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人类的进化

 

   题记:人类的进化,最重要的就是大脑的进化。地球所有的生物都活得很简单,唯独人类活得最复杂,所以进化出一团宇宙最复杂的物质——人类大脑。

   地球的生命史,就是生物进化史。一种生物通过遗传变异,“碰巧”适应当时的环境,得以迅速繁衍,形成新的物种。人类可以这么理解生物的进化。

   不过,确切的情况是:环境的改变,造成了物质和能量的改变,引发了一些全新的化学反应,生成了一些全新的生命物质,这就是生物的变异或变异的生物,这种变异累积到一定的量,就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物种。变异有无数种,绝大多数变异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偶然形成的,只有少数变异得到环境广泛的、坚定的、持久的支持,因而得以繁衍出全新的物种。

   以上所说的进化都是自然现象,智慧并没有参与进化过程,这是一个重大的遗漏。实际上,进化自始至终都是在智慧的参与下进行的,确切说进化是在智慧的控制之下实现的。环境改变之后,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基本生物和基本生物社会就要作相应的改变,基本生物的改变没有引起人类注意,基本生物社会的改变人类注意到了——这就是多细胞生物内部和外表的改变。参与进化的智慧是基本生物的智慧,现在人类的智慧也开始参与进化过程,克隆绵羊多莉就是一种尝试。

   在地球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环境和相应的生物,后面的生物总是从前面的生物进化而来。进化一环扣一环,形成一条物种的长链,人类只是这一物种长链中的一环而已。

   人类第一个祖先,是单细胞生物;人类最后一个祖先,是类人猿。在这两个祖先之间,还有众多祖先,这些祖先是什么生物,尚无定论,有待于人类继续探索。

   不过,如果较真的话,人类的最后一个祖先不是猿。猿只不过是人类的兄弟,而不是人类的祖先。人类的祖先与其上溯到猿,不如上溯到人、猿、猴和猩猩的共同祖先,人、猴、猿、猩猩都是兄弟,大约在几百万年前有一对共同的祖先,这对夫妻及子孙繁衍出许多个分支,其它分支都逐渐灭绝了,只有四个分支延续至今,这就是人、猴、猿和猩猩。四个物种分化出来的时间有先有后,可能是人先发生变异,分化出来,然后依次是猿、猩猩和猴,若真如此,猴就是最正宗的了,对祖宗的背叛最小,保留尾巴是最大的标志。谁先谁后都不要紧,都有可能,只是分化早些迟些,亲缘近些远些罢了。若人是在猿的分支上分化出来的,猿才是人的祖先。即使如此,这个猿和人的共同祖先,也与今天的猿有根本的不同,毕竟经过了几百万年以上的演变,因此,此猿非彼猿。无论如何进化,人的变异最大,进化走得最远,而且最大的变异又恰恰在于大脑。这是不是意味着人是最先分化出来的,还有待研究和证实。也不排除人是最后分化出来的,但却在进化的道路上加速奔跑,后来居上。

   人、猿、猴和猩猩的共同祖先,是比较确定的,在形态上应是四腿素食哺乳动物,具有人、猿、猴和猩猩的共同特点。再往前追,就应该是所有四腿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这个祖先具有所有四腿哺乳动物的特点,在恐龙时代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型哺乳动物,说不定是食肉恐龙的美食。再往前追,就应该是所有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包括生活环境改变后四肢退化或前肢演化的哺乳动物,如鲸鱼、海狮等。再往前追,就应该是所有四腿动物的共同祖先,包括四腿哺乳动物和四腿爬行动物,如恐龙;也应包括生活环境改变后四肢退化或前肢演化的四腿动物,如鸟类。综合所有四腿动物的特点,就是这个祖先的近似模样,可以让计算机把它合成出来。再往前追,就应是所有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包括鱼类,把所有脊椎动物的图像用计算机进行合成,就是这个祖先的近似模样。这个祖先显然具有陆上脊椎动物和水中脊椎动物的特点,应该是长有四个脚的鱼。换句话说,追溯人类祖宗,可用计算机合成的方法,按种、属、科、目、纲、门、界的路径上溯前推。

   当然,为了更逼真地把祖先合成出来,有的物种也可以作一些合理的修改,还原为原模样。比如,进入海中生活的鲸,可以还原出四肢;进入空中飞翔的鸟,可以把鸟翅还原为前肢,因为这些动物的外形变化,显然是进入新环境后所作的适应性变化,还原为原模样,再进入计算机进行合成,这样祖先的模样就更准确一些。可以按照这个方式一直追下去,追到单个细胞为止。

   从进化的过程来看,人类最早的祖先是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可说是水中的一粒肉,这粒肉虽然微小,却是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是死物与生物之间的分水岭。细胞混身都是嘴,也会吃食,周边有食物,就蠕动到食物旁边,把食物包裹起来,成为腹中的一团化学反应物质。现在的变形虫就是这么吃东西的,人体内的巨噬细胞也是这么吞食细菌的。细胞已经具有相应的感觉系统,有的细胞长出了眼点,这是用来感光的细胞器,相当于眼睛;有的细胞长出了鞭毛、纤毛,能在近距离进行有效的运动。

   第二个祖先是细胞团。可说是水中的一团肉,是早期的多细胞生物,主要在水中漂泊,也能进行一些距离不远的运动。由单细胞进化到多细胞,是因为环境发生变化,使单细胞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被迫抱团生活、分工协作、形成合力,组成细胞社会之后,就能发挥团队的力量,使生活变得更容易。其中的一个分工,就是外面的一些细胞负责运动,有更多的鞭毛和纤毛,能作协调的“划船”运动和“螺旋桨”运动。细胞内部也有一些分工,如运送、分配、消化食物,排出化学反应之后形成的废物。由单细胞生物进化到多细胞生物,这是进化史上革命性的一步,使生物从微观走向宏观,从简单走向复杂。

