细胞中的垃圾。

释放神经递质接通电路

当前的教科书说这是化学突触,但没说清神经信号是怎么在神经元中传导的,即怎么从胞体通过轴突传到轴突末梢的,有人说是动作电位从细胞膜上逐渐波及轴突末梢,这样就太慢了,最长的神经元一米多呢,用无数个神经元接力就更慢;有人说神经元的阳离子能在细胞膜中传递,达到分布均匀的状态,包括沿着轴突传向末梢,但其运动机制在电学上讲不通,阳离子是可以向电位低的方向移动,包括轴突末梢(轴突外表属于细胞膜),但这样说不通:其一,轴突膜是固体,阳离子只能在液体中运动,不能在固体中运动。其二,动作电位瞬间就没了,阳离子还没运动到神经末梢,电压就消失了,也就失去动力了。其三,胞体四面八方都是低电位,还伸出了千手观音(树突),阳离子移动就具有随机性了,加上周围的细胞都有化学反应,源源不断产生自由电子,笨重的阳离子还没移动过去,自由电子就猛扑过来了,两者结合就中和了。

把正负电极放到一盆常温水中,水分子被电解后产生阳离子,阳离子会向阴极运动,运动速度肉眼可见,非常缓慢。研究发现,神经元的信号传递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唯一能够做到的就电子流了。也就是说,在神经元内是电流传递,在神经元之间是化学传递,即释放神经递质,让下位神经元接收,引起化学反应,生成自由电子,形成电流,送往下一个神经元。

无论怎么看,神经元中都是靠电子流传递信号的,当电了流冲到轴突末梢时,就直接冲击突触小体,突触小体释放神经递质,由相邻神经元的树突膜(称为后膜)接收,激发化学反应,产生自由电子并形成电流,实现电流的接力运动。之所以要有断点,等于设了开关,在一开一关中实现电流的最佳路线。

由此可见,神经元传递信号的方式就由原来的两种增加到三种,每种方式的解释和本质都与教科书有所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电流(电子流)发挥了主导作用,以电流做功为主,化学做功为辅。在人体内,细胞内活动以化学反应为主,细胞间的通讯以电流为主。

3.道岔

神经元的工作除了断开和接通外,另一项工作是扳道岔。大脑就像芯片,芯片所有晶体管构成的电路都能走得通,从而形成无数条电路。实际上,在某个瞬间电流只在一条或几条路线中流动,这是由程序决定的,设计师就是这么设计的。大脑有140亿个神经元,构成的神经网四通八达,在某个瞬间电流往哪走,取决于每个神经元的开关之间。这些神经元是怎么做到的呢?根据《生命是什么?》,细胞是有高度智慧的独立生命体,需要电流就召唤电流,召唤方式是通过钠钾泵释放较多的钠、钾阳离子,这样电流就流过来了。不需要电流时保持现状就行了。有的道岔是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与否实现的,工作方式不同,目的完全一样。道岔原理非常重要,非常关键,说清了神经元的断开、接通和道岔,人类大脑就没有什么秘密了。

三、感觉的发生

客观世界是人类参与创造的,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解读,创造或扭曲了客观世界。世界没有光和色,人类的光感和色感创造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世界没有声音,人类创造出一个音乐世界和嘈杂世界。世界没有味道,包括味觉和嗅觉,人类创造出五花八门的味道。各种感觉、记忆和思维都是人类创造的。可以说,人类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主观世界。至于有人说,只要人类一观察,粒子就崩塌或位移了,这是想多了,想歪了。真理越过一步,就是谬论。仪器靠近粒子会造成影响,但这是另外一回事。

大脑的工作大体分三类:感觉、记忆和思维,是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的精神活动。感觉分为对身体外和身体内的感觉,能感觉到世界的存在和自己的存在,并知道这两个世界当前处于什么状况,这样才有自我意识和生命存在。

感受器收集各种信号,转换成电流,经神经元把电流送往大脑,打在大脑皮层专属反应区,在众多神经元中形成化学反应,就像被火掠过一样,这就是人的感觉了。因电信号、反应区和化学反应不同,感觉可分为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平衡觉、运动觉、机体觉等。感觉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在大脑神经元内发生,可以瞬间完成,也可以持续发生。

每一类感觉都可细分为很多种,如视觉可分为红、蓝、绿三原色,其他颜色是三原色的混合,比例不同色彩不同。味觉可分为酸、甜、苦、咸、鲜五种基本味觉,其他味是基本味的混合。嗅觉种类就多了,人可分辨几十万种,有些人达一百万种。大脑是怎么把电流翻译成几万、几十万计的感觉的呢?有几种可能的方式:

1.不同的化学反应形成不同的感觉。电流有频率、波长和强弱之分,可以组成很多种信号,并能刺激大脑皮层神经元形成各种化学反应,也就是各种感觉了。

2.不同的空间编组形成不同的感觉。感受器神经元可以编组和分工,分别接收某种信号;大脑皮层神经元也可以编组和分工,分别接收某种信号。比如,一组视觉细胞接收红色,一组视觉细胞接收绿色,一组视觉细胞接收蓝色,三组信号分别传到大脑皮层三组神经元,并形成三种化学反应,按不同比例混合就是色彩斑斓的世界了。大脑三种神经元可以串联叠加,也可以并联捆绑。味觉也类似这样的编组。

3.化学反应加空间编组形成不同感觉。像嗅觉要分辨几十万种味道,光靠化学反应有点吃力,光靠空间编组也有点吃力,可以把感觉细胞编成几千组,每组针对一个基本味道,分别映射到大脑皮层几千组神经元;大脑皮层每个神经元又有几千种化学反应,这样几千个编组乘几千种化学反应,就是几十万种嗅觉了。像光觉、味觉也可以混合和叠加。

