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Position:Front Cover  》Table of Contents  》空间

 

  2.空间

  空间是一个空洞、无限、静止的世界。牛顿是这么认为的,99%的普罗大众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反对空间无限,认为空间有界。因此,牛顿和大众的空间观就遭到一些科学家的批判,但这些科学家也解释不清什么是空间,只是对空间的大小作了描述,说宇宙空间是有限无边的。真见鬼,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有限就有边,无限就无边,哪来的有限无边?因此,在没有更合理的解释之前,应该基本同意牛顿对空间的解释,也不宜与全世界99%的人作对,也许他们的感觉是对的。

  有人认为,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可是空间是无形的,无形的东西从来不能构成形式,这么说显得矛盾和荒唐,也难以理解,实际上这么理解空间的人极少。然而,这个定义却出自《辞海》,也就是说这是最权威、最标准的定义,显然这是少数学者强加给人类的概念。看来空间还是很神秘,人类对空间还远未了解。

  有人认为,空间不能脱离物质独立存在。也就是说空间是物质创造的,物质想伸展一下肢体,需要一个容器,于是空间就出来了。人类的感觉认为,空间是可以脱离物质独立存在的。人类已能制造出真空,所谓真空就是不含物质的空间。虽然在真空中,也含有微量物质,但毕竟“空白”多于“黑点”,即使是“黑点”多于“空白”,也总有空白之处,这就是真空。在太空中,也存在比人造真空更“空洞”的真空。还有人认为,空间起源于宇宙大爆炸,那么在爆炸的奇点之外,又是什么呢?若没有空间的存在,大爆炸发生后那些物质能飞得过来吗?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宇宙正在不断膨胀、向外扩张,那么这里所说的“外”,是不是空间呢?若不是,又是什么。人类认为,沿着宇宙空间的任何一个方向延伸下去,直到永远,都是空间。也许这些观点显得幼稚,但老成的观点必须让人心服口服,人类才能放弃幼稚的观点。

  如果空间真的不能脱离物质存在,那么空间的存在就与物质的存在呈正相关:物质多的地方,空间也多;物质少的地方,空间也少;没有物质的地方,空间归零。然而,人类看到的情况刚好相反,物质越多,空间越少;物质越少,空间越多。现在人类看到的空间,尺寸是137亿光年,不能不说是一个庞然大物,在这个空间之内,绝大部分是物质稀薄的空间。在物质密集的地方,也就是天体了,天体所占的空间反而极小。可以说,99%的物质占有1%的空间;1%的物质占有99%的空间。当所有的物质占有的空间为0或接近于0时,宇宙剩下的就是一个真空了。这是宇宙大爆炸前的情况,也是宇宙大爆炸前物质与空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相互独立的,谁也不依赖谁,他们还没结婚呢。其实,人类看到的137亿光年的空间尺寸,只不过是最远天体的距离,而不是最远空间的距离,真正的空间是既看不到,也看不尽的。也就是说,空间的尺寸比物质的尺寸要大得多。两者无法重叠,只能大的容纳小的,空间可以包容物质,物质无法包容空间。既然如此,空间就无需依赖物质而存在。

  以上所述,是用普罗大众的空间观批驳当代学者的空间观。不过,当代学者与普罗大众对空间的理解是不同的。究竟谁对谁错呢?双方都没错,因为双方的空间概念完全不同。当代学者说的空间,是指客观空间;普罗大众说的空间,是指主观空间。所谓主观空间也就是感觉空间和数学空间。客观空间不能脱离物质存在,主观空间可以脱离物质存在。

  爱因斯坦认为,空间是会伸缩的。这很难让人理解,说物质可以伸缩还可以接受,说空间可以伸缩无法接受。把物质的属性强加到空间的头上,似有不妥。按爱因斯坦的公式计算,当飞船达到光速的90%时,飞行方向的船内物体就缩短为原来的0.436;当飞船达到光速时,飞行方向的船内物体就缩短为零了,没有了,不见了。作为宇航员,要么是高度消失了,要么是宽度消失了,要么是厚度消失了。太神奇了,神奇得难以置信。由于人类造不出接近光速的飞船,无法实地丈量,即使能造得出来,飞船内的尺子也同时变短,还是量不出来。不过凭想象怎么也想不明白空间是如何缩短的,缩短的那截到哪去了呢?不在船内也在船外,空间还是没有丢失。如果空间可以拉伸与压缩,那么就说明空间是可以创生和消灭的,即速度可以创造和消灭空间,这有悖天理。尺缩效应之所以是错的,也是因为运动是相对的,单个物体不存在运动,两个物体之间才存在运动。一个物体在宇宙中,相对于无数的天体,有无数的运动方向与运动速度,而这个物体的尺寸不可能有无数个。

  所谓尺缩效应,若指尺子缩短,则是有可能的;若指空间缩短,则是不可能的。尺子收缩与空间收缩是两回事,尺子收缩是物质收缩,这很正常,不必在高速飞船,在地面上也很常见,热胀冷缩,妇孺皆知。橡胶也可以要长则长,要短则短。而空间收缩则是无法理解的了。因此,大可不必看到尺子收缩就认为是空间收缩。

  爱因斯坦认为,空间是可以弯曲的。这就更不是世间凡人所能理解的了,凡人认为:物质是可以弯曲的,空间不可以弯曲。有人通过实验,观察到星光经过太阳附近射向地球时,光线弯曲了,于是认为空间弯曲的理论得到验证。这就把问题想偏了,光线弯曲是物质弯曲。消防水枪射出的水流,也是弯曲的,弯曲的是水,而不是空间。同样道理,光线是光子流,光子流经过太阳附近,受太阳引力影响发生弯曲,不是很正常吗?任何引力场对光都有吸引力,不过由于光子极小、光速极快,引力就显得十分微弱,这正是光子能从恒星逃逸出来的原因,但当星体质量大到一定程度,光子就逃逸不出来了,光子会向相反的方向飞去,那里就是黑洞。

  空间的绝对状态是静止的,不过人类习惯于以动态的眼光看世界,为了迎合人类的习惯,可以用相对运动的形式,让空间运动起来,也就是说,空间不动,别的要素动,因而空间发生相对运动。比如,吹气球,动的是气球,是物质,可以认为气球不动,而是空间发生了膨胀。宇宙大爆炸也是如此,向四面八方飞出的是物质,可以认为物质不动,而是宇宙空间发生了膨胀,把物质带了出去,使物质彼此分离,渐行渐远。这是物质与空间的相对运动。

  时间与空间也可以发生相对运动。空间是静态的,时间是动态的,动态的时间拉动静态的空间前进,空间也就变成动态的了。空间的变化就像河流的变化,内部变化无穷,整体不断位移。空间内部的变化是物质在变、能量在变,空间外部的变化是时间在变。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年年有今日,但去年的今日与今年的今日,已大不相同,因为时间拉着空间走了三百六十五天,时间变了,空间也变了。抬头望望天空,已不是去年的那片天。当我们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乡时,发现眼前的故乡已不是过去的那个故乡,因为时间已拉动空间前进了二十年,即使旧貌依然,我们也感觉到故乡变了。不过,旧貌不可能依然,周围的一切物质都已发生了变化。

  当然,空间与时间、物质之间的相对运动,是为了便于理解事物所作的想定,而不是一种客观真实,就像人类可以想定太阳围绕地球运动一样。

  空间到底是有限还是无限的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物理学家认为,空间是有限的;数学家认为,空间是无限的;哲学家认为,空间是无限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因为物理学家相信事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看不到的只能假定没有。数学家相信推理,一条直线延伸下去,没有尽头,123456789数下去,也没有尽头,于是认定空间是无限的。哲学家相信想象,一番思考之后,发现空间超出想象,于是认定空间是无限的。不过,由于空间历来是物理学家的领地,也就由物理学家说了算。

  但物理学家对空间的理解截然不同,牛顿说的是一套,爱因斯坦说的又是一套,近百年来一直争论不休。这么简单的事居然人类最聪明的两个大脑也解决不了。看来一定是某个地方出了问题。问题在于:这两个科学家大脑中的空间概念是不同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于是世人对空间的认识就分裂成两派了。这只是表面原因,更根本的原因是:空间只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而不存在于客观真实中。宇宙本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为了更好地认识宇宙,把宇宙解剖成几大部分:空间、时间、物质、能量。既然如此,空间就是高纯度的,不含有时间、物质、能量等杂质,其它要素也应该是高纯度的。这么一来,还用得着争得头破血流吗?就像数学家为了便于理解空间,把空间拆分为长度、宽度、高度三维,一维是线,两维是面,三维是空间。简单明了,十分科学。可是有人提出:“长度不能脱离宽度单独存在”“宽度是弯曲的”这不是制造思想混乱吗?这种提法与“空间不能脱离物质单独存在”“空间是弯曲的”的提法一样,是十分荒谬的。

  由此看来,错的是爱因斯坦而不是牛顿,因为爱因斯坦对空间概念的理解与人类不一致,这也是相对论把人类搞糊涂的原因。有一个东西大家都叫马,你就必须得叫马,如果你想叫牛也可以,但要事先向大家说清楚。真是不可思议,空间弯曲与空间平直之争,居然是概念之争;更不可思议的是,金银盾牌之争,居然发生在人类最伟大的两个科学家身上。

  概念是科学的基础,第一步迈错了,后面的路就走错了。若不是确有必要,不要轻易更改人们大脑中的概念,甚至连概念的名称都不要轻易更改。小时候老师教会了我们公里、公斤的概念,一看就懂,根深蒂固。后来据说这两个名称不与国际统一,被改为千米、千克。多少年过去了,直到现在,我一看到就晕眩,要停几秒翻译成公里、公斤才能继续看下去。我一直纳闷:坦克的英文原意是水箱,为什么不把坦克改称水箱呢?或者改称tank岂不更与国际接轨?一个人的名字或一件东西的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要对得上号,熟悉了就对上号了,对上了号再改名又对不上号了。若把太阳的名称改为地球,现在的人一辈子也转不过弯来。定义一个概念,也要科学合理,像秒2这样的概念,只会让人犯傻。

  以上所述,都是基于人类对空间概念,对空间所作的理解。只要概念不变,相信说的都在理。不过,人类对空间的认识还是糊涂的。空间就摆在人类的面前,人类就是不知空间是什么。一方面是由于空间看不见摸不着,另一方面是由于空间太大了,超出了人类的视力,超越了人类的想象。