   第三个祖先是细胞条。可说是水中的一条肉,是有了初步造型的多细胞生物,可以在水中游动,使生命有了长距离运动的能力。发生这种变化,也是因为环境的恶化,在周围已经没有足够的食物,需要运动到更远的地方寻找食物。由团状生物进化到条状生物,这是进化史上革命性的一步,使生物真正成为了动物。运动是为了趋利避害,主要是为了捕食,捕食需要有嘴和感官,于是嘴就被基本生物发明出来了,体内也有了简单的消化道,感觉系统也有了发展,能感知附近的食物,大脑也有了雏形。

   第四个祖先是有脊梁的细胞条。可以说是水中一条带骨的肉,外表看还是一条肉,但肉中长出了一条脊椎骨,就像水泥之中有了钢筋,使生物既有柔性又有刚性,便于更敏捷、更有力、更长距离运动,从这个意义上说脊梁骨是最重要的运动器官,也是进化史上革命性的一步。五官也相继被基本生物发明出来了,大脑也初步成型了。当然,五官和大脑的出现也是革命性的进化,就像给机器装上感觉系统和电脑,使机器成为机器人,只不过这个机器人是肉做的罢了。

   第五个祖先是鱼。有头有尾有鳍,五官和大脑已经很完善,也有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的内脏器官,与今天的鱼大同小异。进化到鱼就是一种十分完美的动物了,几乎不需要进行大的改进了,如果生存环境没有大的变化,鱼也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鱼一直生存到今天,变化也很小,可说是寿命最长的物种。进化的一个规律是:环境不变,生物不变;环境小变,生物小变;环境大变,生物大变。海洋变化最小,鱼类变化也最小,鱼类都是人类的远祖,是活生生的“化石”。鱼类给人类吃,是牺牲自己,成全子孙,成全最有出息、最有成就的一个分支。人类不要忘了鱼类的养育之恩。人类得以食遍天下,可能是基本生物有意安排、统一指挥的。当然,“始祖鱼”不一定非要诞生在海洋,诞生在河流、湖泊也是有可能的。

   第六个祖先是四脚鱼。海潮把在浅水生活的鱼送上了岸滩,退潮后鱼被留了下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鱼惊呆了,奋力用鳍爬回海中,绝大多数都失败了,但有一种腹部长有四个鳍的鱼成功了,成功者重新获得了生命,随后又有无数次同样的经历。四个腹鳍经常受到爬行的刺激,基本生物意识到应有几个强壮的脚,才能更好爬行,于是腹部的四个鳍就发展成了四只脚,既能游泳又能行走,这是用进废退的机制发生了作用,也是一次革命性的进化,这次进化使鱼能在陆地自由运动。

   有了四只脚,鱼就不那么害怕被潮水送上岸滩了,还有意让海水送上岸滩,或主动爬上岸滩,在岸滩短暂逗留和捕食,然后再从容返回海洋,这样就成了两栖鱼类。从这个意义上说,月球也是人类的母亲,因为没有月球就没有海潮。人类的生命是太阳、地球和月球同共孕育的。四脚鱼上岸后,承受更多的重力,进行更艰难的陆上运动,骨骼强化了,肌肉结实了,由“鱼肉”向“兽肉”转型,四脚鱼与现在仍存的娃娃鱼相似,娃娃鱼的肉也很结实,像兽肉。现在中山有一种脆肉鲩,肉质结实,也像兽肉,据说源于其祖先生活在激流中,这也说明鱼肉是可以转化为兽肉的。

   娃娃鱼可能是四脚鱼的直系子孙,或说娃娃鱼更纯种一些,对祖宗的背叛最小。因为娃娃鱼生存的环境与四脚鱼生存的环境,十分相似,都是水陆两栖,因而变异就小。不过,由于娃娃鱼过于本分,是四脚鱼最没出息的子孙之一,主要是因为上陆后正好来到溪流边,与海边环境相似,运气太好了。

   四脚鱼另外一个大变化是肺的萌芽,在陆地长时间活动需要有肺才能呼吸,基本生物意识到肺的需要,就慢慢创造出肺,脚与肺是相伴而生的。这个时期肺和鳃是同时并存的,在陆上活动时间越长,肺就越发达,鳃就越退化。鱼发展出肺是容易的,现在依然有鳃与肺共存的鱼。肺鱼除了有鳃之外,还有能直接呼吸空气的“肺”——鱼鳔,“肺”的出现也在于两栖生活的需要,肺鱼主要生活在全年只分为雨季与旱季的地区,旱季来临时水泽干涸,肺鱼皮肤分泌出黏液,与泥巴混合做成茧状泥壳,把自己包在里面冬眠半年,期间完全靠“肺”来呼吸,直到雨季来临水泽重新出现。肺鱼的存在表明:只要生存有需要,鱼就能发展出肺。娃娃鱼小时候用鳃呼吸,长大后用肺呼吸,这表明基本生物能够随意创造出鳃与肺,并能视环境需要灵活运用。

   当然,除了海潮可以造就四脚鱼之外,造山运动也可以造就四脚鱼。在地球板块的相互撞击下,海床上升演变为陆地,一些海水被围成陆地中的湖泊、水圹,海鱼也被带了上来。喜马拉雅山山脉有许多鱼类等海洋生物化石,印证了海洋的沧桑巨变。被困在小水域中的鱼找不到充足的食物,只好上岸觅食作为补充,这样就发展出四个脚来了。