感觉的区分,可以是化学反应的不同,也可以是物理空间的不同,只要能区分开来就行了,特定的物理空间、特定的化学反应、特定的比例混合,就形成了千万种不同的感觉。就像音乐一样,八个音阶,再加高八度,低八度,共有二十四个音阶,形成不同的组合,再用几十种乐器演奏出来,听起来就丰富多彩了。若是歌曲,有一亿人唱就有一亿种音色,每个人的声带不同,声腔不同。电视机也是这样,就三种基本颜色组合,再加上比例、强弱和次序变化,就能形成五彩纷呈的电视节目了。这就叫翻译,把不同的电流表达和翻译出来,大脑的工作也是这样的。

不要被大脑的复杂程序吓坏了,简单说大脑就是一台翻译机,把不同的电流信号翻译出来,翻译错了也没关系,能理解就成,把土豆说成牛肉没关系啊,下次听到牛肉就知道说的是土豆。万一把声音翻译成图像呢?也可以照样使用,这是特异功能。是有这样的人,听到不同的声音就会出现不同的图像,估计是神经线路长错或接错了,本来要把听觉信号接到大脑听觉区,但接到了视觉区。蝙蝠就是靠超声波成像的。这么看来,制造大脑就是简单事情了。

大脑的解剖结构不复杂,复杂的是神经元胞体中的化学反应。每个神经元内有几十万种蛋白质,这是由几十万种化学反应得来的,这些蛋白质又不间断地配对或配伍进行化学反应,总数可能有几万种、几十万种,甚至几百万种之多,足以描述客观世界了。

灰质主要集中在大脑皮层,由密集的神经元组成,可以看成是实心的猪大肠缠绕堆积在脑腔内,大肠壁是化学反应灶,也可视为管状电视屏。大肠中心处是白质,包含相对较少的细胞体,主要由有髓鞘的轴突束组成(即导线或纤维束),是为“电视屏”输送电子流的。因此,大肠怎么堆积不影响功能,堆积方式只是为了充分利用空间,这为以后制造大脑提供了理论依据。以后看到沟回不再害怕,只是大肠自然堆积的形状。将来为人类制造一个球状大脑、方形大脑、碟状大脑、平板大脑或任何几何形状的大脑都是可以的,有薄薄的厚度就行。

除了大脑,其他器官、系统、组织、肢体和材料也可以有不同形状,重点在于功能相同或相似,能达到同样或类似功能就行了。将来的人造组织、器官、系统乃至人体,没必要受制于现有外形,甚至完全不同现代人类。这也是一种进化,是借助人工获得进化。

当然,照葫芦画瓢不走样更可以了,你造出了什么东西就有什么功能。不要担心胃不会消化,心不会跳动,肺不会呼吸,肾不会过滤,肝不会解毒,脑不会思考。只要材料相同、成分相同、结构相同,其功能就一定相同。造出一辆车,它就一定能跑;造出一块表,它就一定能转;造出一个手机,它就一定是万能的。

如果把老式电视机荧光屏视为一层的,电子枪喷出的电子流打到荧光屏上显示出图像,那么大脑皮层就是由多层神经元叠加构成的,各层独立工作,多层叠加是为了增加大脑皮层的工作面,每个工作面分为若干个区,每个区实现一个功能。不排除各层神经元形成串联结构,协同实现某个功能。如感觉红、蓝、绿三原色电磁波,可由三种神经元分工负责,串联组合或并列组合都可以。

感觉有很多种,最复杂、最常用的是视觉,接收外界90%的信息,在这里把视觉说清楚,其他感觉不言自明,大同小异,依此类推。可以把大脑皮层视觉区中的每个神经元胞体视为一个像素,一群神经元就构成了一块屏幕,每个胞体都有一条导线(轴突),通过接力连接到眼球感觉细胞。哪个像素需要发光时,就启动钠钾泵,瞬间升高电位(释放更多阳离子),由视神经传来的电流就打在这个胞体上了,引燃胞体内的化学反应,于是出现一个亮点。电流越强,亮点越强;电流越弱,亮点越弱;没有电流,显示黑色。在动态的明暗变化中形成一幅图画,外界静图画静,外界动图画动。每个像素有三种神经元(三个一组,纵向排列或三角排列),分别感受三原色,这样就形成色彩斑斓的世界了。当然,明暗和色彩都是大脑创造出来的,用来翻译客观世界强度不同、频率不同、波长不同的电磁波。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肌体觉、平衡觉、运动觉等为什么各不相同?胞体内的化学反应不同,也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感觉。根据《生命是什么?》,细胞是具有高度智慧的独立生命体,能精准控制化学反应的种类和发生、进程、终止。这样,人的生命才有可能,包括感觉、记忆和思维。

大脑有没有一个脑门呢?也就是负责分配电流去向的关卡,相当于电话总机或程控交换机,以便把不同的感觉电流送到不同的大脑皮层,视觉到视觉区,听觉到听觉区,这是上行电流,下行电流也要分配到不同的肢体和肌肉,在对应的肌肉群中点燃化学反应,并形成特定动作。研究表明,传递感觉的上行电流要经过脑门——丘脑(嗅觉除外),从脊髓传来的电流,首先到达丘脑,由丘脑神经元接力传向大脑皮层。因此,电流往哪传就由丘脑神经元决定了。下行电流没发现经过脑门,主要是传递动作指令,都有明确的对象,不经过脑门把关也正常。

