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半球水旋方向为什么不同?
吴 志
上世纪四十年代科学家卡皮罗发现,拔掉洗漱池中的排水塞后,北半球的水是逆时针转的,南半球是水是顺时针转的。后来人们用科里奥利力来解释这一现象,这是一种虚构的力,没有陈述清楚,也没有解释清楚,只是认为地球自转使南北半球形成了不同的偏转力,看起来似是而非,没有说明白原理在哪里。
应从水体和水流的受力情况来分析。这样更准确一些,毕竟地球转与水流走是两回事。在这里给出三种解释,角度不同,解释不同,就好像站在不同角度描述同一事物,看似描述不同,其实本质一样,各种解释是有关联的,其中一种是最合理的解释,读者各取所需吧。
1.第一种解释
这是参考并改良科里奥利力进行的解释,这样能说得更明白一些。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各纬度的线速度是不同的,赤道速度最高,越靠近两极速度越低。在北半球的一池水,也有南北之分,水被地球带着转动,南端的水比北端的水转得快些,快水挤压慢水,这样就有一个逆时针的力作用到水分子中,可以称为水应力,意思是水分子都有向逆时针方向转的趋势,但转不起来或感觉不到,因为水流被四壁阻挡,拔掉排水塞后水就逆时针转了。在南半球则是顺时针转,原理是一样的。
不过,在一小池水中纬度相差是很少的,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原子和亚原子粒子是敏感的,能感觉到微小的转速差异,它们的运动速度也有微小不同,无数粒子的运动差异叠加在一起,那就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了。在北半球,水有左旋的扭力;在南北球,水有右旋的扭力。即使再微小,也是1与0的关系,天平会向1倾斜。
问题是,这种解释还不能令人满意。第一,感觉这种扭力不应有那么大,我们看到的水旋速度是比较快的。因此,除了这种微小的扭力之外,还应有其他力起了作用。或者,根本就不是利里奥利力在起作用,而是其他力在起作用。第二,靠近赤道的水快,靠近两极的水慢,形成快水挤慢水。这种说法不一定能成立,慢水压强更大,快水压强更小,被挤的应该是快水。
有些自然现象解释不了,是因为科学没发展到那个高度,科学原理还未被科学家发现,那就解释不了某种自然现象了。
2.第二种解释
我有篇文章《地磁的形成》,对地球磁场进行了解释,认为南北两极磁场是电子云集与质子(或正离子)云集,两极有磁引力,能对地球物质产生引力。这同一条磁铁一样,两端是电子云集与正离子云集,从而形成了较强的磁引力,磁铁中段是没有磁引力的,只有可以忽略不计的万有引力,因为中段是普通原子,磁引力与磁斥力中和了。
磁引力与万有引力都来自粒子之间的引力,对于地球来说是来自质子与电子之间的引力,这也是电荷之间的引力。磁引力比万有引力更强,因为磁引力来自裸露质子或裸露电子,万有引力是质子引力被外围电子吸收后的剩余引力,这种引力能吸引相邻原子外围的电子,这是地球分子能够形成的基础。不过,地球质量很大,两极电荷较少,总体上是万有引力大于磁引力,但也不能忽略磁引力。地球两极磁引力方向是弧形的,在两极之间呈弧状分布,与地球表面弧度大体相符,这也就是磁力线的方向,因而磁引力能对地表物质形成水平方向的拉力。
地球引力最强是两极,因为有磁引力与万有引力叠加;引力最弱是赤道,因为只有万有引力,没有磁引力。人到赤道重量也会轻些,尽管赤道半径比极半径更长,按理引力应更大,实际上相反。有人用离心力与向心力来解释,那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由于距离较近,北半球的水受到北极的磁引力大些,受到南极的磁引力小些,冲抵之后等于北极有一个拉力,这是北向水应力。同样道理,南半球的水受到南极的磁引力大些,受到北极的磁引力小些,冲抵后等于南极有一个拉力,这是南向水应力。