  既然此,有必要给空间另外下一个定义,使空间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而且能为人类所能理解。客观空间是化学演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化学演化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之内,存在物质、能量和时间,四个要素纠缠在一起,无法把空间从其中剥离出来。既然空间与时间、物质、能量纠缠不清,无法剥离,无法分割,那么空间就不是客观世界独立存在的“一件东西”。

  同时间一样,空间只存在于人类的感觉中,空间就像光明、颜色、声音、味道一样,是人类臆想出来、制造出来的,虽然客观上有一个与空间对应的东西,但这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东西。光明、颜色、声音、味道是能量运动给人带来的感觉,空间也是能量运动给人带来的感觉,感觉不到物质和能量存在,人类就认定是空间。一个油桶装着冰,那是固体;固体熔化,那是液体;液体蒸发,那是气体。把气体抽空之后就剩下真空了,真空是不是空间?也不是。真空里面充斥着各种辐射,这些辐射是能量,也是物质。若想得到空间,只有一个办法:通过想象把油桶内的物质彻底排空,就得到一个空间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空间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主观存在,空间只独立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

  说空间是主观存在还是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不过可以进行类比,客观世界不存在数学、语言、诗歌、音乐、艺术、美丽、丑恶、干净、肮脏,这些东西都是人类捏造出来的,只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空间也同样如此。还可以用更接近的例子来类比,宇宙中不存在上下,上下是人类根据自己的感觉臆造出来的。当人类知道地球是圆的,人类是站在地球的表面上,上下就颠倒和矛盾了。站在北极的人认为的上,站在南极的人认为是下;站在北极的人认为的下,站在南极的人认为是上。而且,站在北极的人想不明白站在南极的人怎么能倒着站立呢?同样,站在南极的人也这么看站在北极的人。这是因为两个极点的人,大脑中臆造出来的上下,方向是完全相反的。推而广之,宇宙中不存在上下左右前后,上下左右前后是人类臆造出来的。在这里,上下左右前后也就是空间。理解了这点,也就不难理解时间是人类臆造出来的了。

  空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人类可以感觉到空间的存在,这是一种间接的感觉。不过,人类感觉到的所谓空间,实际上不是空间,而是物质或能量。人类只能直接感觉到物质和能量,通过视觉和触觉,可以感觉到物质多些还是少些,能量大些还是小些。在物质较少、能量较小之处,就是所谓的空间了,这是人类想象出来的。即使是真空,人的感觉也不空,做拔火罐时,罐内是相对真空,人却觉得罐内有东西使劲拉自己,人只是想象罐内是真空而已,可见真空只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空间不属于客观世界,只属于生命个体,属于物质个体,属于能量个体,属于宇宙个体(在此把宇宙看作是一个生命体)。空间单独存在于生命个体之中,客观世界中没有一个公共的、无限的空间提供给所有的物质、所有的能量、所有的生命。生命个体可以拥有一个自我存在的空间,也可以想象一个外部世界的空间

  人类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把空间从化学演化中剥离出来了,被剥离出来的空间,是主观空间,主观空间只独立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人类在大脑中创造了主观空间,又强加给客观世界,认为客观世界中存在一个无所不包的空间。

  人类大脑中的主观空间有两个,一个是感觉空间,一个是数学空间。感觉空间是人类对空间的感觉,人类感觉存在这么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空间。感觉空间只是物质或能量分布较稀薄的区域,当人类感觉不到或几乎感觉不到某个区域存在物质或能量时,就认定这个区域是一个空间。数学空间是人为规定的,由长度、宽度和高度三维组成,每个维度都是无限的,三个维度界定的范围就是空间。有时人类也把空间的三个维度缩小,获得一个局部的空间,实际上这是空间的一部分,名称相同,内涵不同。数学空间是人类解剖世界、认识世界的工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这里,说到了几个空间概念:客观空间和主观空间,主观空间又包括感觉空间和数学空间。使用不同的概念解释空间,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许多争论由此而生。本书对空间的论述也有矛盾,矛盾源于概念不同,而不是逻辑混乱。人类解释世界,还是应该更多地使用数学空间。

  在人类目力所及的137亿光年之内,不存在一个空洞、无限、静止的空间。虽然物质、能量分布不均匀,但任何一片空间都有“东西”。在137亿光年之外的地方,情况也可能同样如此,只是人类看不到而已。再往外直到无穷远,是否存在一片净空,尚不清楚,即使有一片净空,也是局部性的净空,因为在人类的这边,已经不是净空。绝对的净空可能是不存在的,至少人类还没发现有绝对净空,但在局部上、微观上是存在相对净空的。因此,争论是否有净空存在是没必要的,双方说的都在理,区别只是前提不同,一方的前提是绝对,另一方的提前是相对。

  客观空间的存在是相对的。不仅相对于前提,相对于概念,相对于感觉,相对于运动,相对于能量,还相对于物质,这里的物质包括了生命体。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至少人类无法知道宇宙有多大,无法知道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人类的感觉功能和观测手段也是有限的,有没有一种物质或能量是人类测不到或不可测的呢?当然可能有,而且可能性极大。既然如此,在人类认为空旷之处,就可能存在另类物质或另类能量。

  人类是某种物质做的,人类只是某种物质,这也决定了人类的局限性。在某个区域,对于人类而言是空旷的世界,对于某种物质而言则是拥挤的世界。在磁铁的周围,人类感觉存在一个空旷无物的空间,另一块磁铁感觉就大不相同,相同的磁极认为此处物质和能量密集,无法接近;相异的磁极认为此处是一个绝对真空,“啪”的一声就被真空吸进去了。在磁悬浮列车与铁轨之间,在人类看来是空洞无物的,在列车看来轨道之上还有轨,“轨上轨”是实的而不是虚的,实实在在承托着自己。人类认为电线内物质密集,电子认为电线内天地空旷;人类认为地球内物质密集,中微子认为地球内物质稀疏,来去自如。

  一块纯度极高的玻璃,光子认为是空洞无物的,这是一个真空或净空;而水认为面前有一堵墙,这是一个物质密集的地方。一块黑色的海绵,光子认为面前有一堵墙,这是一个物质密集的地方;水认为这是一个物质稀疏、空间广阔的地方。天上的一团乌云,光子认为这是一堵厚实的墙,无法逾越;而水认为这是一个物质稀疏、近似于真空的区域。地球大气,对于光线而言物质稀疏,可以自由进入;对于紫外线而言物质密集,难以自由进入。

  由此可见,空间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于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空间。一个地方是否存在空间,要先问一下自己是谁,再问一下对方是谁,然后才能确定这里是否存在空间。实际上空间是否存在,取决于物质的相互作用。两种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一方能影响另一方的运动速度与轨迹,对方就是一个实体,就是物质,就是能量;一方不能影响另一方的运动速度与轨迹,对方就不是一个实体,就不是物质,不是能量,而是空间。而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大程度取决于物质的电性,电性可以决定物质的相斥作用和相吸作用。

  即使是同一种物质,速度不同感觉也不同。人在地面行走、奔跑或乘敞篷车飞驰,对空气密集程度的感觉就大不相同。人行走时感觉不到空气的存在,是因为人体分子与空气分子外围都有电子,电子之间有斥力,人行走时就推开了周围的空气分子,使人感觉周围有一个空间。人高速运动时,空气分子迎面高速飞来,人体推不开这些高速空气分子,就感觉到自己前面有许多物质而不是空间。

  了解了空间的相对性,就可以回过头来分析一下宇宙空间了。由于宇宙空间中的物质、能量分布不均匀,所以人类认定宇宙中存在真空、净空或空间。其实,宇宙中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均匀,只是相对于人类的感觉而言的,看不到的为之“空”,摸不到的也为之“空”,如此而已,说不定宇宙中的物质、能量分布无所谓疏与密。

  由此可见,所谓的空间是多么虚无的“东西”。人类永远都是见天不大的井底蛙,看到天是圆的、蓝的、空洞的,就以为天是这样的。实际上一切都是错觉,天不是圆的,不是蓝的,不是空洞的。是的,天上有些地方是相对比较空洞的,这也仅仅是相对于人类空洞一些罢了,说不定那里是神仙的世界。

  既然时间是由化学演化创造的,空间是否也是由化学演化创造的呢?按本书对客观空间的定义,客观空间也是由化学演化派生的、创造的。换句话说,空间是由生命创造的。对于每一个生命而言,空间只存在于他的生命过程中,出生是空间的获得,生活是空间的更迭,死亡是空间的丢失。空间可以用尺子量度,尺子种类繁多,最大的尺子是光年,即光一年所走过的路程。空间也可以用感觉来量度,虽然量得不准,但也可以量度大概。

  作为人类来说,人体之内是属于自己的空间,人体之外是属于地球的空间、宇宙的空间。人体移动,是人体化学演化发生了位移,所到之处也就占有或创造了一个新的空间,这个空间还是人的生命体之内的那个空间。人体生长是空间的扩张,人体萎缩是空间的收缩。在137光年或更大范围之内的空间,是属于宇宙的,这是由宇宙创造出来的空间。人类认为客观世界存在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实际上就是宇宙的空间,或说是宇宙躯体占有或创造的空间。各个生命体的空间,是相互包容、相互挤占、相互重叠、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是你的局部,你是我的全体。人体空间是宇宙空间的一部分,宇宙空间包含了人体空间。

  客观空间是虚无的,主观空间也是虚无的。这么说来,还是把空间说没了。这就对了,若是宇宙里的东西太多,宇宙就不好理解了。时间消失了,空间消失了,更有助于人类理解宇宙。就像英语一样,本来是没有语法的,语言学家硬要从中提取出语法来,使英语变成了一门高深学问,这就把英语搞复杂了,英语反而就更难理解了。中国人认为汉语是没有语法的,美国人也认为英语是没有语法的。宇宙也同样如此,本来宇宙是简单的,当人类从宇宙中提取出空间之后,宇宙就变得复杂了。人类认识世界,也可以不必借助空间,探索宇宙,只需探索宇宙的物质或能量,比如物质的疏密,能量的强弱。对空间的探索是注定没有结果的,研究空间是不是弯曲的、无限的,只是自讨没趣,白费精力。有兴趣可以研究物质和能量是不是弯曲的、无限的。要研究空间的尺寸也可以,不过这是研究宇宙躯体的尺寸。