   海中的鱼不上岸也可以发展出四个脚。有科学家在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的海底拍到一条长有四个脚并会走路的鱼,这些脚介于鳍与脚之间,这印证了脚由鳍发展而来,也表明陆地四脚动物由鱼发展而来。从发现海域来看,这条四脚鱼是生活在靠近陆地的近海。从四脚鱼的形状来看,这四个脚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这条鱼的嘴巴是长在身体上方的,显然捕食的猎物在鱼的上方;这条鱼的背部和两侧长有类似于海草的绒毛,与周围环境接近,以麻痹从身体上方游过的鱼类。这表明这条鱼是潜伏在海底伺机捕捉从上方游过的鱼类。这么一来鱼脚的存在就有必要了,长时间潜伏在海底,有脚才能抓得住海床,以便把自己锚定在一处,不让海水摇动自己的身体暴露目标。有时附近有猎物活动,不便于等它们游到自己嘴边,需要缓慢移动过去捕捉,这样有脚就是最好的了。

   四脚鱼也不一定非要在海洋中才能孕育出来,在陆地的淡水环境中也可以孕育出来,比如像娃娃鱼生存的溪流中,滩浅、石多、流急,娃娃鱼躲在水中的石缝中守株待兔捕食,也需要进化出四个脚才能抓得住河床。    一般认为,生命起源于海洋,由此推断细胞、鱼、四脚鱼都起源于海洋。若真如此,当时的海也是与沼泽地相近的浅海,因为早期地球没这么多水,这样更有利于细胞等基本生物的诞生,沼泽海或沼泽地,有水、有坭、有阳光,物质众多,环境安逸,有足够的条件孕育出生命。另外,海边一些洼地也可能是生命的摇篮,涨潮时海水灌入洼地成湖,下雨时溪流注满漫出入海,陆海两处的物质汇入这里交流集合,从而孕育出生命。

   总的来看,四脚鱼既有可能诞生在海洋,也有可能诞生在江河、湖泊、溪流、水圹等淡水环境;既有可能是为了从岸滩逃回大海发展出四个脚,也有可能是为了觅食、捕猎发展出四个脚。无论来自什么地方,无论出于什么原因,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四脚鱼是人类进化中的一环,这是一种确确实实在地球生存过的生物。

   第七个祖先是四脚兽。由于岸上没有竞争,没有天敌,从海洋漂上来、爬上来或移居上来的动植物更丰富,四脚鱼更愿意在岸滩上捕食,在岸滩上的逗留时间越来越长,鳃慢慢退化,肺慢慢成型,这也是一次革命性的进化,使水生物能够彻底脱离水,能在陆地永久生存。四脚鱼的骨骼和肌肉完全向兽骨、兽肉转型了。岸上不但食物多,天敌也少,鱼鳞也无必要了,慢慢退化了,四脚鱼也就成了光身的了。不过,岸上的冬天寒冷,开始四脚鱼只能回到海中避寒,后来就慢慢长出了皮毛。有了肺和皮毛之后,四脚鱼就变成了四脚兽。四脚兽是人类在大陆上的第一个祖先,也是众多祖先中,最有进取、最敢冒险、最有成就的祖先,由海洋进入陆地寻找生存空间,需要极大的勇气,因此是所有海洋生物中最有勇气的生物,这种优良品质通过基因代代相传,一直遗传给了今天的人类,这是在心理上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祖先。正因为如此,四脚兽成了大陆的第一个统治者,他们的子孙也成了大陆乃至地球的统治者。

   第八个祖先是四腿兽。四脚兽与四腿兽区别不大,区别主要在于四肢的长短和强壮程度,四脚兽的四肢是短小的,看起来是一个附属器官,运动能力也有限,运动速度慢,运动距离近。由于捕捉猎物的需要,奔跑多了之后,短脚变成了长腿,更强壮更发达了,看起来是一个主要的部件了。由于在陆地食物丰富,没有天敌,这个分支迅速发展起来了。这是在生理上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祖先,无论是外部体型,还是内部器官,都对现在的人类有重大影响,现在的人类还带有这个祖先的许多印记,发达的四肢就是一个印记。

   四腿兽是陆地比较完美的动物,几乎不需要进行大的改进了,如果环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四腿兽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四腿兽是陆地寿命最长的物种,直到今天其子孙也没有太大的变化,猪马牛羊狮虎豹猴都是其子孙,凡是长有四条腿的几乎都是其子孙。这也是在生理上对人类影响较大的原因,人类几乎是略加改进就继承下来了。人类无非是大脑更发达些,前肢更灵活些,并站了起来直立行走,这些都是量的变化,而不是质的变化。

   在进化上,从无到有是质变,从小到大是量变。质变是大革命,量变是小革命。当然,四腿兽是一个大类,有许多个过渡性的物种,因为陆上的生活很漫长,环境变化比较大,而且在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环境。由最初的四腿兽进化到最后的四腿兽,都是人类的近祖,这些近祖的模样都比较明朗,因为在前面我们已经用计算机合成出来了。这些近祖的共同特点是有四条腿,也就统称为四腿兽。

   第九个祖先是手脚兽。四腿兽的一个分支,来到了一片森林,发现树上有许多水果,于是就在这里栖息了,低处的水果用嘴咬,高处的水果则要攀爬才够得着,攀爬多了四肢就发生了变化,并形成了分工,四足分开形成四掌,前腿变成了灵活的上肢,以便攀援树枝,摘取树上的果实,后腿变成了能抓能蹬的下肢,这样就有了上肢与下肢的分化,这也是一个革命性的进化,使四腿兽变成了手脚兽,具有了在树上和树林运动的功能。