大脑怎么控制肌肉形成动作呢?由大脑一组神经元发出指令,也就是通过化学反应制造和发出电流,通过神经系统传到肌肉细胞群,细胞群分工进行收缩和舒张,也就形成各种动作了。另外,人还有自主神经系统,是由大脑自动控制的,用简单程序控制简单动作,主要控制器官、腺体和血管,因此能自动完成。

感觉是生命的基本属性,说清了感觉就说清了生命。无论如何,人类还是觉得感觉的出现不可思议。人的感觉来自细胞的感觉,众多细胞感觉的集合就是人的感觉。那么细胞的感觉是怎么来的?来自核酸(DNA和RNA)和蛋白质的感觉,《生命是什么?》认为,这两种分子是人体初级生命体,生命等级低于人体、细胞、细胞核和细胞器,他们也有感觉,叠加放大后就是细胞的感觉。再往上追溯,就追到更小的分子和原子了。

水分子有没有感觉?就看怎么定义感觉了,如果把感觉定义为“受到冲击,作出反应”,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等都有感觉。只要其他物质接近或触碰,就会干扰和影响外围电子运行,电子云发生扰动,原子核和整个原子也会产生位移,这就是感觉。当然,这是无限小的感觉,无限小可以视为零。

原子、分子无限小的感觉叠加后形成核酸和蛋白质的感觉,核酸和蛋白质的感觉叠加后形成细胞的感觉,六十万亿个细胞的感觉叠加后形成人的感觉。感觉只能叠加放大,不能无中生有,任何事物都是这样的,时间、空间、物质、能量都不能无中生有。宇宙不就是从无到有的吗?宇宙可以有爆炸,可以有膨胀,可以有变化,但不能从无到有。为什么?不为什么,老天愿意。

四、记忆的发生

感觉和记忆都是化学反应,两者具有相关性和相似性,感觉是记忆的基础,记忆是感觉的重播或模拟。记忆包括记与忆,记是储存,忆是输出,储存的是化学物质,输出的是化学反应。

每个神经元有几十万个蛋白质分子,其中一些是记忆物质,目击或体验一个情景或学习一段知识的过程,大脑神经元就会发生源源不断的化学反应,遇到新鲜的、刺激的、特殊的体验,记忆细胞就会收集反应物和催化物储存起来,这些东西主要是蛋白质分子。

记忆模拟感觉的发生,不是完整记录,只是截取新鲜的、刺激的、特殊的画面保存下来,保留的不是电影,而是静画。也许有人认为记忆是放电影,其实几张相关静画连续播放,就像放电影那样了,但最好还是认真想一想,回忆到底是静画还是动画?之所以不能播放电影,是因为时间不允许,生命十分短暂,没办法重新活一遍。一天经历,可能只给你一张或几张图片;一段岁月,可能只给你几张、十几张或几十张图片。

回忆很可能是在一群记忆细胞中同步发生的,集体行为,共同做功,做的是同一件事。这些记忆细胞聚居在大脑感觉区或海马体中,它们同步记录了某一场景,在细胞内储存了相同的反应物和催化物,需要回忆时只需要把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点燃。有两种可能的工作过程:

1.记忆细胞与显像细胞分离。记忆细胞发出指令,钠钾泵启动,在细胞内外产生更多钠、钾阳离子,引来电流冲击,点燃细胞内的化学反应,向外释放出众多自由电子,电子流按一定次序、落点、密度打到大脑回忆区,形成回忆。回忆区可能就是感觉区,可能是感觉区一角,也可能在海马体中。一个记忆细胞力量不够,是众多记忆细胞合力做功的结果,即由一群细胞同时记录某个片断。当其中一些记忆细胞死亡、受伤或丢失物质时,记忆就淡化了。人越老记忆丢失越多,时间能摧毁记忆细胞;人越老越难形成记忆,因为部分记忆细胞已经死亡、受伤或丢失物质,不能产生足够多的记忆物质(蛋白质)。童年、少年、青年产生和储存的记忆物质(蛋白质)较多,保存完好,反而记得更牢。

2.记忆细胞与显像细胞同体。众多记忆细胞排列组合在大脑感觉区或记忆区,每个记忆片断由一群相同的记忆细胞负责。需要回忆这个片断时,这群记忆细胞发出指令,钠钾泵启动,产生更多钠、钾阳离子,引来电流冲击,点燃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燃烧掠过,就是回忆。这比第一种方式更简单省事一些。

一般认为记忆细胞在大脑的海马体中,现在看来只是记录情景的记忆细胞在海马体。有个叫亨利的人,海马体受伤后,不记得以前,也不能记住以后。有个叫肯特的人,海马体受伤后,不记得以前的情景,也不能记住以后的情景,但以前的知识能记住,还能学习新知识。因此可以判定,储存知识的记忆细胞不在海马体中。不管在哪里,不在大脑就在人脑其他部位。对于电流来说在哪里都无所谓,让电流去走一圈就是了,或全部记忆细胞过一遍,或有关记忆过一下,无关的记忆细胞绕过去。

记忆化学反应,形成类似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觉,我们叫做回忆。记忆细胞内的催化物(酶)和反应物,全部或大部为蛋白质。一个基因一个蛋白质,人体细胞有两万多个基因,意味着有两万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人类已经搞清的不多,主要分为功能蛋白与结构蛋白两类,估计功能蛋白多于结构蛋白。结构蛋白是构建细胞和细胞间质的材料,功能蛋白是细胞内化学反应的物质,包括反应物和催化物(酶),各种化学反应构成细胞和人的生理功能。