除此之外,地球由西向东自转,带着水往东转,一般认为水是向东流的。甚至有学者说,南北向的河流东岸受到的水流冲击更大,南北向的铁路东侧铁轨受到的压力更大。不过,我的看法刚好相反。我认为水是由东向西流的,或说有一个由东向西的水应力。为什么?我们站在公交车上,汽车起步时人是向后仰的,坐在椅子上是椅背推着我们向前和座垫拉着我们向前,这意味着人是向后运动的。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池水呢?水的向后运动更明显,因为液体具有流动性。汽车进入匀速行驶,车载水走,水跟车走,但水总是迟半拍,水应力还是存在的,向后流动的趋势不变,只是没那么明显了。好比把一个篮球放在车上地板,篮球肯定是向后滚动的。另外,地球的自转不是绝对匀速的,受内部运动、太阳引力和行星引力的影响,太阳活动是不断变化的,行星方位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地球自转的动力时大时小,自转速度也时快时慢,这就决定了水应力的存在。
水应力的存在,还可以从木星的色带得到证实。木星外层是厚实的气态物质,但木星比重比水还大33%,因此可以把木星看成是液态的。木星引力很大,经常有陨石落入木星,陨石有不同成分和不同颜色,落入木星后就形成一个色斑,木星由西向东自转,色斑被木星自转拖着走,总是落后半拍,或说是向木星自转的相反方向流动,假以时日就拉成一条色带了,这是木星色带的来源。如果是完全同步的,就不可能存在色带(参见另一篇论文《木星表面是一片火海》)。只要液体向自转相反方向流动,就存在“液应力”。
不过,说地表水是由东向西运动的,也不够科学和准确,还缺少一些前提。运动是相对的,地表水是向东还是向西运动,得看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当人站在地球之外,以旁观者的眼光来看,那么地表水是由西向东流的,被地球带着高速旋转;当人站在地球上,以地球的角度来看,地球是由西向东运动的,水是由东向西运动的。因为地球自转永远比水快,这意味着水是由东向西流的。在洗漱池中做实验,要看的是水池与水的相对运动,也就是地球与水的相对运动,这就意味着水是由东向西流的。推而广之,地表水都是这样运动的。
以上说的是静水,那么江河水呢?当然也存在,即使江河由西向东流,水应力还是存在的,有一种由东向西流动的力,只是被江河的运动抵消了,感觉不到这种力的存在。
行文至此,可以发现北半球的水在水平方向受两个力,一个是向北的拉力,一个是向西的推力。正是这两个力的存在,再加上水的重力,使池水发生了逆时针旋转。
图中大圆表示水池,小圆表示排水孔。这池水静止时主要有三种力,一是向北的拉力,二是向西的推力,三是向下的重力。当排水孔打开后,起主要作用的是重力,水会垂直下漏,水面上是没有旋涡的。当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重力就不起主导作用了,转为水平方向的力起主导作用。
那么,是哪个方向的水优先进入排水孔呢?a方向的水被推到西边,不可能优先进入排水孔;c方向的水被拉到北边,也不可能优先进入排水孔;b方向的水被往西边推,具有优先权;d方向的水被往北边拉,也具有优先权。那么,b与d谁更先?当然是b更优先,因为地球自转速度非常快,赤道线速度是每秒466米,纬度高些也慢不了多少,这个速度施加给水的应力是很大的。d虽然受到北极的拉力,但这种拉力相对较弱,还给南极的拉力抵消了一部分。