   不过,从陆地运动的角度看,这是一种退化,再也不能快速奔跑了。另外,由于用手来给自己喂食,在前部的嘴也向后收回了,不再像老鼠和猪了,更像嘴部前突的猿。嘴与牙也发生了变化,由肉食型向素食型转化,包括消化系统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也是革命性的进化,把食性由肉食拓展到素食,食性更杂了,但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这是在食性上对人类影响最大的祖先,今天人类的食性也大体如此。人类食性如此杂,在地球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当然,这种进化也有缺陷,使手脚兽不太善于捕捉陆上动物了,从这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退化。

   第十个祖先是直立兽。手脚兽的种群数量大了,争食果实的物种也多了,地球也进入了冰河期,天气更加寒冷了,树林和果实大量减少,不够充饥,手脚兽的生存受到了威胁,手脚兽的一个分支被迫从树上下到了地面,捕捉一些动物补助生活,时间长了,食性又由素食为主转为肉食为主。然而,从树上到地面,从摘果到捕猎,手脚兽有很大的不适应,体形上、体能上、生理上都力不从心,迫使手脚兽更多动脑思考,上肢不能抓攀树枝了,就用来拿石头、棍棒,一双灵活、完善的手出现了;下肢不能抓蹬树木了,就用来走路,脚掌由“手型”向“脚型”变化,一对强壮有力的腿也出现了,第一次稳稳当当、堂堂正正站立起来,并能用双腿走路。然而,这样还不足以捕捉到更多的猎物,于是直立兽组成了群体围猎,社会出现了,语言出现了,大脑发达了。这一切,都是革命性的进化,为人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立直兽是人类最后一个祖先,有人把这个祖先称为类人猿,名称不同,本质一样,只是此猿非彼猿,即不是现在的猿。

   当然,人类的祖宗不止这些,以上所列,只是最重要的十个祖宗,其它祖宗都是相邻两个祖宗之间的过渡物种,没有更特别的特征,也就忽略不计了。

   总的来看,人类的祖宗首先生活在海洋,现在的鱼类与人类的海洋祖宗最接近;人类的祖宗后来生活在海陆之间,现在的娃娃鱼与人类的两栖祖宗最接近;人类的祖宗后来迁居到大陆,现在的四足兽类与人类的大陆祖宗最接近;人类的祖宗后来迁居到树上,现在的猿、猴、猩猩与人类的树林祖宗最接近;人类的祖宗后来迁居到地下,现在的人类与人类地下祖宗最接近。为什么?不为什么,环境使然,有什么环境就有什么生命。找出人类祖先的迁徙踪迹,就能在迁徙踪迹上找到人类祖先的影子,因为在人类祖先的栖息地,生存环境没有大的改变,生命形态也没有大的改变。

   从人类上溯到远祖,是地球生物中迁徙次数最多、迁徙距离最远的动物,正是这个原因造就了人类。到了什么地方,就吃什么食物,成了杂食动物,因而有了更强的适应性;到了什么地方,就有什么变异,因而进化走得最远;到了什么地方,就有什么思考,因而动脑更多,视野更宽,大脑更发达。这是一个规律,直到今天也没发生变化。移民大多比较聪明,比较能干,比较优秀,比较有活力。深圳人就是这样的人,上海人就是这样的人,美国人也是这样的人。虽然中国不是移民国家,但中国的移民人口比美国人还多,历史不长的城市都是移民城市,其它城市也有不少移民,城市越大移民越多,其中两亿民工就是最大的移民群体。

   任何一座城市,长远看都是移民人口多于本地人口,不同的是时间尺度而已,北京的时间尺度长些,上海的时间尺度短些,深圳的时间尺度最短。如果只看一两代人,在一些城市中移民人口占的比例不大,但挑大梁的往往是移民。在北京起主要作用的是外来人口,从政治家、科学家到艺术家都是如此。城市里的民工是最大的移民人口,尽管城里人认为他们层次低,但城里人引以自豪的所有高楼都是他们盖的,城里人使用的商品几乎都是他们生产的。他们比留在家乡的人更优秀,当他们之中有些人站稳脚跟后,也比不少城里人更有作为、更加富裕、更有成就。到了一个新地方,站稳脚跟,适应环境,生存下去,发展壮大,每一步都使人获得思想上、能力上的飞跃。相反,在一个地方生老病死,就不会有太大出息。从历史高度来看,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就会带来一次大的社会进步,几十年后回头再看,现在的民工大迁徙意义重大。

   由此可见,环境的不同导致生物的不同,环境的改变导致生物的进化。环境的改变,可以是时间推移带来环境改变,也可以是生物迁徙带来环境改变。远古人与现代人不同,在于环境不同;亚洲人与非洲人不同,也在于环境不同。环境改变越大,生物进化越多,生物差异越大。

   上文对人类祖宗的上溯前推,都是战略性、概略性的推测,应是符合情理,符合逻辑,符合规律的推测,尤其符合生物进化的规律。当然不是毫无根据的,根据就是世界上的现存物种。不必挖地三尺寻找化石,现有物种就是最好的证据,也是最充分、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万变不离其宗,每个物种都带有祖宗的印记,数以千万计的物种,无数活生生的生命,比某一块化石更有说服力。人类就是这么傻,就是这么爱钻牛角尖,非要钻到深山老林、荒郊野地寻找年代久远、残缺不全的化石,不就是一块化石吗?说明不了多少问题,更说明不了是进化史上的某个缺环。找到了猿的头骨化石,也只是猿的祖先,猿是与人类同时代的生物,若硬要说成是人类的祖先,就有点牵强附会了。本来就是一眼可以看到尽头的历史过程,非要折腾得精疲力竭,云里雾中,人人都不可企及,还以为这才是科学。