对自我生命的感知,一是来自对现在的感觉,二是来自对过去的回忆,三是来自对未来的想象。生命的延续在于记忆,一觉醒来感觉自己还活着,因为还保留着过去的记忆。如果没有记忆,生命就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点,这样生命就简单多了,满足当前需要和未来需要就行了。

生命的更替能不能不要回忆呢?不行,因为他觉得,失去了过去,就失去了生命。他是一路走过来的,这是一条线,若变成一个点,就是无限短的一瞬间,他这条命连万分之一都不是了。没有记忆就没有历史,这意味着没有知识,没有能力,没有性格,没有道德,没有理想,没有亲情,没有友情,没有社会,上下左右关系都没有了。组织一支军队,一天就走散了,因为官兵都不记得自己的入伍、身份、承诺、责任、义务和史命了。

看来生命的延续必须有记忆的保留。记忆不是凭空产生的,必然有其物质基础。记忆细胞储备了形成感觉的物质,提取越多就储备越多,反复使用就是反复提取,这就历久不忘了。可见,记忆的关键不是输入,而是输出。这正是单词很难记住的原因,背了忘,忘了背,如果经常用,在不知不觉中用过几百次,那就很难忘记了。这符命用进废退的原理。细胞的一个特点是用进废退,肌肉细胞、骨骼细胞、大脑细胞都是如此,记忆细胞属于大脑细胞。宇航员上天几个月,骨质大量丢失,以致下地后不能行走,就是因为用进退废的原理在起作用。

人生也就两三万天,可能90%是普通日子,这是不需要记忆的,特殊事件、特殊印象、特殊经历、特殊感觉、特殊感情、特殊味道才需要记忆,这样要记的东西就不多了。假如两三千天是要记的,在这些特殊日子中要记的要点也就几个,这样就很简单了。人脑细胞有1000亿个,记忆细胞有1-10亿个可能就够用了,因为每个细胞有几十万个蛋白质分子。用一万个记忆细胞储存某天经历的要点,这是完全能做到的。

由于记忆细胞收集、储存和释放的是微量物质,也只是模拟感觉,还是与感觉有所不同,类似、依稀、模糊、淡化、扼要、一掠而过是主要特征。毕竟刺激物、反应物和催化物有所不同,化学反应灶完全不同或部分不同。在本文,我们揭示了记忆的本质,在《生命是什么?》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

在实现人类永生的工程中,首要任务是找到记忆细胞,然后小心翼翼复制备份,如果所有物质都能保留下来,那么所有记忆也就保留下来了。后天才有的东西,能不能人工制造?就好比粮食和猪肉人工能不能制造?当然可以,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有什么成分造什么成分就是了。

记忆最多的是目击,看到某个场景,拍摄下来,提取要点,储存起来。同一个场景,首次扫描比较细,尤其特征扫描,然后储存在记忆细胞中,这就是档案图了。下次再见到,主要是对比差异。因此,第一印象最重要,初次见面要留给别人好印象。同一个场景,不同的人记忆大同小异,各有各的扫描,各有各的重点,各有各的设备,也与人的知识和经验有关,这决定什么是重点。假如把一个人的记忆细胞输入到另一个人的脑袋中,他就会有同样的记忆,尽管他没经历过某些事情。

五、思维的发生

思维是从感觉到行动之间的过渡环节,如果没有思维环节就是本能行为。思维是为了让人采取正确行为,趋利避害,有利生存。思维怎么才能让人采取正确行为呢?就是让记忆细胞把关,过去的经验和知识储存在记忆细胞中,让电流从记忆细胞中过关,如果最终能走得通,就会形成判断、选择、决心、决定、决策等,随后就可以采取行动了。一个人的经验和知识越多,判断事物、作出决策就会越慎重,因为他知道,一步不慎,全盘皆输,经验告诉他的。一步不慎就是少过了一些记忆细胞和少走了一些电路,导致最后的结局超出意外。

进入深山老林遇到虎,若从来没见过虎,包括电影、电视、书本、相片、图画、故事中都没接触到虎,也没接触过大形动物,那么就不会怕虎,所以两岁小孩不怕虎,初生牛犊不怕虎。南极企鹅不怕人,因为他们从来没见过人,即使见过也觉得对它们无害。如果记忆细胞中有虎的记忆和知识,在思维电路中就走不通了,会指令人停止前进或掉头就跑。

如果记忆细胞中有牛的记忆和知识,那是对人类无害的动物,即使身躯比虎更庞大,但神经元很快就接通了。多数记忆细胞都是能走通的,少数记忆细胞是走不通的,不通才是神经元和大脑工作的关键所在。确切地说,思考时不通才是关键所在,感觉则要求随时保持畅通,除非睡着了、犯困了、疲倦了或喝醉了。

读书多的人堪当大任,知识可以帮助判断和决策;经历多的人也堪当大任,经验也可以帮助判断和决策。这是不用多讲的常识,但获得这样的认识不容易。从八十年代初开始,认为人有知识就行了,唯文凭、唯学历是举。经过三十年左右才发现,人的经历和经验也很重要,提拔将军最好有战争经历,提拔官员最好有企业经历。现在又发现,提拔官员有科研经历更好。

神经元通就是1,断就是0,这就是肯定与否定的决策。比如,面对眼前的河流,能不能游过去?电流在大脑一一过关,走得通就是1,走不通就是0,呈现在大脑的是行或不行。关卡无非是水深、流速、河宽、水温、游泳能力和当前体力,这几关都过了也就是1了。