因此,b方向的水优先进入排水孔。当这个方向的水位下降后,在重力作用下两旁的水填充进来,c方向的水被拉到池壁,就像被吸在池壁一样。d方向的水原来是被前后左右的水顶住的,现在东北方向的水位下去了,在重力作用下向东北方向流动,形成了逆时针的流动方向,在这个推力的作用下,整池水就逆时针转起来了,于是逆时针水旋形成了。当然,水位差不是肉眼能辨别的,只有水分子能感受到。南半球的水旋是顺时针转的,原理一样,不用解释了。
不仅洗漱池中的水是这样旋转的,江河湖泊中的水也是这样旋转的,地球大气也是这样旋转的。比如,北半球的台风都是逆时针旋转的,从卫星云图看就很明显。不过,在江河中由于河床、河岸、水流和障碍物的复杂,也有可能形成反方向水旋。但只要是静水,就一定会按规则旋转。那么在赤道的水是怎么旋转的?有学者做了实验,说是垂直下漏的;也有学者做了实验,说是左旋与右旋各占一半概率。谁对谁错留给大家验证吧。
在赤道上,向西水应力是存在的,当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也是应该东水西流,优先进入,随后两旁的水填补进来。不过,很难找准赤道的平衡点,即使在赤道上,南北极的拉力也不意味着就是平衡的,地理上的平衡点不等于磁引力的平衡点。因此,有微弱左旋或右旋也是正常的,没有也是正常的。这么看来,是否去求证就不重要了。
大气中的台风和江河中的水旋,它们下面没有一个排水阀,为什么还会像洗漱池那样旋转呢?大气层是很厚的气体,是不断流动变化的,有上下运动和水平运动,当海平面出现一个低压区时,高空冷空气向下流动,这就等于下方有一个排水阀吸水了,于是北半球的台风就逆时针旋转起来了。夏天有些小海岛在炽热太阳烘烤下气温很高,最容易形成低压区,台风往往起源于这些小海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都是小海岛众多之处,那里也是台风起源较多之处。台风周围的气压是不同的,台风会向低压区运动。陆地上方空气受地表阳光反射,地表高温空气也会上行,因而大陆空气温度较高,气压较小,于是台风往往选择向大陆方向运动。进入大陆不远台风就消失了,因为周围的气压都差不多,台风也就失去方向了。有较多水蒸气之处容易形成台风,有水蒸气共舞力量才足够大。
河流中的水旋稍复杂一些,靠近河床的水流遇障碍物受阻,比如遇到一块大石,遇到河床收窄,下方的水流会加速,压强变小,上方的水下沉,这就等于下方有一个排水阀吸水了,于是河水转起来形成水旋。另外,遇到河床下沉,像台阶或斜坡那样,河水也会下沉,也有可能产生旋涡。当然,有时水旋是由岸边的地形地物造成的。
认识自然是为了利用自然。比如,抽水马桶的设计,为了增加冲刷效果和节约水量,往往设计成旋涡水流,若是在北半球就应设计为逆时针旋转,若是在南半球就应设计为顺时针旋转,这样可以向大自然借力,如果与大自然对着干,那是事倍功半,不仅冲刷效果不好,还增加了用水量。修筑水坝也要考虑水应力——这是在本文中提出的新概念,向西的水应力最大,向北的水应力其次,若是大坝朝向这两个方向,就要更坚固一些了。幸好,中国的长江、黄河和珠江三大水系,都是由西向东流,在上面修筑的水坝,只需承受江水冲击力和静水张力,无需承受水应力,包括向西、向北的水应力,向西的水应力还起到减压作用,所以中国的大型水坝相对安全。
中小水坝被冲垮的事件有很多,尤其六七十年代中国建的中小水坝,或多或少存在水应力,洪水来了承受不了更大的水压力和更大的水应力,也就垮塌了。如1975年8月一场暴雨,河南驻马店就有62座水坝垮塌,其中2座大型(按当时标准),2座中型,58座小型,伤亡惨重,损失巨大。这些水坝都是水利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设计出来的,一夜之间垮塌了,可能与没考虑到水应力有关。一座水库承受不了一场大雨,这是说不过去的;所有水库都承受不了一场大雨,这更是说不过去的。即使水漫坝也不应垮塌,对不对?肯定是在力学理论上出了问题。驻马店主要有四条河流,汝河、小洪河是从西北流向东南,臻头河是从西南流向东北,泌阳河是由东往西流,其中泌阳河上的水坝水应力最大,其他河流的水坝都有水应力。是否有水应力,可根据江河流向判断:
由西向东流,水坝无需承受水应力;
由东向西流,水坝要承受向西水应力;
由北向南流,水坝无需承受水应力,可获向北水应力减压;
由南向北流,水坝要承受向北水应力;
由西北向东南流,水坝无需承受水应力,可获向西、向北水应力减压;
由东南向西北流,水坝要承受向西、向北水应力;
由西南向东北流,水坝要承受向北水应力,可获向西水应力冲减;
由东北向西南流,水坝要承受向西水应力,可获向北水应力冲减。
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为河流走向是迂回曲折的,甚至出现九十度或一百八十度转向,变一个方向就不一样了。主要是给水库标一个向北应力和向西应力,这样就可以判断是受力还是冲减了。有些水坝是弧形的,水应力是必然存在的。额外承受水应力不一定就垮坝,可能平时相安无事,突然下一场罕见暴雨,预留安全余量不多的就有可能垮坝。
对于一个水系来说,支流方向通常与主流方向成九十度角,这意味着要么主流有水应力,要么支流有水应力。如长江主流由西向东流,但长江主要支流赣江、湘江、汉江、乌江、嘉陵江、涪江、沱江、岷江、雅砻江都是南北走向的,或往南流,或往北流。
然而,南北磁极是否确定对地表水有引力?在《地磁的形成》一文中已经说清楚了,现在再简单说一下。在《地磁的形成》中有个实验,证明北极是质子极,南极是电子极,这是太阳风下落不均匀造成的,北极落下的质子多一些,南极落下的电子多一些,原因有待继续探索。
由于地球物质外围都有电子,北极质子聚集区就对所有物质形成较强引力;由于地球物质都有原子核,原子核能吸引周围的电子,让原子变成正离子,或让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成分子。不然,这个世界不可能有分子存在。当南极有一个密集的电子聚集区时,就对地球所有物质形成较强的引力。可见,南北极的磁引力就是这么来的。水中有大量的氢,北极质子要抢夺氢外围的电子,也就把氢拉过去了;水中有大量的氢核,南极电子要抢夺氢核,也就把氢拉过去了。实际上是把整个水原子和水分子拉过去。你拉椅子一个脚,过去的不是脚,而是整把椅子。当然,水中的氧也被两极拉扯和争夺。水离哪极近,哪极占优势。
从以上分析可知,磁对地球所有物质都有吸引力。这是可以用实验证实的,拿一把塑料梳子(可能牛角的更好),用布上激烈摩擦几十秒,然后把梳子接触两三毫米大小的报纸片,就把小纸片吸附到梳子上了。因为摩擦把梳子外围的一些电子磨掉了,出现自由电子和正离子,靠近纸片时就把纸片吸附过来了,梳子变成了一块能吸纸的人造磁石。
虽然磁对所有物质都有引力,但似乎对结构松散的物质引力较大,因为容易把这些物质电离,即把电子推开或拉走,让原子核直面电子。磁对铁、钴、镍有较大引力,这三种物质原子序数是26、27、28,化学性质也相似,都属于比较活跃的金属。总的来看,磁引力与双方的电性结构有关,磁与被吸物质碰到一起,能引起彼此抢夺对方的电子,你抢我夺就把双方的距离拉近了。
铁是很活跃的物质,能与大气中的氧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让人讨厌的铁锈,说明结构松散,所以磁对铁引力很大;黄金结构稳定,一般不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磁对黄金引力较小。
石头和木头属化合物,几乎所有化合物都是稳定结构,既然能结合在一起,说明有很强吸引力,别人就很难抢走了。在常温下一般不与周围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用磁吸石头和木头,肉眼看不到引力在哪里,实际上还是有引力的,只是太微弱了,因为磁不能把石头和木头的电子推开或拉走。