   生命起源于水或有水环境是比较肯定的,生命的主体是水,没有水就孕育不出生命,但也不一定是海洋,在淡水中也可以孕育出生命,只是起源于海洋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中的成分更具有多样性,更容易相互结合为生物大分子,并进化成细胞。其实,早期地球的沼泽海,与现在地球的沼泽地、湖泊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一汪水,只是水面大小不同罢了。混水才有更多的物质,也更容易孕育出生命。因此,沼泽海或沼泽地是地球生命的摇篮。

   那些认为生命是由天上掉下来的假说,即认为细菌、细胞是陨石从宇宙中带来的,无异于认为天上可以掉下馅饼。有什么环境就孕育出什么生命,宇宙中即使有微生物,掉到地球也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死亡。何况下落过程有燃烧,落地之后有爆炸。当然,若说地球生命是外星球高智慧生命种在地球上的,倒有可能,但也仅仅是理论上的一种概率极低的可能。

   一个物种形成之后,其未来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生存空间的大小,另一方面取决于这个物种的适应能力。拥有一片适合自己生存的广阔空间,就会呈爆炸式发展。所谓适合自己生存,包括地盘、温度、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人类的祖先登陆之前,同类竞争大,天敌威胁多,只是在浅海拥有狭小空间。登陆之后,一切都变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天是自己的,地也是自己的,既开拓了一个巨大的生存空间,又迅速适应了这个生存空间。二十多万年以来,人类能够爆炸性增长,是因为几乎能在陆地的任何一个地方生存,包括食性杂,动物植物都能吃,而且创造出高效运输工具和储存食物的技术,因而在没有食物生长的地方也能生存。总体上看,目前地球对人类的容量已接近饱和,将来若能用泥土直接制造食物,容量也许可以达到几千亿人,往后的发展就看人类能否向太阳系的各大行星移民了,这应该不成问题。

   话说回来,人类也可以从另一个途径来追溯人类的祖宗,把基因最接近人类的物种用计算机进行合成,就是人类的直接祖宗。同样,其它现有物种也按相同的标准、相同的模式合成各自的直接祖宗,再把人类的直接祖宗与基因最接近的某类动物的直接祖宗,用计算机进行合成,就是人类的隔代祖宗。依此类推,一直上溯到人类的远祖。这样追寻人类的祖宗,也许显得更科学一些。

   另一个科学方法,是用人工再造的方式追溯人类的祖宗。DNA分子也是不断进化的,进化规律是:从小DNA分子到大DNA分子,从简单DNA分子到复杂DNA分子,从少量DNA分子到大量DNA分子。因此,数量越少的DNA分子,出现时间越晚;数量越少的基因,出现时间也越晚(参阅第十五章《基因的本质》)。那么,在各界生物中存量最大的DNA分子,就是最原始的DNA分子,按这个分子中的基因复制出相应生物,就是人类最早的祖宗了。然后,再把存量次多的DNA分子加入,复制成相关生物,这就是人类第二个祖宗了。依此类推,直到把人类最后一个祖宗复制出来。

   复制时可以剔除重复的DNA分子。比如,要复制人,人类细胞中有46个DNA分子,只取其中的24个就可以了,因为另22个DNA分子是重复的。要复制男性取22个DNA分子,加Y染色体中的DNA分子;要复制女性取22个DNA分子,加X染色体中的DNA分子;要复制中性只取22个DNA分子,X和Y染色体中的DNA分子都不要。

   为了更简捷些,可以从人体内的24个DNA分子作为出发点,比照各界生物的DNA分子后,得出DNA物种年龄排序表(不同的DNA视为不同的物种),然后再依上述方法把人类祖宗复制出来。这个方法之所以科学,是基于如下事实:男性特征仅仅是由Y染色体中的DNA分子决定的,若把男人视为一个物种,这个分子就决定了一个物种。而Y染色体中的DNA分子,是人体细胞中存量最少的DNA分子,因而也是最年轻的DNA分子,相应地男性也是最年轻的“物种” 也就是说先有女人后有男人。这个决定男性的DNA分子,只存在于男性细胞之中,而女性X染色体中的DNA分子,在男性的细胞中也有。人们常说女人比男人少了点东西,在本质上是少了一种DNA分子。

   不管怎么追本溯源,人类认定猿是与自己最近的祖先,在没有找到确凿的反证之前,不妨就先当真吧。人类不能一日无祖先,在找到真正祖先的确凿证据之后,再认祖归宗吧。不过,若通过化石来找证据可能是死路一条,可以通过DNA或基因来找。

   人类现在有六十多亿人,当然也有共同的祖先,最近的一个共同祖先,是二十多万年前的一个智人。当然,她(他)并不能单性繁殖出那么多人,她(他)只是个智力变异的新物种的源头,她(他)的配偶表面上与她(他)同属一个物种,但智力比智人低一个等级,智人变异的大脑传给了后代。因此,确切地说,人的定义应是智人及后代,即由现在六十多亿人上溯到一个共同祖先,为人的开端,在这个祖先之前,就属人类之前的物种,不妨称为类猿人。换句话说,类猿人的历史三百多万年,人类的历史只有二十多万年。

   物种的划分要横向与纵向相结合,横向是空间,纵向是时间,一个正在发展壮大的物种,大多呈金字塔形,在尖端之处是一个物种的源头,这是一个明显变异的生命个体,在底部之处是这个物种的现状,从源头到现状的所有生命个体,都属同一物种,但个体之间有差异。一方面是纵向差异,在不同时代生活的个体有差异,每一代都有不同,代数相隔越多,差异越大,这是由环境变化所决定的;另一方面是横向差异,在同一个时代生活的个体之间也有差异,这也是由环境差异所决定的,今天的人类分为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和棕种人,主要是因为生活的环境不同,当然直接原因是基因受环境影响发生了变异。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有明显差异,与一万年、十万年前的人也有明显差异,但都是由一个共同祖宗繁衍下来的,而且共同点大于差异,所以就把这一大群动物归类为一个物种——人。