林彪打大仗之前经常要闭门思考三天三夜。这就不是一条河的问题了,可能是十条河、十座桥、十座山、十个部队、十个友军、十个敌军、敌我态势、地形地物,还有火炮、工事、后勤、士气、体力、战斗力等因素,把这些因素都放进大脑走一遍,意味着有很多种通路,很多种选择,很多种可能,就得三天三夜了。

大脑的是怎么思维的?难以通过实验获得解释,但可以从感觉、体验和观察进行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可以把人类的碎片知识和研究成果理顺、串联、整合、系统化,甚至得出全新结论;可以参考芯片(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对大脑的工作进行类比和推理。这些都是可行方法。通过参考类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见微知著、融会贯通,让大脑的工作原理原形毕露。芯片工作原理也是推理出来的,设计靠推理,运行靠推理,无人拿着电笔测每个晶体管在某个瞬间有无电流通过。天文科学主要来自推理,仅凭蛛丝马迹的观察,就推导出惊人结论了,甚至颠覆人类常识。科学研究不一定都要做实验,很多实验上帝已经为我们做了,我们只需要观察、分析和思考。实验是对自然的扭曲,面对真实世界直接研究更好。

单个神经元的工作并不复杂,无非就像导线那样通电,接通和断开,1和0,本质上就像电脑芯片上的晶体管,但无数个神经元集合在一起就复杂了。苹果13手机芯片含有85亿个晶体管,华为手机麒麟990芯片含有103亿个晶体管,已经非常接近人类大脑140亿个神经元的数量了,只是大脑与芯片的工作重点不同,各有所长,不宜取长比短。

神经传递上行电流和下行电流,各有各的神经线路,或混编在一起形成一条神经,其实还是各走各的线路。上行电流是感觉,下行电流是指令,都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在下达指令之前,有一个分析、判断、思考的过程,这是电流做功,电流在大脑中做功,大脑是由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组成的迷宫,有的通道能走通,有的通道不能走通,最后只有一个出口、多个出口或没有出口。

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即使神经元在大脑连接的线路再长,也应瞬间到达,再加上每个神经元释放和接收神经递质的时间,也不应延时太久。但大脑有些决定是耗时漫长的,甚至三天三夜也下不了决心,一辈子下不了决心也常见。显然,迷宫中的所有通路都暂时关闭或永久关闭了,谁关闭的呢?只能是神经元,大脑中的每个神经元都有开关功能,让不让电流通过,到了它的地盘就由它说了算。有的人反应很快,快嘴快舌,说明大脑断点少;有的人城府很深,说得少,说得慢,说话之前先在大脑转几圈,说明大脑断点多,在迷宫走很久才走出来,甚至走不出来,干脆不说了。

为什么大脑断点多呢?除了大脑的天生结构之外(影响性格),还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关,知识越多,经验越多,做决定越慎重。反复分析,反复思考,反复权衡,反复对比,各种好处要想到,各种坏处要想全。所以,无稿讲话,无腹稿讲话,是最容易有闪失的。官员在公开场合很少讲话,也不信口开河,宁可讲几句无关痛痒、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话,这是一种智慧。马云喜欢演讲,都是精心准备的,但言多必有失。希特勒喜欢演讲,也是精心准备的,这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后来他成为元首,说错了也是对的。写文章虽是深思熟虑,也是有失误的,或全篇失误,或部分失误,或段落失误,或句词字失误,人能做的只能是减少失误。

借助写作能够帮助思维,等于把思维的每一步都记录下来,第一步过了一个三岔路口,第二步再过一个三岔路口,以此类推,步步为营,行稳致远,每一次选择都有停顿和思考,这样能帮助你走得更远,在难度大的三岔路口,可以思考得更久一些。这样的前进路线很清晰,能不断沿着正确道路走下去。讲话不允许停顿,提供给思考的时间很短。一般来说,口头语言是不算数的,可信度不高,说了就说了,不能太当真,无论说得好坏都不能当真。

每个记忆细胞都是一个断点,一道关卡。这些关卡本质是知识和经验,两者都是信息,储存在记忆细胞中,思考电流要过的就是记忆细胞。不管记忆细胞在哪里,对于电流来说都是无所谓的,让电流去走一圈就是了,或全部记忆细胞过一遍,或有关记忆细胞过一下,无关记忆细胞绕过去。

以上是神经元的可能工作方式,逻辑电路就应该是这样走的。人的大脑神经元有140亿个之多,其中记忆细胞也有相当数量,构成了极其复杂的网络,有无数条通路,但每次思考、回忆和感觉形成的电流,只通过一条或几条路线,路过的细胞是极少的。就像全国公路网复杂得难以形容,但只有一辆或几辆车行走,走过的路线极少。所以有科学家说,98.5-99%的大脑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只有1-1.5%的细胞参加大脑神经功能活动。

神经元活动少,也许是它们长寿的原因,几乎与人类的寿命一样长,因为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新陈代谢缓慢。根据《生命是什么?》的研究,固有新陈代谢节律越慢,寿命就越长,人、动物、植物、细胞和其他微生物都是如此,典型的是活动少的龟长寿。但过度静止也不行,人要有适当的活动,这样才能与外界正常进行物质交换,人就是这么设计的。细胞也要有适当活动,也要与外界正常进行物质交换。

神经元长期处于收缩状态(休眠状态),长期不打开慢慢就萎缩了,这就是老年人的大脑萎缩,中青年人也会因病脑萎缩。脑萎缩包括神经细胞死亡和体积缩小。大脑要用才灵光,公路有车走路况才好,如果超出负荷就把道路压变形了。记忆细胞也有死的,人老忘事,要么是一些记忆细胞死了,要么是大脑神经通路不通了,路径上有神经元死了或功能不全了。