  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空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主观世界是否存在空间。如果你认为有空间,就不妨认为有空间;如果你认为空间不依附物质存在,就不妨认为空间不依附物质存在;如果你认为空间是一个空洞、无限、静止的世界,就不妨认为空间是一个空洞、无限、静止的世界。空间不是客观实体,空间只是虚拟事物,正因为如此,存在于主观世界中的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人类大脑中的空间概念根深蒂固,任何修改人类大脑中空间概念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但不妨给人类大脑中的空间概念,增加一些内容。

  总的来说,空间是物质化学演化的区域。有化学演化就有空间,没有化学演化就没有空间;化学演化幅度大空间大,化学演化幅度小空间小。化学演化是物质内部的变化,变化幅度与旁观者的看法无关,只与参与化学演化的要素有关。由于化学演化就是生命,所以空间是生命创造和派生出来的,每个生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空间。人类能感觉到的最大空间是宇宙空间,这是宇宙化学演化的区域,尺寸是137亿光年,实际尺寸可能要大得多。在物质密集之处,人类认为物质占据了空间;在物质稀疏之处,人类认为有一个空洞的空间。实际上是否空洞取决于两种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斥作用大,物质就密集;相斥作用小,物质就稀疏。

  空间会不会消失呢?这要看参与化学演化的物质会不会消失,假如参与化学演化的物质消失了,空间也会随之消失,人类认为物质是不灭的,因而空间也就不会消失。不过,特定的物体是会消失的,这个物体所拥有的空间也随之消失。当参与化学演化的物质向外扩张至无限大,空间也无限大;当参与化学演化的物质收缩至无限小,空间也无限小。这种情况也可以视为空间消失,但人类还未发现这种情况。

  既然空间能够膨胀和收缩,这不是证明了爱因斯坦“空间可以伸缩”的观点么?这不是证明了宇宙大爆炸创造了空间的观点么?并非如此,这里说的空间概念与他们说的空间概念不同,这里说的是物质、物体、生命或化学演化内部的空间,这个空间是可以膨胀和收缩的。把气球吹起来,气球内部的空间就膨胀了;把气体放掉,气球内部的空间就收缩了,如此而已。因此,当一个空间膨胀时,就会挤占周围物质、物体、生命或化学演化的空间;当一个空间收缩时,就会被周围物质、物体、生命或化学演化的空间挤占、填充。空间总量不变,这是空间的守恒,就像能量守恒、物质守恒一样。

  假如爱因斯坦和宇宙大爆炸学者,能同意本书对空间的解释,他们的观点也可以成立,也就是说,空间是可以收缩的,宇宙大爆炸可以创造空间。当然,由于概念变了,虽然原话不变,含义已不相同,这是需要重新理解的。  

  既然物质膨胀就是空间的扩张,那么物质向外扩张的“外”,不是空间又是什么?那里是其他物质,其他能量,一种物质或一个物体向外扩张,就必然挤占了其他物质、其他物体的空间。一个炸弹在水中爆炸,这是空间的扩张,向外挤占了水所占有的空间;在空中爆炸,也是空间的扩张,向外挤占了空气所占有的空间;在太空爆炸,还是空间的扩张,向外挤占了星际分子、宇宙尘埃和宇宙辐射所占有的空间。过去科学界认为太空存在一种叫以太的物质,后来被否定了,其实有一定道理,太空是充斥着物质和能量的区域,有些物质和能量已被人类认识,更多的物质和能量未被人类认识。正因为爆炸是挤占其他物质和能量的空间,所以才需要一种巨大的力量才能向外扩张。

  科学只相信事实,人类的确找不到一片不存在物质和能量的净空,在没找到一片净空之前,只能认定宇宙是充斥物质和能量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不存在空间。人类想象在宇宙边缘之外,存在一个无边无际的空间,这只是猜想而已,科学猜想不是科学定论,更不是科学真理。当然,科学猜想也有可能就是真理,但在找到足够的证据之前,是不能视为真理的。

  那么在宇宙的无限远之外是什么?可能依然是物质,可能依然是能量,可能存在未被人类认识的另类事物。假如真有一个充斥另类事物的区域,不妨称为盲域。人类就像深海中的鱼类,他们经常反躬自问:头顶上方无限远之外是否还是海水?其实,海水之外是大气,大气之外是太空,太空之外是盲域……。海水之外的事物,不是深海鱼类能想象的。对于人类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人类也是拿身边的事物推测遥远的事物,自己的周围有一个空间,就想象无限远之外是否还是空间。若说不是空间,人类就想不通了。

  当然,以上谈论的都是客观空间,主观空间可以说是一个点状光源,向无数方向射出无数射线,在这些射线照射的区域,就是无边无际的空间。

  说到时间与空间,就无法摆脱爱因斯坦,因为爱因斯坦率先尝试往人类大脑中塞进一些另类的内容,并在科学界有了知音和信徒。一百年来,爱因斯坦的信徒都不遗余力地把爱因斯坦的观点灌输给人类,甚至有人把它写进了大学教科书。

  爱因斯坦的时间观与空间观,最好还是作为一种假说向人类介绍,不宜强行向人类灌输,毕竟相对论还是一种未被证明的假说。相对论是建立在若干个虚无缥缈的基础之上的,这些基础又是自下而上叠加在一起的,若一个基础垮了,整个相对论也就垮了。

  在这里,不妨费些笔墨指出相对论的时间观与空间观错在了什么地方。当然,一切都是以人类大脑中约定俗成的时间与空间概念为前提的,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也是需要读者注意的,因为概念不同结论也会截然不同。在爱因斯坦时代,时间与空间是指什么,人类是完全清楚的,这两个概念至今未变。因此,下文谈论的时间与空间,是人类大脑中的时间与空间,也是本书所指的数学时间与数学空间。只有这样,才不会移花接木、偷换概念,才不至于脱离时代去苛求前人。明确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可以分辨相对论的是非了。

  第一,光速基础不牢。相对论的许多公式都含有光速c ,尤其是时间公式和距离公式,这是一个鲜明的特点。这是因为爱因斯坦未经论证就把时间概念建立在光传播定律基础上,认为各种事物都与光速有关。并想当然地进行假设:①光速极限。即任何物质、能量的运动都不能超越光速。②光速不变。即光速在任何一个惯性系中传播速度一样。其实,时间与光速是两回事,时间的大厦不必建立在光速的基础之上。牛是牛,马是马,如果认为牛与马有关,是应该写一篇论文加以论证的。

  光速不仅可变,而且不是极限。①人类所知的几乎所有物质、能量,包括各种基本粒子,运动速度都是可变的,随运动环境改变而改变,光子为什么就可以例外呢?

  ②任何引力场对光子都有引力,科学实验证实,星光经过太阳附近时被太阳引力拉弯,这说明引力场对光子有引力,既然如此,引力场就能给光子加速或减速。

  ③已有科学研究证实,光速可以超越。有些粒子从一处到达另一处,几乎是同时到达的,其运动速度已超越光速。

  ④阳光照射到木炭上,大部分光线消失了,光子到哪去了呢?既没有穿过木炭,也没有反射到天空,而是在木炭内被吸收了,既然如此,就说明光子的速度由每秒三十万公里减速到零。

  ⑤人类认为,黑洞对光子有强大的吸力,假如太阳质量逐渐增大,体积逐渐缩小,最终成为一个黑洞,那么从太阳射出的阳光,就会逐渐放慢、停止、回头、加速,最终落入黑洞的怀抱。这个过程的发生是必然的,除非黑洞对光子没有吸力。

  ⑥如果有一个坚硬的小天体,人类在其运动方向的尾部,放置无数的小型核弹,每一分钟引爆一颗,小天体就会永无止境地加速,从理论上说速度可以达到无限,超过光速多少倍都可以。这么讲有何依据?当然有,虽然核爆产生的粒子速度都不会超越光速,但小天体无论以什么速度飞行,核弹与小天体的相对速都是零,因而每次爆炸都可以给小天体加速。这样,地球与小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就可以超越光速,甚至达到无限。这个小天体是飞船的话,人类就可以实现超光速飞行。

  科学实验也表明光速可以超越。我做了几个科学实验,物质飞行的速度都达到了两倍光速,不过实验结果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我没惊讶,也不激动。现把实验方法公布如下:第一个方法,拿两支手电筒,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照射,两束光线之间的相对速度刚好达到两倍光速。第二个方法,两个人拉开一定距离拿手电筒对射,两束光线相对速度也刚好是两倍光速。第三个方法,打开家中的电灯,向相反两个方向射出的光线,相对速度也是两倍光速。第四个方法,通电话时两人同时轻声唱歌,电话线中向两个相反方向流动的电子,相对速度也是两倍光速。

  不必笑我的科学实验太简陋,只需考虑一下实验的科学性。实验错了吗?完全正确。结论错了吗?绝对没错。运动是相对的,单个物质无所谓运动,向相反方向射出的两束光线,彼此光子相对速度都是两倍光速。由此可见,光速极限,光速不变,是多么的荒唐。虽然实验仪器设备不够尖端,不够复杂,不够笨重,不够昂贵,但丝毫不影响实验成果的价值。需要说明的是,前三项实验都是思想实验,不然人家就以为我有神经病了,这些实验已经在不经意中做了无数遍,至少开灯的实验每天都做许多遍,没必要再重复了,最后一项实验倒是实实在在做了一遍。

  第二,时钟基础不牢。一直以来,我都认为相对论说的时钟是借喻时间,读了原著之后,我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了,感觉是爱因斯坦经常把时钟与时间当成一回事,钟慢就是时间慢,钟快就是时间快。他在宇宙空间中摆满了时钟,并用光束校正各个时钟的走时,以便取得统一,但又无法取得统一,因为光在传播过程中消耗了时间。其实,时间的存在从来不需要依赖时钟的存在,太阳、月球上没有时钟,时间照样流逝。钟快不意味着时间快,钟慢也不意味着时间慢,钟停更不意味着时间停止。评估宇宙之内发生的事物,可用宇宙时间,宇宙时间无需时钟计量、判断和校正。既然两个星系都是宇宙之内的事物,那么就可用宇宙时间统一起来,无需把时间信息用光束从一个星系传到另一个星系,这么做就是笑话了。太阳发出的光要8分钟才能到达地球,人类能说太阳现在才开始发光吗?远方的亲人病逝自己不知道能说人还活着吗?事件的发生是一回事,事件的知晓是另一回事,这是常识。违背了常识就有了事件发生时间的先后倒错,这是犯了常识性的错误,并引起世人思想混乱。时间是客观存在,既不需要钟表量度才能实现,也不需要用光线传递才能发生。用无线电波把北京时间传到广州,因路途遥远会有时间差,但不意味着广州的时间短斤少两。