   如果有一个分支出现了重大差异,虽然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宗,但则应归类为另外一个物种了。传说中的野人,可能就是途中分离出去的一个物种,当然也可能是在人类的共同祖宗之前就分离出去了。每一个物种都可以这样分类。由数量的图形也可看出一个物种的兴衰存亡,当一个物种越往下数量越小,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都不发生逆转,就说明这个物种正在走向灭亡,在图形上是呈棱形的,两头尖中间宽。由此判断,人类还处于发展时期,不过由于发展速度太快,可能很快就会到达顶峰,并开始走下坡路。

   不仅人类有共同的祖先,地球上一切以细胞为基础的生物,都有共同的祖先,包括细菌、植物和动物,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的祖先,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是:细胞都有相似的结构和相似的功能,这表明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

   早期的地球,在温度、湿度、气候、土壤、水、空气、阳光、压力、重力和磁场等生命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孕育出了单细胞生物,这些生物过着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随着各种生命要素发生变化,单细胞生物的生活变得艰难起来,为生计所迫,一部分单细胞生物抱团生活,组成了多细胞生物;另一部分单细胞生物改变自身,适应了新的环境,继续单独生存下去。这是早期细胞发生的重大进化和分化。

   这两个分支,随后都演变出丰富多彩、种类繁多的物种。单细胞生物演化出微生物界的多数物种和少量动、植物;多细胞生物演化出动物界和植物界。每一次进化,每一个物种的产生,都是环境变化所诱发、推动和促成的。没有环境的变化,就没有生物的进化,也没有物种的产生。

   由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在进化史上是一个飞跃,但在时间上并不需要漫长的岁月。单细胞生物进行有丝分裂时,藕断丝连,就形成了多细胞生物。今天仍有一些细菌是双球体、四球体、链球体和葡萄球体,这些就是最原始的多细胞生物。现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独立性趋弱,社会性趋强,使人类误认细胞不是独立生命。在细胞抱团生活的早期,细胞具有更多的独立性,更少的社会性;后来独立性与社会性旗鼓相当,难分高下;最后则是社会性压倒了独立性,这是目前多细胞生物的现状。不过也有例外,僧帽水母看起来就像一个漂浮在海上的普通水母,但放在显微镜下,就会发现这个动物是由很多单细胞组成的群落,他们的分工堪称艺术,有的细胞负责运动,有的细胞负责摄食,有的细胞负责分发营养物质。这是一种保持细胞较强独立性的多细胞生物,也许这是一种最古老的社会形态——或者从远古沿袭至今,或者重走别人的老路。

   不过,从单细胞生物进化到结构复杂、功能繁多的多细胞生物,则需要经过一个十分漫长的岁月。人体是由60万亿个细胞组成的,把如此众多的细胞进行排列、组合和分工,形成各种各样的功能,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由单细胞生物发展到人,需要经过几十亿年的时间。当人成为一台结构复杂的机器时,人再回首审视自身,就觉得不可思议了;人再回首审视自己在进化中所走过的路,也觉得不可思议了。因此,对人类而言,生命成了一个谜,生命的起源也成了一个谜。但把时间尺度一拉长,人在38亿年的漫长岁月中一步一步走过来,每一步都是简单的。进化是简单的,生命也是简单的。

   多细胞生物的进化,是双轨并进、同时进行的。一方面,是多细胞生物物种的进化。从猿到人,就是多细胞生物物种的进化,主要体现在外形、重量、器官及功能上的差异。达尔文的进化论,讲的就是物种的进化。另一方面,基本生物本身也在进化。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人体细胞与猿体细胞,有很大的不同,这表明基本生物本身也在进化。猪与牛有共同的祖先,但猪肉与牛肉味道显然不同,这是两者肌肉细胞进化造成了差异。假如物种的进化只有量的改变,没有质的改变,那么人的肝脏发生病变,切掉之后,换上猪肝就行了,可惜行不通,因为猪肝细胞与人肝细胞毕竟不同。人与人之间的细胞,也有微小的差异。骨髓有不同的类型,血也有不同的类型。细胞里的基因也有不同之处,血缘关系越远,基因差异越大,即使是血亲也存在微小差异,所以公安部门可以通过DNA来确定人的身份。两个人患同样的病,使用同一种药,一个有效,一个无效,就是因为两人细胞存在差异。接受器官移植,会有排异反应,也是因为两人的细胞有差异。

   差异就是变化,就是变异,就是进化。甚至在上下代之间,这种差异也可以检测出来。这种差异一代代累加下去,万代、十万代、百万代之后,就会形成两个物种。孪生兄弟差异很小,两人一百万代之后的后代,可能就是两个物种,两个物种甚至还是天敌。人与猪,几千万年以前都有共同的父母,是亲兄弟,现在,人与猪截然不同,而且人还要以猪为食。

   人置身于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造成了生存环境的不同,生存环境的不同导致生命个体的不同,这种不同归根结底表现在基因差异上。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也存在0.1%的DNA序列差异,不要小看这0.1%,当差异达到1%时就是两个物种了,人类与黑猩猩的DNA序列差异只有1.3%。再过几百万年,人类后代的DNA序列差异将超过1%,这意味着将形成许多不同的物种。当然,不会形成60亿个物种,只能形成少数物种,多数人的后代还来不及进化为新物种就灭绝了。