话说回来,大脑做出判断或决策时,也不只是让电流经过记忆细胞。当面临一些重大判断或决策时,也会浮现出一些画面(静画或动画),以便帮助人做判断和决策。有的是记忆图像,有的是未来想象图。大脑调动记忆细胞,一幕一幕放图像,一个一个选择可行或否定,最后获得较多票数的胜出。比如,下象棋预测各种走法形成的棋局,这就是图像化的了。比如,作战方案的制定,胜利时或兵败时都可能会有图像,这是对未来结局的想象。有时候会回忆起某个相似战例,或胜或败,都能帮助做出决策。如红军长征临近大渡河时,将领们就想起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在大渡河全军覆灭,这是从历史知识得来的记忆,是过了画面的。但一般的思考很少过画面,只是潜意识告诉自己,要这样看,不要那样看;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

决策事项时,记忆细胞是关卡,要靠知识和经验来打通,知识不多、经验不够的人,就很难做大事。判断事物时,记忆细胞主要作用是对比底图,一个人多年不见,再次见面就会调出底图,如果多数特征相符就会判断是当年那个他。如果发现他是新人,只要对自己较重要,记忆细胞就会把他记住。

在重大决策中要过的记忆细胞很多,像一大串串联的灯泡,所以决策、决定、决心和选择是比较慢的。知识和经验较少的人,拍拍大脑就做决策了。记忆细胞记录的是令人恐怖的事物或场景,以后遇到类同事物或场景就不会放行。相反,记忆细胞记录的是令人愉快的事物或场景,以后遇到类同事物或场景,就会毫无保留地让电流通过。为什么唱歌、听歌和心情愉悦能延年益寿?全身细胞一放松,电流通了,血液通了,该进来的进来了,该出去的出去了,细胞健康人体就健康了。

大脑通不通,在于神经元的分析判断;电脑通不通,在于预先的程序设计。这是大脑与电脑的区别。由此可见,电脑只有程序,没有智慧,说机器人将消灭和取代人类,那是因为他不懂电脑,至少没有真懂,不管他是科学家还是企业家,什么家都不是万能的,也有知识盲点。当然,机器人也可以杀人,甚至可以大量杀人,实际上是机器人背后的人杀人,所有自动武器都属机器人。能不能发明一个或一群机器人把人类杀光呢?在理论上存在可能性,就像一个人或一群人握有常规武器或核武器,理论上也有可能把人类杀光,那不是武器杀了人类,而是有人杀了人类。

少年大脑储存的知识和经验少,电路比较简单,加上神经导电性好和细胞化学反应快,大脑运行快捷;老人大脑储存的知识和经验多,电路比较复杂,加上神经导电性差和细胞化学反应慢,大脑运行缓慢。中青年人则处于两者之间,儿童则是大脑发育没完成。

知识和经验都是记忆信息,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知识是别人的经验,经验是自己的知识。所以既要读书,也要实践,不可偏颇。知识是淡淡留痕,经验是刻骨铭心。阅历多、经历多的人,具有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胆识、更强的能力,敢于拍板做决定。阅历和经历更容易记住,因为对感观的冲击强烈。知识难以记住,主要是兴趣不大,印象不深,相似雷同。如果想把一个中文词语或英文单词记住,添加更多关联东西能记得更牢,因为记忆只记感觉新鲜、富有特点的东西,添加更多枝叶,特点更加鲜明。对于记忆细胞来说,储存知识与储存经验是一回事,本质上都是信息的储存。

是不是电流要走九十九道弯才知结果呢?多数情况不是,问题电流先走捷径找到一个、多个或零个出口,这是瞬间得出的解决方案,通常叫直觉,然后再具体论证是否可行,这才是走九十九道弯。所谓捷径就是电阻最小的通路,是在常规状态下形成的电路。比如,来到陌生的三岔路口,直觉会告诉你应该走哪条路。然后会从大小、路面、车流、方向和周围环境等方面分析,最后得出一个判断或决策。

上行电流与下行电流都要精准输送到该去的地方,不然就是神经错乱,本质上是电路错乱。广东话形容神经有问题叫“妻线”,意思是两条线搭错了,不该粘在一起却粘在一起,导致语言和行为不按常规出牌,这是不幸言中。人类也有植物神经系统,上行电流与下行电流不受意识控制,即不需要经过记忆和思维,而是根据身体状况自动调节。

如果在二三十年内,人类不能让干细胞发育成功能齐全的大脑,也可以按大脑工作原理仿造一个,结构不太一样,功能大体相同。即为大脑皮层各感觉区引入神经束,让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痛觉、肤觉、平衡觉、机体觉等区域都有专属的神经束。当这些神经束把信号转化为电流送往大脑皮层对应的感觉区时,就能形成不同的感觉。如果与标准感觉有差异也没关系,习惯了就好了。不就是为了把内外信息译成能被大脑理解的“语言”吗?只要能形成独特的语言,再对照实际事物,下次遇到就知道是什么了。这个人感觉到的世界与众不同,但能用自己的大脑语言翻译出来。