  第三,惯性系基础不牢。时间、空间主要是在狭义相对论中论述的,而狭义相对论“完全建立在如下假设之上:所有惯性系对于描述物理现象都是等效的,而且在表述自然定律时,惯性系要优于其它具有不同运动状态的参考空间。”这是爱因斯坦的原话,至于是否等效,是否优于,无法考证,或无人考证。

  其实,不同的惯性系不等效。所谓的惯性系是一个或一组匀速运动的物体,这里的“一个”与“一组”可看成一个概念,“一个”也是由众多小物体组成的,当众多物体具有相同的运动方向和相同的运动速度时,就形成了一个惯性系,实际上里面所有物体的运动都是独立的。如果把地球称作惯性系,地面的火箭与地球是同步的,起飞后就不同步了。同样,地球上运动的物体,包括飞机、汽车、行人,与地球的运动都不同步,或说大同小异。惯性系对单个物体的影响,只是在脱离的瞬间赋予一个初始运动方向与速度,说“赋予”也是出于客气,其实这一运动方向与速度,本来就属于这个物体。就像编队飞行的飞机,其中一架脱离编队,脱离前的运动方向与速度,是属于这架飞机,而不属于这个编队。

  人站立在行进中的公共汽车上,人与车构成了一个惯性系,刹车时车速慢了下来,人却冲到了前面,显然是人与车速度不一致造成的,按惯性系的原理却是不应该的,因为整个惯性系的运动应该是同步的。不同步只能说明人与车的运动是独立的,只不过车速与人速在行进中磨合成一致,当车慢了下来人还未慢下来,你走你的我走我的。在一辆时速一百公里的车上和一辆时速十公里的车上,人或物体的运动显然是不同的,前者撞到路障急停时人就会飞出去,后者撞到路障急停时人只晃了一下。

  既然如此,在不同惯性系上发生的物理现象,具体说就是发生的物质运动,是不一样的,或说是不等效的。因为初始运动方向与速度不同,就造成了后续运动的不同。另外,在不同惯性系上环境也不同,而环境可以影响物质的运动方向和速度。

  洛伦兹变换导出钟慢尺缩效应,是建立在这么一个思想实验之上的:匀速运动的火车是一个运动惯性系,车上的人手拿一个球,松手后球是垂直下落的。在站台上站着一个人,他是站在静止惯性系上的,在他看来球下落过程中往前走了一段距离,是呈斜线下落的。经计算之后,两个惯性系的空间坐标与时间坐标就有了差异,这就是洛伦兹变换的来由。出于好奇我进行了追根溯源,发现时间与空间之差来自球下落的轨迹:车上的人认为球是垂直下落的,地上的人认为球是向前下方斜线下落的,这是差异的根源。实际上,这完全是错觉所致,无论在哪个惯性系标示球的下落轨迹,球都是向前下方斜线下落的。松手后球有两个运动方向:向前和向下,综合之后就是一条下行的斜线。用最精确的时钟测球的下落时间,无论是在车上测,还是在地下测,球的下落时间都完全一致。

  之所以下落时间一致,是因为球下落轨迹和路程是恒定的,不会因为周围观察者的感觉而发生变化,周围处于不同运动状态的观察者,观察球的下落轨迹有差异,是相对运动不同造成的。两架并肩飞行的飞机,彼此看对方都是不动的,但不能否定或改变对方在空中飞行的轨迹、路程和时间。同样道理,从运动火车上先后下落的两个球,彼此看对方都是不动的,但也不能否定或改变对方下落的轨迹、路程和时间。既然如此,在火车上站立的人,也不能否定或改变球下落的轨迹、路程和时间。

  在赤道上,地球自转速度是463米/秒,手中的球松开后是垂直落下的,站到几百米的高楼上把球松开也是垂直落下的,不会因为地球的运动而落到几公里之后。究其原因,一是球在松手的瞬间,获得了463米/秒的初速,球也跟着地球运动。二是地心吸力起了作用,地心牢牢吸住了球,在球下落的全过程也不让其偏离半步。三是周围的空气也在起作用,空气是跟着地球运动的,球脱手后,前后左右的空气都对球有阻力,球只能借助重力垂直下落。若空气是横向运动的气流,球在下落过程就发生位移,实际上球在下落过程或多或少有位移,这就是风造成的。若是外表不规则的物体,下落时也会因为阻力面的不同发生偏移。值得注意的是,从地球上看球下落轨迹是垂直的,从地球之外看球下落过程扫过了一片空间,是呈斜线或弧线下落的。

  在火车上,球松手后是向着所对应的地心垂直落下的,也就是说应该落到火车的后面,如果火车每秒向前运动30米,球下落时间是一秒,就应落到30米之后。然而,球在脱手瞬间也获得了每秒向前运动30米的速度,球在空中也前进了30米,损失了多少就补回了多少,这样球看起来就是垂直落下的。实际上球下落的轨迹是一条斜线,相当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人的运动轨迹相当于水平方向的直角边,两边相交之处就是落点,人与球之间的距离始终相等,球的下落轨迹看起来就像另一条直角边,是垂直于火车的。这正是问题的要害:看起来像直线,实际上不是直线,人类给错觉骗了。

  不过,若把球放在车窗外松手,球就会落在30米之后,这是因为窗外的相对风速是每秒30米,刚好抵消了球脱手后获得的初速。假如火车车厢是前后敞开的,让风从头吹到尾,车厢内也会发生同样的事情——别忘了还是在原来的惯性系之内。假如火车内外都是真空,那么无论球从窗内还是窗外落下,都是一样的了,也就是说,无论是窗内还是窗外,下落的球看起来都是垂直的,人也不会认为有一个神秘的惯性系发生作用了。这个实验可以在地球上做,也可以在月球上做,让宇航员在月球车内和车外,分别释放一个球就知道了,相信车内车外都一样,因为在月球上是真空。

  在匀速直线运动的轮船上,人向前跳或向后跳,跳出的距离是一样的,于是人类就认为船上是一个惯性系。实际上,向前跳跳得远一些,向后跳跳得近一些。向前跳借助了轮船的速度,落到甲板上是应该远一些的,由于船也在向前运动,落下来后距离就缩短了,从船上借来的速度又还给船了;向后跳速度被轮船抵消了一些,落到甲板上是应该近一些的,由于船在向前运动,落下来后距离就拉长了,被船偷走的速度又还回来了。事情就这么简单,并不是有一个神秘的惯性系发挥了神秘的作用。若有人不信,可以跳到海里试试,向前跳得更远,向后跳得更近,当然跳跃距离指起跳点与落海点之间的空间距离,而不是人与船之间的相对距离。在船上跳也能测得出来,在码头用测距仪测一下就知两者之差了。

  现在回到火车上讨论另一个问题,球松手后获得了每秒向前运动30米的初速,球能不能在下落的一秒钟内前进30米呢?概略看可以,精确看不行。因为球脱手后速度会衰减,也就是说惯性会衰减——这否定了牛顿的惯性定律,很抱歉,批判爱因斯坦却伤及了牛顿,但没有办法,也许真理就是如此。若有不信,可以在火车上把球高高抛起,向上抛起一百米、一千米——假如火车足够高,球就不能落回手中,这是因为惯性发生了衰减。

  在空间轨道运行的航天飞机上发射一颗卫星,卫星上的小火箭点火后,飞行速度因飞行方向的不同而不同:若向前飞,飞机与卫星的速度是相加的;若向后飞,飞机与卫星的速度是相减的;若向轨道垂直的方向飞,不加不减,但飞机原有的方向与速度会影响到卫星的飞行轨迹,会向前拉成一条斜线。

  如果向垂直方向发射的是光束,从舱内的地板射向天花的一面镜子,并反射回来,能不能回到原位呢?肯定不能回到原位,假如机舱内的空间足够大,光子向上飞行一千年再反射回来,显然回不到原位了,航天飞机不知飞到哪里了。光子回到哪里,取决于航天飞机能否给光子提供一个向前的初速。人类认为,基本粒子的运动与宏观物体的运动具有不同的规律,在这里无意考证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无论这两种物质的运动规律相同或不相同,光子的运动只有两种可能:如果航天飞机不能给光子提供一个初速,光子反射回来后就被抛在了后面,航天飞机的速度越快,光线返回后的位移越大;如果航天飞机能给光子提供一个初速,光子反射回来后也被抛在后面,只是被抛得近一些,因为光子获得的惯性速度也发生衰减。

  航天飞机的运动速度,对光子的运动轨迹可能有影响。只是光速太快,航天飞机太慢,影响很小,人类察觉不到。若航天飞机是以光速飞行,从航天飞机上发射的光子就会受到很大影响。既然宏观物体可以从航天飞机获得初速,微观物质也应该可以从航天飞机获得初速,因为宏观物体是微观物质的集合。因此,光子在机舱里的上下运动轨迹就不是直线,而是斜线或弧线,与其它物体没什么两样。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认为在一个运动惯性系中,物体、物质或光线垂直向上运动时,轨迹不被拉斜,而是直上直下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惯性系上看是垂直上下的,在另一个静止的惯性系上看,轨迹则被拉成了斜线——距离走远了,时间也就不同了。

  然而,前文所列种种事例表明,所谓惯性系纯属子虚乌有的人造品,若指一种匀速运动的环境,还可继续使用;若指一个拥有神奇力量的空间,则是一场误会。人类需要对惯性系重新认识,这不是物质运动所必须的外部环境,惯性原理更不是物理学的基石(爱因斯坦这么说)。这么看来,两个惯性系的时间差和路程差,完全是人的大脑制造出来的。既然如此,钟也就不会慢,尺也就不会缩。相对论建立在所谓的惯性系上,是多么的荒谬。