   即使DNA序列完全一样,也可以形成两个物种——只要基因取舍不同,物种就不同;只要基因使用不同,物种就不同。换句话说,生物只是取一小部分DNA作为基因,这就造成生命个体乃至物种的不同。即使所取的基因相同,在什么时候调用什么基因来生产什么物质,也可以导致生命个体乃至物种的不同。

   进化的本质是什么?这要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从基本生物的层次,进化是环境决定、环境制造新的基本生物的过程,基本生物也主动参与了这一过程;从多细胞生物的层次,进化是基本生物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不断探索新的社会形态的过程。因为基本生物拥有高度智慧,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全新的社会形态——即全新的多细胞生物。在进化史上,有三个阶段:一是环境制造基本生物的阶段,二是基本生物参与制造自身和制造多细胞生物的阶段,三是人参与制造自身和制造多细胞生物的阶段。所谓参与制造自身,是直接改造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或通过改造周围环境,导致了自身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环境制造生命,是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细胞制造生命,是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人类制造生命,是地球生物进化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现在,刚刚进入由人类制造生命的新纪元,而且人类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制造新生命。

   进化是怎么发生的呢?以人为例,由于每个人置身的环境不同,摄入的物质不同,体内发生的化学反应也有所不同,生成的物质自然就有所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细胞的构成上存在微小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变异,就是进化。而细胞的复制机制是:依样画葫芦。因而就把这种差异照抄照搬,传给后代,变异就得以保存下来。确切说,细胞中的主要物质是基因合成出来的,基因发生了变异,合成出来的物质就发生变异,这样从表面看分裂的两个细胞就是一样的,好像是依样画葫芦造出了另一个变异细胞。细胞走了样,细胞的集合体——人也就走了样,这就是差异、变异和进化。在无数个错误之中,总有一个歪打正着,恰恰适应当时环境的变化,得以迅速、大量繁衍,形成优势种群,乃至新物种。人类的进化就是这么发生的,所有生物的进化也是这么发生的。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进化:细胞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验,组建出了一个更适合新环境的社会形态。这种进化,虽然归根结底是由环境决定的,但直接决定力量是细胞,从这个角度讲,进化不是自然选择,而是自主选择,是细胞根据环境的变化,审时度势,作出了改变生命形态的决定。

   这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细胞的复制机制是依样画葫芦?这是由化学反应的规则决定的,这个规则在《基因的本质》中已经表述清楚了,问题在于细胞没有对另类化学反应加以控制。这可从几方面来理解:一是细胞智力不足。居然不能发现和纠正自己躯体中的错误,以致于把错误的遗传信息当作正确的遗传信息,遗传给下一代。二是细胞大智若愚。细胞知道自己身体中的错误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乐于将错就错,生个与众不同的后代。三是细胞有意这么做的,以便让细胞向某个特定的方向进化。

   若从环境的角度看,依样画葫芦的机制是十分合理的。细胞是化学反应的生成物,持续不断的化学反应,必然源源不断生成相同的物质。细胞的分裂实际上是相同的生成物增多,当大于细胞膜的张力时,就一分为二。既然如此,两个细胞的构成就应该是基本一样的,因为周围的物质没变,化学反应没变,生成物也应不变。

   当然,细胞不是一切错误都照抄照搬,这样细胞就老化得太快了,为避免细胞过早衰老,细胞会剔除多数错误,有选择地保留少数错误。主要表现在生殖细胞抛弃或淘汰有残损的基因,包括将竞争失利的精子抛弃。此时,多数变异会被抛弃,只有少数变异成为“漏网之鱼”,有幸保存下来,遗传下去。这样,一个带有变异基因的人就被生了下来。这个人可能生育了10个子女,其中可能有3个子女继承了这种变异基因,这3个子女再生育出30个子女,其中9个带有变异基因。这样,带有变异基因的后代就越来越多,当后代中带有相同变异基因的两性结合,就把这种变异固定下来了,所生子女大部分都带有这种变异基因。

   如果这种变异得不到环境的持续支持,就会逐渐萎缩、灭绝,发展不起来;如果这种变异得到环境的持续支持,就会逐渐发展壮大。种群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一个优势物种。而不变异的,则成为跟不上环境,跟不上时代的物种,反而会逐渐萎缩、灭绝。

   这就是进化形成的原理和机制。任何一个新的物种,都是由单一个体发展而来的,其发展过程是:变异细胞——变异个体——变异群体——变异种群——变异物种。

   生物的进化,不是一个物种集体逐渐进化演变为另一个物种,进化是从单个生命个体开始的。从猿进化到人,不是所有的猿逐渐发生变异,都进化成人,而是所有的猿都逐渐发生变异,最终只有一个猿的变异,逐渐演化成为人。也就是说,在进化过程中,整个种群都会发生变异,但这种变异是共性,是量变,只有生物个体发生具有进化意义的变异,才是个性,是质变,这种质变才是生物学上有意义的进化。 

   所以,任何一个物种,都有一个共同的始祖。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合理的解释是:所有的基本生物社会(生命个体)都在探索进化之路,有一个基本生物社会运气好些或智慧高些,恰恰能在迷宫中最先找到了唯一出路。找不到出路的生命个体,还能在原路上继续行走一段时间,但最终会走到路的尽头。

   在进化链上的两个物种,存在明显的区别,而进化过程总体上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就像一个人的童年与老年,存在明显区别,若把每天的照片依时间顺序排列成行,在相邻两张照片之间看不出明显不同。从猿进化到人,看不出猿与人的分野,不存在“最后一个猿”,也不存在“第一个人”。现在地球的六十亿人,可以上溯到一个或一对共同祖宗,但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共同祖宗不一定就是人的开始,可以是人,可以是猿,也可以是人与猿的混合体。在人类共同祖宗的周围,有许许多多同类,他们与人类共同祖宗之间没有根本区别,同属一个物种。因此,在两个相邻物种之间,既可说有无数中间环节,也可说没有中间环节。