大脑大体可以分为三大区域:感觉区、记忆区和思想区,分别引入对应的神经束,让电流在不同的区域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感觉系统比较好制造,简单明了;记忆系统难度较大,这是与感觉系统联动,能从感觉系统提取要点,并储存相应物质,必要时能模仿感觉的一群细胞。现在想来,一生中记住的情景要点不多,幼儿园几个要点,小学几十个要点,中学几十个要点,下乡几十个要点,打仗几十个要点,军校几十个要点,部队几十个要点,国企几十个要点,创业几十个要点,科研几十个要点,等等,人生经历大体有几千个要点。而知识和经验要点,说不出太多东西,如开车是怎么开的?游泳是怎么游的?很难说得出来,只是在潜移默化中记住了一些有用的东西。这么看来记忆系统也不难制造。关键是找到记忆细胞,并了解其物质与结构,什么物质与结构对应什么记忆。

思维系统难度最大,实际上是让正在思考的事情过一遍记忆或过一遍记忆细胞,由部分或全部记忆细胞投票决定Yes或No、1或0、通或断,最后能走通的那条路就是判断或决策了。条条道路通罗马,实际道路无数条,所以做出一个决定是耗时漫长的。也有可能,没有一条路是通的,有时一辈子都做不出一个重大决定。

思维区是一个逻辑电路,调用感觉(情报、信息)、知识(记忆)、经验(记忆)等,汇总之后进行分析、取舍和综合,最后得出判断或决策。电脑最终得出的东西,是文字、图片或指令,这是程序运行的结果,可说有智慧,也可说无智慧,这是程序设计员规定电脑运行出来的结果。在人脑上得出的结果是直观事物,是不用译成文字和图像也能理解的东西。

不同的运行结果体现出思想水平高低。思想是有对应物质的,大处说是对应一个大脑,小处说是对应一群细胞,这群细胞与众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只要把这群细胞仿造得一模一样,人的大脑和思想就会一模一样。同样的功课,让芯片做和大脑做,都会得出对应的结果,两种结果可以相同、相近或不同。

综上所述,如果把人比作一台自动机器,人脑就是电脑,大脑就是芯片,神经元就是晶体管,晶体管既是导体,也是开关,神经元也同样如此,具有导体和开关的功能。明白了这点,人脑的工作原理就迎刃而解了,什么都能解释得通了。大脑的功能是感觉、记忆和思维,也可分为判断(包括结论)和决策(包括选择、决心、决定)。

智慧是来自是先天还是后天?由《生命是什么?》中的一章《聪明与愚蠢的本质》可知,智慧既来自先天,也来自后天,先天是大脑物质与结构有所不同,后天是知识与经验积累不同。另外,经常用脑能更熟练地调用知识与经验,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判断、结论、选择、决心、决定和决策。有思想的人,发表临时性、随意性、公开性的讲话,不见得就有思想,若信息不在大脑中转几十道弯,表达出来后也不过尔尔。因此,文章表达的是思想,语言表达的是本能,文章是深思熟虑,说话是随心所欲,要多看文章,少听说话。某个领导或某个学者,在某个场合曾经说过某句话,这都是不算数的,不能奉为真理,也不宜打翻在地。

思维是最复杂的生物活动过程,我们初步分析、判断、推测出其运行机制,不能说十分精准,应该是八九不离十,还有很多东西是人类不了解的,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只要一点一点积累,慢慢就能了解透彻了。电脑的出现为人类解释大脑创造了条件,两者的工作原理是大同小异的,都是电流做功。

理论是否正确是可以验证的。就像芯片一样,电路设计是否正确,是否有漏洞,要在工厂流片,走得通,走得顺,就是合格产品,再放到实际中运行一段时间,都没发现问题就证明芯片设计和生产没问题了。这是电脑硬件,电脑软件也一样,编写人员先把程序放在电脑试运行,再放到实际中让广大用户运行,发现问题再补丁。

简单说,芯片是有无数断点的逻辑电路,软件决定哪个断点在什么时间、什么状况、什么场合能接通。换一种说法,芯片是复杂电路,有无数条电路,都是通的,也是断的;软件是控制电路开关的无形之手,控制无数条电路的开关,最终芯片只有一条电路、多条电路或零条电路是通的,这就是人们在屏幕上看到或听到的文字、图像和声音了,如果形成的是指令,是控制机器动作的,发一串电流过去机器就有动作了,动作是能看得见或听得见的,如喇叭唱歌、机器人工作、汽车自动驾驶等。

对于大脑来说,所有神经元构成一块“芯片”,怎么走都是通的,但要受记忆细胞的节制,记忆细胞就像“软件”,指挥电流在大脑中运行,有的路径放开了,有的路径关闭了,最终形成一条、多条或零条通路,这就是判断或决策了。如果事关身体,还会形成指令,指挥身体采取行动,包括说话、表情和动作。

大脑对于人类还很神秘,人类对大脑的解释还比较肤浅,还停留在哪个区域负责什么。这篇文章发表后就知道:大脑结构类似芯片结构,本质上是一个集成电路,智慧产生于电路的开与关、通与断之间,这样就能形成很多判断、结论、选择、决心、决定和决策。自然形成的电路是本能,是不加思考的行为;思考形成的电路是智慧,是经过思考的行为。直觉是对事物的初步判断,自动思考或略加思考。

发电设备与用电设备之间一定有电线联接,电线是传输电子流的,不是传输离子、原子和分子流的。人体内也有发电设备,各种感受器就是发电设备,如皮肤、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等,接触到外界信息立即转化为电流,如针扎一下立即形成电流;人体内也有用电设备,如大脑皮层;人体内也有电线,那就是神经了。无论是人类制造的电线,还是人体之内的神经,流动的一定是电子,而不是离子、原子和分子。