  人类对惯性系的认识有偏差,对惯性的认识也有偏差。惯性被人类认为是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若不遇到外力,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实际上,一个运动物体失去动力后,无论在地上、空中或太空,都会逐渐减速直至停止,地上的火车如此,空中的飞机如此,天上的飞船也如此,只不过在真空中飞行距离更长些罢了。太空中的飞船、空间站和人造卫星,或迟或早都会掉下来,人类认为是稀薄空气的阻力造成的,这是次要原因,主要原因是火箭关机后速度衰减,而地球提供的引力又不足以弥补这种衰减,才造成了坠落。若地球提供的引力相当于火箭的动力,空气再厚也不会掉下来,飞机在稠密大气层中飞行掉不下来,也是这个道理,这本身就证明起决定作用的不是阻力,而是动力。若飞船质量大到一定程度,地球提供的引力就足以弥补这种衰减,就不会掉下来了。

  月球就不会掉下来,而流星则会掉下来。在月球公转轨道上虽然没有空气,但也有太阳风吹来的气体、星际分子和宇宙尘埃,也会形成阻力。如果月球小到一定程度,迟早就会掉下来。火星上的卫星在将来的某一天,就会落到火星表面,就是因为火星的卫星太小,一个卫星长宽高是二十多公里,另一个卫星长宽高是十多公里。因此,尽管火星大气层很稀薄——火星表面气压还不到地球海面气压的1%,但这两个卫星的轨道越来越低,现在已分别落到9380公里和23500公里的低轨,最终落到火星表面只是时间问题。毕竟火星及卫星都小,引力也小,提供的飞行“动力”不足。

  人类认为先驱者号和旅行者号飞船能依靠惯性飞出太阳系,永不回头。未必如此,飞越最后一个行星之后,飞船就不断减速了,失速之后,就存在几种可能:若仍在太阳的引力范围之内,就会重新回归;若有一个星球提供比太阳更大的引力,就投奔新的星球;若周围的星球引力都较弱,或相互抵消,达到平衡,飞船就会在茫茫太空中飘浮,依靠微弱的速度游荡。对于太阳来说,这艘飞船大体是静止的,实际上飞船与太阳系一起高速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因为飞船还在银心的引力范围之内。

  太阳系中的各大行星为什么能长久绕日运行?不是因为惯性的作用,而是太阳提供的引力足够大,不然,行星早就在太阳风、星际分子和宇宙尘埃的阻力下,逐渐失速而掉到太阳上了。既然如此,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迟早也会掉到太阳上或跌入更低的轨道。不时从地球附近掠过的小行星,就是下跌的小行星,更多的下跌小行星,人类观察不到。小行星带50万颗小行星在下跌过程中,总有一些会砸中地球,地球上有100多个陨击坑,其中91处推测是小行星撞击造成的。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地球板块活动很活跃,大海可以上升为高山,高山可以下沉为大海,在这种运动中许多陨击坑就被抹平了。月球表面不活跃,就有许多斑痕累累的陨击坑,相当部分就是小行星砸出来的。行星(含卫星)越靠近太阳被小行星击中的机会越多,行星公转速度越快被小行星击中的机会越多,行星质量越大被小行星击中的机会越多。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公转速度最快,是受到小行星轰击最多的行星,在其表面几乎是体无完肤。木星质量大、体积大、引力大,受到小行星轰击也不少,但由于其表面是液态的,没有留下痕迹。

  现在小行星下跌进入地球轨道还是稀少的,将来多数小行星的轨道会进入火星与地球之间,届时小行星就会经常造访地球了。不过,由于木星的存在,也许可以拉住一些小行星,但最终还是争不过太阳。现在稀稀落落下坠的小行星,已经表明了这个趋势。人类经常可以观察到一些小行星掠过地球,就是下坠的小行星,这类行星大多比较小,直径多在几百米之内,因为质量小的更容易下坠。人类最近发现的一颗接近地球的小行星,是20046月发现的一颗编号为“2004MN4”的小行星,长径约400米,2029413日有可能与地球相撞,几率是三百万分之一,万一撞上了,冲击当量相当于16亿吨TNT炸药,即相当于8万颗广岛原子弹的当量。人类在南极曾发现一块从火星来的陨石,陨石内似乎有细菌残骸的痕迹,估计是小行星撞击火星后,被抛入绕日轨道,逐渐下坠接近地球轨道,最后击中地球。这些现象表明,小行星的轨道是不断下坠的。九大行星的轨道是否也在以不为人类所察觉的缓慢速度下坠,这是需要天文学家进一步研究的。很有可能,九大行星也是缓慢下坠的。

  这就不难理解小行星带的形成了:太阳把太阳系边缘的小行星吸引进来,但由于提供的动力不足,小行星的轨道不断下坠,进入木星轨道之内,被木星挽留,下坠过程放慢,因而形成了小行星带。具体说,被太阳吸引进来的小行星是以椭圆轨道绕日运行的,每运行一圈轨道就会下坠一些,在木星的轨道外面,小行星受太阳和木星的吸引,会加速下坠,进入木星轨道之内,会被木星提拉,下坠速度放慢,进入火星的轨道之内,木星的提拉减弱,下坠加速。因此,在木星轨道的内侧,小行星逗留时间最长,也就形成了小行星带。就像车流到了某处就放慢了,于是堵成了一堆。这种现象表明,小行星没有永恒的惯性,惯性是不断衰减的,否则就不会失速向太阳坠落。

  小行星的轨道是相对稳定的,下落速度比较缓慢,但由于九大行星运动不同步,经常会打破小行星的引力平衡,使小行星失速向太阳方向坠落,并路过地球轨道。比如,当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大体成一线时,而木星及以外的行星都运行到别的方位,不在四星沿伸线上,这个方向上的小行星就被拉了下来,有的是轨道被拉低了,有的是轨道严重变形,有的是脱轨坠落下来。当然,起主要作用的是地球、火星和木星、土星,这几个行星的位置关系对小行星轨道有重大影响。

  如果运动物体真能永远保持惯性,那么从地球、月球上垂直发射的火箭或飞船,就会从地球、月球的自转中永久获得向自转方向运动的惯性,成为对地、对月静止卫星。若在地球赤道发射,每秒向地球自转方向运动近五百米,也就是近地空间与地球自转同步速度。但是,垂直发射的火箭或飞船,既不能成为静止卫星,也不能成为任何速度的卫星。火箭、飞船在发射时可以获得地球、月球自转惯性,但这种惯性会慢慢衰减,当火箭、飞船入轨时这种惯性已经可以忽略不计了。

  这些都是否定牛顿惯性定律的直接证据。虽然还没有实验证据,但还需要实验证据么?眼前的事实已经足够了。实验是广义的,除了科学家的实验之外,还有许多实验可资利用,有些实验是人类无意中做出来的,有些实验是上帝无意中做出来的,人类只需观察这些实验及结果,就可以得出科学结论,这是科学研究的一个捷径。如果提出任何一个科学观点都要做实验,那么惯性定律又是根据什么实验呢?行驶中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速度很快就衰减下来,并最终停止,用惯性定律解释,这是空气阻力和地面摩擦力作用的结果,不然汽车就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从人的感觉来看,空气阻力和地面摩擦力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力量,主要还是发动机关机后速度的自然衰减。在磁悬浮列车上,没有地面摩擦力,关闭动力后列车速度也会自然衰减。若做一个真空遂道,地面摩擦力和空气阻力都没有了,磁悬浮列车起动后关机,也不能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这个实验是可以做的,做一个磁悬浮列车的模型,再做一个真空遂道就行了,希望有兴趣的人做一下这个实验,相信实验结果会否定牛顿的惯性定律。

  在太空轨道上的飞船,火箭关机后似乎能保持速度(其实有衰减),但飞船不是直线飞行,也不是匀速运动,近地点速度快,远地点速度慢,其飞行动力源于地球引力,而不是源于惯性;脱离地球轨道在太阳系内飞行的飞船,其飞行动力源于太阳引力,也不是源于惯性;脱离太阳系在太空中飞行的飞船,其飞行动力源于银心,也不是源于惯性。当然,惯性的作用有一些,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是靠惯性飞行的,但不是最终的飞行“动力”。宇宙大爆炸时,由爆心向外部真空飞出的物质,速度也是不断衰减的,否则温度就不会降低,物质就不会凝聚,天体就不能成形。如果大爆炸的瞬间物质飞出的速度是光速或超光速,那么现在天体向外飞出的速度衰减为每秒几十公里、几百公里或一千多公里,就是十分正常的了,实际上多数天体的运动速度也在这个范围。

  从原理上讲,失去动力后的物体在真空中的运动速度之所以会衰减,是因为物体内部的各种粒子运动方向与速度不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导致了“刹车”事件的发生,也就是说物体内部有阻力。人类认为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这是因为质量大的物体向某个方向运动的粒子多些罢了,或质量大更容易克服外部阻力。其实,真正的情况是质量越小“惯性”越大,光子的质量很小,但“惯性”很大,在太空中运动速度几乎不衰减,这是因为光子内部没有或几乎没有“刹车片”。如果能证明光子是最小的粒子,则光速就是自然状态下的极速。不过,更大的可能是光子也是可以拆分的,也就是说光速不是极限,光速也会衰减。否则,光子就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粒子了。有朝一日,也许人类会找到一种在真空中运动速度衰减最少的粒子,这种粒子的运动速度就是自然状态下的极速,这种粒子就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原始粒子。当然,一种粒子在自然状态下的速度,是可以通过外部能量加以提速和减速的,光子也不例外。

  第四,“如果”基础不牢。相对论中的“如果”太多。在四百八十多个方程式之前,出现了约一百二十个“如果”、“假定”、“假设”、“令”,若统计一下全文的“如果”,那就更多了,这些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数学语言,有的可以用,有的要慎用,因为受主观干预之后,客观就往往变形了。如果有一个“如果”错了,全盘都错了。

  第五,坐标系基础不牢。相对论建立在一种“似乎存在的笛卡儿坐标系,即所谓惯性系”上,这是爱因斯坦的原话,这么一座大厦建立在一个可能存在又可能不存在的基础之上,是不够严谨的,应该首先弄清这个基础的真实性。其实,笛卡儿的坐标系与牛顿的惯性系是两回事,坐标系是数学语言,惯性系是物理语言,爱因斯坦把两者混为一谈,必然引起思想混乱。从文章的内容来看,爱因斯坦借用的是笛卡儿的坐标系、牛顿的惯性系和闵可夫斯基的四维空间(三个空间维加一个时间维),把三者混合之后,改造为四维坐标系:一个三轴直角坐标系,并沿着其中一轴作匀速运动,外加一个虚的时间维。这个坐标系是爱因斯坦独创的,并不是数学上已得到公认的一种坐标系。值得指出的是:

  ①空间维与时间维在空间坐标系中无法结合在一起,空间维可以用三条相互垂直的直线表示,而时间维却不能用任何直线表示,更无法标示时间维的方向,运动有方向,时间没方向,运动的方向不是时间的方向,说“时间由西向东运动”就是笑话,因而这个坐标系是先天不足的,出生就缺一条腿。在这个坐标系中,时间维是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当一把尺子看不见的时候,就难以丈量其它事物了。实际上,坐标系中的时间t,既不是一个坐标轴,也不是用来丈量坐标系中的物体运动的,只不过是整个坐标系的运动时间,因此,这个时间是不能丈量坐标系中的物体运动的。但这个时间t经常被用来量这量那,比如,量一把尺的运动时间,量一束光的运动时间,显然用错了地方。

  ②坐标系都是静态的,也只有静态的才能评估某一质点的坐标、空间、时间和运动,如果让坐标系也动起来,就难以评估了。比如,评估汽车运动,可以在静态球面坐标系之上进行,若让这个坐标系动起来,就不好办了:一辆停在地球表面的汽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一辆以地球自转速度由西向东行驶的汽车,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若以同样速度由东向西行驶,速度是不是放大了一倍呢?这样评估汽车运动很别扭,只能把思想搞乱。

  ③四维坐标系只是一种数学语言,而不是客观真实。也就是说,相对论的这个基础,在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四维坐标系是被设定向某个空间轴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四维坐标系,那么地球的公转方向是圆的,不能与某条空间轴重合,而且地球运动方向众多,除了公转,还有自转,还跟随太阳系和银河系进行运动。太阳以每秒220公里的速度绕银心运动,又以每秒19.7公里的速度向织女星方向运动;银河系除参与宇宙大爆炸的运动之外,还参与了哈勃星系流的运动,前者的运动方向和速度不详,后者的运动方向是南十字星座,速度是每秒600公里。这些运动地球都有份。当前宇宙膨胀加速的理论风头正劲,若确有其事,地球连匀速运动也没有了。其实,地球绕日运动也不是匀速的,由远日点向近日点运动是加速的,由近日点向远日点运动是减速的。在宇宙中没有匀速直线运动的物质,只有基本粒子可以近似看成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但即使是光子的运动轨迹,也不是直线的。因此,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四维坐标系。

  ④把两个惯性系中的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进行变换,即所谓洛伦兹变换,是完全错误的和毫无必要的。坐标系是一种数学语言,而不是客观真实,建立坐标系是为了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混沌问题数量化。研究两个不同坐标系的关系,毫无意义,或说没有实际意义。就如同研究“时间”与“time”的关系,若词义有差异,也只是语言差异,不意味着与这两个词对应的那个客观事物有了变化。评估一个质点的坐标、空间、时间和运动,只能在一个坐标系中进行,用两个性质不同的坐标系评估一个事件,只会使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并使人发生思想混乱。把一个质点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坐标变换为另一个坐标系中的坐标,只是坐标不同,坐标不同是坐标系不同造成的,意味着看问题的立场不同、角度不同、标准不同,不意味着两个坐标系的空间时间发生了变化,更不意味着客观的空间时间发生了变化。任何时候都不应拿两把不同的尺子丈量同一事物,如果非要这么做,最好不要认为这个事物发生了什么惊人变化。

  ⑤用两个四维坐标系评估同一事件,发生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不同,是因为画蛇添足地引入了光速和坐标系的运动速度,决不是发生了钟慢尺缩效应。两个坐标系速度不同,当然就有距离不同(确切说是坐标不同),速度相差多少,距离相应也差多少,没有什么不妥。引入光速之后,时间坐标与空间坐标就被进一步搞乱了。

  ⑥运动是相对的,若要评估太阳与河外星系某颗恒星的运动关系,无需考虑两个天体在各自在星系内的运动,只需在这两个天体之间建立一个空间坐标系,就可评估,再复杂的运动都会变得简单。天文学家用视向速度与切向速度就能评估两个天体的运动关系。如果非要在两个天体之间附加一个并不需要的惯性系,不妨把整个宇宙视为一个惯性系。

  ⑦既然数学上的四维坐标系有缺陷,客观世界中又不存在四维坐标系,坐标系中的时间空间又不能代表客观中的时间空间,那么在这个坐标系中发生的一切,都是虚拟的,纸上的,主观的,或说只是爱因斯坦大脑中的游戏,玩玩可也,无需当真。

  第六,偷换了重要概念。相对论之所以难以读懂、时空倒错,一个很大原因在于概念偷换。一个表面上看似一致的概念,换过来倒过去,几个来回之后,人就分不清东西南北了。无论时间空间都存在概念偷换,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在这里只谈一下时间的偷换。

  ①把运动时间偷换成客观时间。在人类的大脑中,时间不依附于事物的运动,这是客观时间。相对论的时间是惯性系的运动时间,这是一个用于计量的时间,用于量度惯性系的运动速度和运动距离,其前提是时间不变,匀速流逝。速度与时间成反比,速度慢时间长,速度快时间短。这里的长短只是运动所需时间多了或少了,不是单位时间被拉长与缩短了。就像跑一百米,可以用10秒跑完,也可以用一年跑完,若认为慢跑可以拉长时间,使自己添寿一年,就大错特错了。既然如此,一快一慢两个惯性系,走完相同路程时间就有长短之别了,根本就不必用复杂的方程式推导,“钟慢效应”明摆在这里,只是此时间不是彼时间。

  从客观时间来说,让一个惯性系运动起来,是否就拥有时间,并有了一个时间维呢?当然不是,惯性系静止时或运动时,都拥有时间,时间不会因为运动停止而消失。惯性系运动起来,只不过是多了一个运动时间,就像人跑一百米多了一个计量距离、速度的时间,但人的生存时间依然还在流逝。运动时间是客观时间中的一段,人站着不动,客观时间依然属于自己,依然还在流逝。

  ②把一个时间偷换成两个时间。人类认为,客观时间只有一个,这个时间只属于宇宙,无论在宇宙的哪个角落,时间都是一致的,都用这个时间量度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相对论把时间拆成两个,低速惯性系一个,高速惯性系一个。这种做法,无异于认为一个钟有一个时间,一个人有一个时间,一个天体有一个时间,一个星系有一个时间。是的,时钟有快有慢,天体有快有慢,但不意味着客观时间有何不同。金星自转周期是243个地球日,人到金星后寿命是否可以增加两百四十三倍?冥王星公转一圈是247个地球年,人到冥王星后寿命是否也可以延长两百四十七倍?若真有此奇效,想办法让地球的运动减速或停止,人类就可以活到永远了。如果时间如同橡皮一样可以随意拉长,把家里的时钟调到最慢,人就可以活到一万岁了;把家里的时钟倒拨,人就可以返老还童了。把一个客观时间拆成两个物体的运动时间,时间的不同就是必然的了,因为没有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绝对相同,在这种情况下“钟慢效应”或“钟快效应”都是必然的。

  由此可见,相对论中的时间是经常被偷换的。时间被偷换了这么多,当然不能因此认为爱因斯坦是“小偷”,他自己也不知道“偷”了这么多东西,主要是因为相对论的时空关系错综复杂,进入里面后他自己也分不清东南西北了。这里说的只是时间偷换,若再讲空间偷换,事情就更复杂了。其实也不必多讲,空间距离是用时间乘速度计算出来的,飞船上的钟慢了,也就是时间少了,乘出来的运动距离也就短了,因而也就有了尺缩效应。因此,那些号称读懂相对论的人,是湖涂人;那些读不懂相对论的人,是明白人。

  在这里有必要讲讲时钟与时间的关系。时钟是时间的计量工具,之所以能计量时间,是因为时钟有运动,用一种运动丈量另一种运动,谓之计时,前提是用来计时的那种运动,被认为或假定为是匀速运动的。因此,能被称为时钟的东西,运动速度是不允许、不存在快慢的,万一发生快慢,纯属机械故障,与时间快慢无关。也就是说,被称为时间的东西,永远都是匀速运动的。为什么?不为什么,人类就是这么规定的。

  第七,违背了运动相对性原理。运动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变换关系,与第三者无关,单个物体不存在运动。一个惯性系不存在运动与静止,不存在高速度与低速;两个惯性系之间,只存在一个相对速度,不存在一个高速一个低速,也不存在一个运动一个静止。当两个惯性系向同一个方向运动,一个速度是30公里,一个速度是20公里,则两者相对速度是10公里,确定了相对速度之后,各自的运动速度就不存在了。这两个惯性系,可以认为甲动乙静,可以认为乙动甲静,也可以认为两者各以5公里的速度向对方运动,还可以认为甲以7公里乙以3公里的速度向对方运动。

  既然如此,爱因斯坦设想的一快一慢两个惯性系就不成立。若存在一快一慢两个惯性系,则高速惯性系上“钟慢尺缩”效应,也可以说是发生在低速惯性系上,因为双方的运动速度可以随意置换。举例来说,一个惯性系以光速向另一个静止惯性系飞去,两者之间的相对速度是光速,在静止惯性系看来,光速惯性系上的钟更慢、尺更短;在光速惯性系看来,自己是静止的,前面有一个惯性系以光速向自己飞来,在那个惯性系上钟更慢、尺更短。这样就发生矛盾了,显得荒唐可笑。之所以有一快一慢两个惯性系,是爱因斯坦无意中把自己拉进去了,自己成了静止惯性系上的旁观者,看到两个惯性系从自己面前飞过,就像看到两艘船从自己面前驶过,两艘船一快一慢,那是相对于自己所在惯性系的速度。

  两个方向相同速度不同的惯性系,运动方向也可以随意解释,可以认为左边的惯性系向右边的惯性系运动,可以认为右边的惯性系向左边的惯性系运动,也可以认为两个惯性系向对方运动,还可以认为两个惯性系以不同的速度同向运动。也就是说,其中任何一个惯性系,运动方向可以是向前、向后或静止。若认为惯性系的运动时间就是客观时间,就会出现离奇事情了,因为时间既可以随意倒流,又可以随意停止:一个惯性系向前运动时间正常流逝,向后运动时间就发生倒流,静止不动时间就凝固了。这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研究火车与苹果之间的相对运动和苹果与地上的人之间的相对运动有何不同,是必然要出问题的,因为这是研究火车、苹果、地上的人三个物体之间的运动关系。运动是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的相对事件,三个物体掺在一起事情就被搞乱了。