水也是化合物,也是一种稳定结构,人类总想把水中的氢提取出来,需要费九牛二虎之力,得不偿失,能耗太大。因此,磁对水的引力也感觉不到,不过水有两个特性可以放大磁引力:一是有流动性。月球对地球所有物质都有引力,唯独对水的引力能感觉得到,就是因为水具有流动性。二是体量巨大。水是大洋大海大湖大江,无数水分子被牵引后累加,形成的水应力就不可忽视了。比如,水库中的水应力。
由于磁引力能解释南北半球的水旋方向,可以认定《地磁的形成》一文中的基本观点是真理。
3.第三种解释
地球是围绕着自转轴由西向东转的,这就导致一个有趣现象:从北极上方看地球是逆时针转的,从南极上方看地球是顺时针转的,看似矛盾的现象统一在一个事物中。这是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如果从南极上方穿透地球看北极自转,则同南极一样,是顺时针转的;如果从北极上方穿透地球看南极自转,则同北极一样,是逆时针转的。
但我们观察事物,不能穿透物体,只能透过空间,不得不从物体的这面看一下,从物体的那面看一下,这就形成了不同角度。看洗漱盆中的水,也是从上往下俯视的,等于从两极上方看。如果你钻到洗漱盆下面往上看,水流转动的方向刚好相反,从上面看是逆时针的,从下面看就是顺时针的。就好比从北极看人是站着的,从南极透过地球看人是倒立的。因此,可以认定,洗漱盆中的水旋都是一个方向的,只是在南北半球看起来方向相反了。
地球上的水都是由西向东转的,旋转方向取决于观察点。站在北极上方,水流方向是逆时针的,就像拿一根筷子在北极圈逆时针搅动一样,水被搅着转;站在南极上方,水流方向是顺时针的,就像拿一根筷子在南极圈顺时针搅动一样,水被搅着转。
水被搅动向东运动时会遇到前方阻力,或来自水的阻力,或来自四壁的阻力,遇阻后会向南北两个方向流动,向哪边流动呢?只能向着被搅动的方向流动,也就是半北球向北流,这就形成了逆时针的扭力;南半球向南流,这就形成了顺时针的扭力。表现在巨大的气旋和水旋上,气旋包括台风、云流等;水旋观察不到,在南北半球应该有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暗流,有待科学研究证实,原理同气旋一样。至于人类观察到的洋流,发生机制不同,主要是由海风、海水密度和海水补偿造成的,密度包括盐度和热胀冷缩等。
这种气旋和水旋,直径为几千公里左右,北半球是逆时针,南半球是顺时针。那么发生的洗漱盆中的水旋怎么解释呢?这盆水也是被地球自转搅动的,在北半球是被逆时针搅动,遇到盆壁就转起来了。当然,静水阻力太大,盆壁、盆底和水之间都有阻力,水是转不起来的,或说不能被人类观测得到,只表现为一种静力或扭力,当水塞拔掉后就逆时针转起来了。在南半球则是顺时针转起来。
木星的密度比海水还高,是可以视为液体的,由此推断地球的海洋也有这种大水旋,直径是几千公里左右。当然,尺度比木星气旋小很多。无论什么行星或卫星,表面的气体或液体都有这个规律。
行文至此,南北半球的水旋方向就解释清楚了,尽管有三种解释,但内在原理是大同小异的,可以接受自己能理解的一种方式。第三种解释似乎与第二种解释中的水应力有矛盾,其实并不矛盾,现在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地球是由西向东自转的,地表水是被地球带着转的,由于是液体转动慢半拍,但仍是由西向东转的。这么说,在一个游泳池中,由东向西的水应力不存在了?当然存在。泳池西壁在推着这池水呢?池壁是固体,与地球同步,把水向东推,水给它一个后坐力,或说反作用力,这就是水应力了。如果只看水,不看壁,那是不存在后坐力或水应力的。在第三种解释中,就是只考虑水流的运动方向。
2018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