不能从根本上想歪了,科学家发现两个神经元之间有神经递质输送,就认定神经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这就错在了根本,是战略错误。一步不慎,全盘皆输。所以,几百年来科学家解释不清神经元和大脑是怎么做功的,解剖学结构较多,碎片原理也有,但总体上没有把本质说清。本文专注于神经元和大脑如何做功,在战略上、总体上把本质和原理说清了。

六、大脑的简化

有些事情说得越多越糊涂,一句话或几句话简明扼要描述事情,反而更容易理解。本文洋洋洒洒三万多字,很容易把人搞糊涂,可以用一幅简图把大脑的工作原理表述清楚:

我们初步建立这么个模型,把大脑的主要功能感觉、记忆和思考注入这个模型,当然不是最终模型,以后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深入,再进行调整、修改、补充和完善。圆形表示细胞,可以理解为一个细胞,也可以理解为一群细胞;直线表示神经,可以理解为一根神经,也可以理解为一束神经。这样大脑就有以下基本路径了:

路径一:感觉细胞——大脑皮层神经元(形成感觉)

路径二:感觉细胞——记忆神经元(记忆储存)

路径三:感觉细胞——记忆神经元——大脑皮层神经元(记忆播放)

路径四:感觉细胞——大脑皮层神经元——执行细胞(本能反应)

路径五:感觉细胞——大脑皮层神经元——记忆神经元——执行细胞(思考后的反应)

路径六:大脑皮层神经元——执行细胞(大脑皮层神经元发起的习惯动作)

路径七:大脑皮层神经元——记忆神经元——执行细胞(大脑皮层神经元发起的智慧行为)

记忆神经元能不能发起动作呢?还需要研究,如果能发起,主要有两类动作:一是刺激大脑皮层神经元播放记忆,二是直接推动执行细胞做动作,如人的一些神经质动作,既可能来自大脑皮层神经元,也可能来自记忆细胞。每个人都有这类动作,如睡觉时手脚类似受电击的突然抬举、弯曲或伸缩,这种现象得不到科学或医学的解释。显然是某些细胞发出了动作电流,这些发起细胞有可能是记忆神经元。

这样我们制造任何一个器官、组织和系统都简单化了,可以用两个细胞和一根神经制造,如果觉得一个细胞形成信号和反应太弱,那就增加为一组细胞。用一组细胞实现一种功能,用多组细胞实现多种功能,无数组细胞编排组合在一起,就是复杂的大脑了。就像芯片中的晶体管,用一组晶体管实现一种功能,用多组晶体管实现多种功能,无数组晶体管编排组合在一起,就是复杂的芯片了。电脑、电视、手机、汽车、舰艇、坦克、飞机、火箭、卫星和飞船,都是由多种系统编排组合在一起的,所以看起来复杂,如果单独看一个系统就简单多了。

人类大脑约有1000亿个神经元,和平锉齿线虫只有300个神经元,却能作出复杂的决策,或捕食秀丽隐杆线虫,或驱逐秀丽隐杆线虫,或与其争夺食物,这两种线虫都以细菌为食,当细菌不足时和平锉齿线虫就会转而捕食和驱逐秀丽隐杆线虫,既为当前,也为长远。显然这是复杂决策过程。这表明很少神经元就能构成大脑和进行决策(3月21日《参考消息》转载3月15日美国趣味科学网站文章)。

线虫神经元少,只是因为要实现的功能不多,只有简单几种功能。这对人类理解大脑、修复大脑和制造大脑,无疑是福音,即使人类大脑简单到只有几百个神经元,也还是能做决策的。比如,一个人大脑死亡之后,仿制出线虫“大脑”植入这个人脑袋中,他就能作出类拟线虫的思维。再增加几百组、几千组神经元,就能实现很多功能了,智力可能相当于儿童了。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讨论神经元的工作原理,大脑是神经元的集合,说清了一个神经元、一群神经元和几群神经元,就说清了整个大脑。对于本文的理论,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经历和别人经历进行验证,看看神经和大脑的运行是不是这么回事,如果都能解释得通,那就基本可以认定是真理了;如果发现问题和缺陷,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就是了,科学技术就是这么发展的,有人奠定基石,别人添砖加瓦,不然永远不能实现从0至1的突破。求全责备,攻击一点,以点否面,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本文还有一个重要意义:人类不仅可以制造或复制大脑,还可以创造出另类的、高级的生命形态。人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一切真实感觉,都可以在大脑模拟出来,就像亲临其境一样,这就等于是神仙过日子了。看到、听到、尝到、闻到、摸到不好的东西,都可以翻译成美好的东西,看到老妪可以变成看到美女,听到噪音也可以变成看到美女,这叫跨界获得美好感觉。即使没有感觉到外部世界的东西,也可以随心所欲获得想要的感觉,天天洞房花烛夜也行,天天都换新娘也行,这比皇帝三千后宫更幸福。


                                                                      2022年2月16日


    【说明】如果认为本文某些细胞的分类和名称不同教材,那是我分类和命名的,这样分类和命名更合理一些,以后的教材可以沿用。其他一些新颖名称,也是我命名的,如把大脑皮层称为大肠壁,是管状的、弯曲的大脑屏幕反应区,这条大肠中间是实心的,一条大肠弯曲堆积在一起形成一团大脑。大肠壁也可称为肠状壁、管状壁、管状幕、管幕等,这样就不会想歪了,多个名称和一个概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打赏《生命是什么》的作者
关注作者的微博

版权所有——吴志    http://www.wu-zhi.com 手机网址:m.wu-zhi.com

购买热线: 020-85676671    13682279901
粤ICP备06116731号

网站统计

手机网址:
m.wu-zhi.com

mobile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