  第八,数学推导错了。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对时间空间的推导过程是很杂的,方程式很多,一般人看不明白。不过大学教科书进行了归纳,使复杂的推导过程简化为三个问题:

  ①同时性的相对性的推导错误。所谓同时性的相对性,就是在一个惯性系同时发生的事情,在另一个惯性系看来不是同时发生。例子:一列火车在高速行驶中,在站台上与列车头尾对齐的位置,有两盏信号灯同时闪光,列车中部的人看来两盏灯不是同时亮的,前面的灯先亮,后面的灯后亮,因为列车是向前奔驰的,前面的灯光行程短,先到达列车;后面的灯光行程远,后到达列车。因此得出结论:从地上的惯性系上看,两盏灯是同时亮的;从车上的惯性系上看,两盏灯不是同时亮的。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应该由小学生来回答。一个小学生的问题让大科学家来回答,十有八九会出错,爱因斯坦也不例外。错在哪里?很简单:事件的发生是一回事,事件的知晓是另一回事。知道迟了,不等于发生迟了;不知道,不等于没发生。如果灯光入眼有先有后就是事件发生有先有后,那么站在地上某盏灯的一侧,两处灯光入眼时间也不同,能不能依此认定两盏灯不是同时闪光呢?太阳光经八分钟的旅行才能到达地球,无人认为阳光是刚刚从太阳迸发出来的;地球另一半的人处于黑夜之中,无人认为太阳熄灭了。在地球不同经度的人,看到太阳升起的时间不同,也有相应的时间差,这只是人类为了作息方便对时间计量所作的规定,不意味着西半球的时间比东半球的时间慢了。别忘了,地球只是个计时机器而已。打雷时闪电与雷声也有一个时间差,人们认为两者是同时发生的,只是声音传播比光传播慢些而已。

   

          7 同时性的相对性的论证

  ②时间膨胀的推导错误。下图8是一个运动惯性系,一束光从A′向上发射至M′又反射回来,回到起点,在这个惯性系上观察,一切正常,△t′=  2d/c。但在一个静止惯性系上观察(图b),光线就不是垂直上下的了,而是被拉成了斜线,这样光的运动距离就长了,运动所需时间△t也就长了,△t  =  2L/c,这就是所谓时间膨胀。

          

          图8  相对论时间与速度的关系

       

     

  也说是说,在运动惯性系上,时钟变慢了,时间膨胀了。从数学推导过程来看,不能说是错的。问题是前提错了,其一,在运动惯性系上观察光线是垂直上下的,这是一种假象,实际上光子的运动轨迹也被拉成了斜线,因此,△t ′=  2d/c不成立。其二,由于光不能反射回原位,光所走过的路线不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依据勾股定理得出的关系式不成立。其三,即使光能反射回原位,从静止惯性系上观察,△t  =  2L/c也不成立。

  为了便于说明这个问题,用人代替光作垂直运动:火车上有一条垂直的水管,人沿着水管往上爬,在前方铁轨上的人看来,火车上的人不是垂直向上运动,而是向上又向前运动,运动轨迹是一条斜线。但向上运动距离没有变长,向上运动时间也没有拉长,从火车上看是十秒钟爬上了顶点,从地上看也是十秒钟爬上了顶点。再看一个例子,在静止的火车上,在两米的高度松开手中的球,球大约一秒钟落地,行程两米;当火车以每秒30米的速度向前运动时,球下落的行程是30米略多一点,然而下落时间依然是一秒!

  也就是说,物体在火车中垂直运动的时间,不受火车水平运动的影响,无论是人、球或光线都如此,尽管火车的运动可以把物体运动轨迹拉成斜线。由此可见,物体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是两回事,各有各的时间、路程和速度。虽然两种运动可以统一到一个物体中,但完全可以拆解成两种运动。当混淆两种运动时,错误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这么看来,在两个速度不同的惯性系看同一事件,时间是完全一样的。假如不一样,人类的生活就出大问题了,宇航员乘飞船绕地球几千圈,重返地球后,家人正欢度大年初一,他还在过大年三十。这样的感觉真奇妙,可惜无人能体验一番,在空间站飞行了437天的俄罗斯宇航员瓦列里·波利亚科夫,落地后也没觉得地球的时间走在了前面。乘汽车、火车、轮船、飞机旅行也应出现这种时间错位,可是也没人体验到这种奇妙的错位。

  一个物体的运动,重要的是相对于它所在惯性系的运动速度、轨迹、路程和时间,因为只有物体所在的惯性系能影响它的运动速度、轨迹、路程和时间。人沿着水管往上爬,首先是相对于水管和车厢的运动,这些参照物才是运动物体所在惯性系上的参照物。换句话说,运动物体出发时所在的惯性系才是重要的。

  ③长度收缩的推导错误。下图9是一动一静两个惯性系,一根棒随运动惯性系向前运动,从这个惯性系上看,棒的长度L′正常。从静止惯性系上看,当棒的两端通过静止惯性系x轴的x1点时,可以测得棒长L  =  u·△t ;从运动惯性系上看,静止惯性系以速度u沿  x′轴的方向运动,x1点掠过棒两端的时间为,△t,△t = L′/ u 。依时间膨胀关系,△t′= γ △t,即:

  

     

                   图9  相对论长度与速度的关系

  也说是说,运动惯性系上的棒收缩了。问题来了,首先,从②的论述中,已证实两个惯性系的时间是一致的,即△t = △t′,也就是时间不发生膨胀,把时间膨胀公式代入式中,显然是错的。其次,既然两个惯性系是作相对运动的,无论在哪个惯性系上看,对方的运动速度都是一样的,路人看汽车运动速度一百公里,汽车看路人运动速度也是一百公里,道理就这么简单,因此,棒的两端通过x1点所花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从静止惯性系上看如此,从运动惯性系上看也是如此。最后,这也是可测量的,火车上的人,可以用尺子量一下火车的长度;地下的人,可以测量车头车尾经过某一点所需时间,再乘以火车速度,就得出火车长度。车上人量的与地下人测的,是完全一致的,不可能地下人测的长度缩短了。也就是说,并不存在尺缩效应。

    洛伦兹变换的推导,是建立在上述错误推导出来的错误公式基础之上的,因此,洛伦兹变换公式也是错的。

  第九,试图用数学方程求证数学语言。相对论在坐标系里讨论时间空间,也就意味着时间与空间都是数学语言,语言问题只能理解,不能求证。就像123456789这些数字,能不能通过方程求证有何不妥?能不能说某个数字站错了地方?timespace这两个单词,能不能通过方程求证有何不妥?能不能说某个字母站错了位置?如果要研究客观存在的时间与空间,则不能通过方程式推导出其性质,只能到客观世界中研究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可以从常识的角度考虑一下:能不能用方程推导出性别的本质?能不能用方程推导出生命的本质?能不能用方程推导出物质的本质?能不能用方程推导出能量的本质?如果认为这不是方程所能解决的问题,那么用方程推导出时间与空间的本质也是不可能的。人类有一个弱点,一看到书上的方程式就以为是真理,因为从小到大做数学作业,错的从来都是自己,而不是书上的方程式,因此形成了思维定势,一看到方程式就举手投降了。

  第十,逻辑思路错了。数学证明是从已知推导出未知,已知三角形的一个角,可以推导出另一个角的范围;已知两个角,可以推导出另一个角的度数。相对论是从未知推出已知。相对论没有已知条件,没有出发点。相对论首先否定了牛顿和世人大脑中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爱因斯坦也就失去了出发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从坐标系开始的,是从一串“如果”“假设”开始的,在坐标系上作一些时间和空间的假设,做一些思想实验,再通过一系列方程式,推导出时间与空间存在一些问题,完全是纸上谈兵。即使能证明时间与空间有何不妥,也只能证明数学时间与数学空间有何不妥,并不能证明客观时间与客观空间有何不妥。而数学时间和数学空间又属语言问题,是不能讨论的,如果要讨论也只是讨论语言问题。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相对论是建立在沙滩的大厦,建立在空中的楼阁。任何一个著名理论都是从一个或多个已知条件上建立起来的。宇宙大爆炸建立在星光红移的基础之上,万有引力理论建立在苹果落地的事实之上,进化论建立在大量物种观察的例证之上。唯有相对论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只能作为一种假说提出来,供世人参考。而且“钟慢尺缩”效应,世人根本就无法验证。

  第十一,科研方法有误。自然科学的科研方法,是从事实到理论,而不能从理论到理论,如果认为别人在事实与理论之间搭的桥梁不对,那么可以自己搭一座,但桥的两端必须架在事实与理论之上,事实应是别人的,也可以自己添加,理论则必须是自己的。若桥的一端架空,就走不过去;若桥的两端架空,桥就会落水,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空间与时间的性质,只能用观测的方法,实验的方法,才能找到其奥妙之处,若真有什么奥妙的话。如果自己不想观测,不想实验,也可以借助别人的双眼、双手和双腿,把别人的发现拿过来,为我所用,未尝不可。一个人脱离了实际,是很难发现真理的,即使是爱因斯坦,也不能例外。一个伟大的理论,应来自实践,而不应来自书斋。

  第十二,错把感觉当真实。退一步说,就算爱因斯坦“钟慢尺缩”理论是真理,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只能说明:当飞船速度极快时,船内的钟不慢,尺不缩,无论宇航员的感觉还是客观真实都如此。这不是笔误,也不是印错,而是对相对论的直译。相对论的意思是,若从地球人的角度看,船上的钟慢了,尺缩了。既然客观事物没变,人的看法就不重要了,人的看法只是一种感觉,一种错觉,如此而已。即使地球人用公式来计算,用坐标来描述,都是主观对客观的评估。感觉从来都是对客观的歪曲,歪曲多点少点与客观事物无关。只有尺子内部结构发生变化,才是客观物体的收缩,唯一途径就是在飞船上做实验,但在飞船上一切依然如故。钟慢与否,也要到飞船上实测,到了飞船也是依然如故。其实,即使到了飞船,时间也无法验证,因为钟代表不了时间,测出了钟慢也不说明时间慢。按相对论的观点,飞船内的空间与时间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因此,从地球人的角度,无论是看、测、算得到的结果都是感觉,既然是一种感觉,就无关紧要了,因为当飞船达到一定速度时,地球人根本就感觉不到飞船的存在,从眼前飞过也不知道。相比之下,钟慢尺缩就是小菜一碟了。对于宇航员来说,上天后没觉得时间空间有什么变化;落地后回到了地球这个惯性系,也没觉得时间空间有什么不妥。因此,当宇航员从天上回到人间,并不是从将来回到现在,也不是从现在到达将来,还是从现在回到了现在。

  相对论洛伦兹变换公式,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若有不信,请再认真研读一下相对论。许多人的理解是客观真实的钟慢了,尺缩了,所以宇航员落地后就有了一个时间差,这是错把荒唐当有趣。这不是爱因斯坦的错,爱因斯坦只是错在误把感觉当真实,从地上观察到飞船上时间空间不同,就认为这是客观真实了。一个客观事物变不变,取决于它自身变不变,不取决于人类的感觉变不变。客观事物运动或静止,速度快或速度慢,距离远或距离近,都会影响人类的感觉,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客观事物自我感觉良好,只要它自我感觉良好,人类认为人家有什么不妥,纯属错觉。

  当然,客观事物是需要人类来评估的,只是人类的评估要尽量靠近客观事物,距离越近失真越少,钻到对方肚子里或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才能得到最真实的情况。要做到这点,就要到飞船上去,到了那里就会发现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只是人类自作多情罢了。

  以上各条,条条致命,只要有一条成立,相对论的大厦就会坍塌,必须全部驳倒上述反对意见,相对论才能重新站立起来,相信不是人力能扶得起来的,因为虚无的基础太多了,谁也无法证实这些虚无基础是客观真实,谁也救不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相对论的错误还不止这些。比如所谓引力红移也是错的,或说还是缺乏根据的。若说引力可以使时钟变慢,还好理解;若说引力可以使时间变慢,就不好理解了。引力是真实的,时间是虚无的,怎么能影响得了时间的脚步呢?这与速度影响时间一样是不可能的。道理太简单了,用不着论证了。有人做了一个实验“验证”了引力红移,用实验室的原子光谱对照,发现太阳光谱发生红移。这不是因为太阳引力太强,造成太阳时间变慢引起的,而是因为太阳与地球之间布满了宇宙尘埃、气体分子和各种粒子,尤其是地球浓密的大气,把靠近紫端的光谱滤掉了一部分造成了红移,若想准确对比太阳光谱,必须到太阳表面去做实验。

  广义相对论还有著名的引力场方程,这是包含有十个方程的一组方程,是用来描写空间弯曲程度的。空间也是虚无的,虚无的东西是不可能弯曲的,要是空间能弯曲,时间也一定能弯曲,这不是笑话么?有人为爱因斯坦这组方程做了“验证”,用这组方程计算水星近日点进动,与观测值大体相符。这既不能说明太阳周围空间弯曲,也不能说明公式正确。空间弯曲解释不了进动。

  其实,水星进动只是受太阳旋涡能量场的影响发生的轨道位移。水星的原始轨道是接近于圆形的,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比如被一个下坠的大型小行星击中,改变了轨道,成为了偏心率较大的椭圆轨道,近日点为4700万公里,远日点达7000万公里。而太阳周围的旋涡能量场是圆形的,这样就相当于有一个侧向的力量横拉水星轨道,水星每公转一圈就被太阳旋涡能量场带动位移一点,这就是所谓的进动了(太阳旋涡能量场下文再详细解释)。

  若说太阳周围的空间受太阳引力影响发生弯曲,曲率应是相似的,都是圆形或椭圆形的。彗星的轨道与行星的轨道存在巨大差异,足以证明太阳周围没有一个弯曲的空间。还有穿越太阳系的小天体,以各种不同轨道从太阳系掠过。天上的人造地球卫星,轨道也是五花八门,并没有一个相似的轨道。从地面投出一块石头,可以垂直向上,可以水平飞出,可以在0—180°的任何一个角度飞出,站在高塔可以向360°任何一个角度飞出,说明地球周围也没有一个弯曲空间。

  天文学家运用引力场方程计算DI海格立斯双星进动问题,就行不通了。DI海格立斯双星是2000光年之外的恒星,其进动问题一直困扰天文学界。美国天文学家爱德华·吉南和弗兰克·马洛尼,根据84年中观测到的3000多个轨道历史数据,分析该双星运行规律,计算出其累积进动值为0.64度,而按照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计算,得出的理论进动值为2.34度,相对论的计算值与观测值相去甚远。天文学界对此进行各种解释,均不能自圆其说,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对相对论进行彻底修正,并创建一个新的时空理论来解决此类问题。

  引力场方程也可以用来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尺寸。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用来计算黑洞的尺寸,计算结果是:一个质量相当于地球的不旋转的黑洞,半径是9毫米,大于9毫米光线就会逃逸,黑洞就变成白洞。如果相信引力场方程是正确的,那么地球就可以压缩到指头那么大。有人相信么?一般来说,做数学题得出结果之后,若感觉结果很离谱,不是计算过程错了,就是计算公式错了,一个科学家为了公布研究成果进行简单的计算,出错的可能性极小,应该是计算公式本身的问题。引力场方程的反证太多了,世人就是视而不见。

  当然,爱因斯坦舱所揭示的等效原理,不能说是错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种形式,你以9.8米/秒2的加速度推着地球走,与地球以9.8米/秒2的加速度推着你走,都是一回事。在无重力的太空中,一个像电梯一样的笼子以9.8米/秒2的加速度推着你走,也是一样。

  这么看来,相对论中多数理论都站不住脚,这是因为基础不牢,一倒百倒,不是谁有意与爱因斯坦过不去,而是相对论与爱因斯坦过意不去。腐朽的东西始终会倒的,之所以不倒,只是无人轻轻一推罢了,既然大家不想推,我就只好代劳了。如果因此而成为罪人,这个罪人由我来当好了。我之所以反对相对论,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我也用不着哗众取宠,本书提出了这么多与众不同的新观点,不管是否正确都足以哗众了。在少年时代我就接触到相对论了,可是至今仍想不明白其奥妙之处,作为一个有头脑的人,我不可能接受自己想不明白的事物。

  由此可见,相对论漏洞百出,甚至出现许多低级错误,常识错误,概念错误,这正是相对论不能读懂、使人糊涂的原因。科学研究允许犯错误,也允许爱因斯坦犯错误,犯错误是很正常的。然而,人类却把一个错误的理论捧为当今世界最杰出的理论,这是令人大惊失色的。一个人犯错可以理解,整个人类跟着犯错不能理解。与爱因斯坦同时代的科学家,大多对相对论是不屑一顾的,而且是持否定态度。相对论也没有获得诺贝尔奖,这代表了科学界严肃的评价。现在,随着爱因斯坦变成了神,从科学家到平民都是仰视的了,批评几乎销声匿迹了,甚至想都没人想过相对论有何不妥。不知这一造神的力量来自何处,莫非美国有意误导和愚弄全世界?

  相对论既没有充分、有力的证据,又与人类的感觉相去甚远,点破“真理”之后,没能让人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狭义相对论问世一百年了,还无法深入人心,溶入血液,既得不到普罗大众的接受,也得不到严肃学者的接受,在科学史上这是绝无仅有的,仅凭这点,就暂时不能认定是真理,只能认定是假说。那些对相对论的所谓验证,都显得分量不足,间接离奇,牵强附会。用几个无限小的基本粒子求证一个无限大的宇宙时空,似是老鼠背大象,力有不支。这样的证明,给人的感觉是看到了一根牛毛,就认为牛是毛制品。任何一种粒子,人类都观察不到,只能通过一些实验间接证明其存在,带有很大的主观推测的成份,与客观事物存在较大的距离。再用这种不甚明了的东西,去求证另一种不甚明了的东西,又有多少可信度呢?对于时间、空间这些虚无事物的求证,是不容易的,除了人感觉到它们存在之外,并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证明它们存在,要证明这些事物在伸缩,更是难以想象的事。既然如此,有什么必要去钻牛角尖呢?时间空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如果对自己使用的工具产生怀疑,还怎么去认识世界呢?

  相对论不仅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人的感觉上也站不住脚,错得是很离谱的。地心说虽是错的,但起码在人的感觉上是对的,错也错得有道理。相对论却错得毫无道理,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弥天大错,问题出在一些二流学者身上,他们对相对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更没经过严密的论证,就在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影响下全盘接受了,然后作为圣经介绍给普罗大众和大学学生,当学生成为老师后又向后代介绍。其实,媒体喜爱的是他这个人,而不是他的理论,当把人捧红之后,理论也跟着值钱了。如果认为我人微言轻,上面陈述的理由还不够分量的话,可以向当今在世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做一个调查,相信绝大多数学者会对相对论投反对票。建议首先征询一下丁肇中教授的意见,我觉得他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深受世人的尊重,人们尊重的是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与众不同的思维模式,白发苍苍的智慧形象,不修边幅的平民性格,不图虚荣的高尚情操,况且他已成为科学的化身,人们对他的尊重主要是出于对科学的尊重。因为他的理论高深莫测、使人糊涂,人们反而更加迷信和崇拜,这是人性的弱点。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有一些真知灼见已被证实是真理,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的主体部分,显然是错的。爱因斯坦说:“大家都认为,当我回顾自己一生的工作时,会感到坦然和满意。但事实恰恰相反。在我提出的概念中,没有一个我确信能坚如磐石,我也没有把握自己总体上是否处于正确的轨道。”这是肺腑之言,无奈之言,绝不是谦虚。爱因斯坦从来不想当权威,是别人把他捧为权威。他无奈地说:“因为我对权威的轻蔑,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竟也成了权威。”这正是爱因斯坦的可爱和伟大之处。

  当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不是一无是处,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引导世人思考与人类朝夕相处的时间、空间等事物,并教会了人类用相对的眼光看问题,其意义不亚于相对论的那几条公式和定理。

  人类不应把任何一个科学家包装成神。这种包装有时来自媒体炒作的需要,有时来自出版商利润的需要。作为人类,对已经成为神的科学家的理论,依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错把荒唐当有趣,误把凡胎当神灵。

 

 

Previous       Menu      Next
 
Copyright Statement |  About This Book  |   Post a Comment  |   Author Analects  |   On Sale  |   Contact Sales
 

WebCopyright ©by wuzhi     http://www.wu-zhi.com

Hot Line: 020-85676671    13682279901
Yue ICP Bei No.06116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