   由此可见,从进化链中横切出来的物种,具有随意性和主现性,严格来说不科学,不合理,不精确,因为两个相邻物种的确没有明显的分野。因此,本文把人类界定为:由现代人上溯至一个(对)共同祖宗,在这个“金字塔”中的所有动物,统称为人或人类。这种界定方法,相对比较科学,比较合理,比较精确。

   一直以来,人类只是一个含糊的概念,要分清现代人很容易,要分清远古人就不容易了,这给生物学和考古学带来了困难,有了上文的物种分类法,一切都好判断了。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个动态的物种分类法,能准确反映某个历史时期人类的概念。比如,五百万年以后,由当时所有的人上溯至共同祖宗为之人类,那时的人类与现在的人类,相去甚远,用旧标准分类当属两个物种,用新标准分类依然还是人类。换句话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有不同内涵,这样人类的生命才能持续到永远。

   进化是物种的革命,进化是生存的必须。环境变了,物种也必须跟着变,才能继续生存下去。适应环境的新物种,必然会发展壮大;保持原状的旧物种,必然会逐渐萎缩,直至灭亡。新物种的产生,旧物种的灭绝,是大自然的规律。就像生命的个体,有生也有死,十分自然。

   所有多细胞生物的个体,都是细胞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制造出来的。然而,每一个物种的形态,是细胞无意摸索出来的呢还是细胞有意创造出来的呢?一个物种的产生,要经过漫长的岁月,从这点看似是无意摸索出来的。其实不然,一个物种产生之后,是应该持续漫长岁月的,因为环境的变化也是缓慢的,新物种没必要超越环境变异为别的物种。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环境变化的需要,细胞没有必要创造出新的物种。

   另外,鸟翅的发明,要具备相应的物理知识。细胞显然知道流速快的空气压力小,流速慢的空气压力大,因而让鸟翅的上面鼓起来,下面凹下去,从而能在空中滑翔,并在拍打空气时产生更多的反作用力。从这点看,应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复杂的人脑,更不是像捏泥人一样随便能捏出来的。没有一个设想,没有一张蓝图,怎么能造出宇宙间最复杂的物质人脑呢?虽说人脑也只是神经细胞之间的排列组合,但队怎么排也具有高深的学问。

   因此,有理由相信,基本生物创造多细胞生物的物种,也是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创造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基本生物手中的一团泥,基本生物想捏成什么形状就捏成什么形状。

   总的来看,从单个细胞进化到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三十多亿年的漫长岁月,演变出各种各样的生命形态,他们都是人类的祖宗,这些列祖列宗的发展轨迹,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当然,当今地球上的许多生物也经历这么一个进化过程。这个过程从来没有停止过,至今依然还在继续。这个过程是由环境决定的,环境变化慢,生物进化慢;环境变化快,生物进化快。当地球环境发生突变时,生物的进化也发生突变,突变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完成。一年、几年、十几年,或略长一点时间,就可以由一种生物变为另一种生物。也就是说,生物的进化不是匀速前进的,而是时快时慢的。

   达尔文认为进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实际上进化有渐变,也有突变。环境的变化有多快,生物的进化也有多快,基本生物有足够的能力跟上环境的变化。生个两头四臂的畸形婴儿,这是突变,时间只需要十个月,如果这种畸形刚好适应环境,就是进化意义上的突变了。换句话说,一个物种突变为另一个物种,只需要十个月,虽然这个新的物种只有一个个体,但毕竟是一个新物种的开始。

   正因为如此,考古学家无法找到两个物种之间的中间环节,因为在突变的情况下根本就没有中间环节。那些被认为是中间环节的物种,只是旁系物种而已,把兄弟当成祖宗了。现代的猿与人,是旁系物种,人认为猿是祖宗,严格说是不正确的。按人类的思路,站在猿的角度,猿也可以认为人是自己的祖宗,猿是由人进化而来的。这当然是不对的。

   人类看到的生物进化史,总的来看,进化是缓慢的,因为地球环境的变化也是缓慢的,但期间发生过几次突变,地球的生物也随之发生突变,这几次突变展示了基本生物创造新物种的能力,这种能力用一夜之间来形容,也不过分,比如基本生物的突变,几个小时就足够了。在今天,这种奇迹人类也能看到,把抗生素打入人体,病菌的生存环境发生了突变,个别能力强的病菌在繁殖下一代时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蛆与苍蝇看起来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由蛆演化为苍蝇是神奇的,可以视为另类进化,这种“进化”是在3—7天之内完成的,表明了基本生物高超的创造力。从总体上看,基本生物搞发明创造也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从个体上看,某个基本生物完成这项发明创造,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对于人类,发明电灯用了几十万年乃至几百万年;对于爱迪生,发明电灯是几个月的事。

   再说,生物的进化,不是由物种到物种,而是由个体到个体,父母生个儿女,两代之间,差异大的就是两个物种的分野,既然如此,怎么能找到两代之间的化石呢?这比大海捞针还要难,针在海里是确定的,化石在地下却是不确定的,化石的形成是一种偶然的巧合,绝大多数生物死后不留下化石,即使特定生物个体的化石能留下来,在茫茫大地之下,也找不到啊。即使是一步一步的缓慢进化,由于进化是在某个生命个体的后代中进行,生物的数量也是极少的,也难以完整找到这些生物个体的全部化石。人类能不能找到秦始皇之后一百代的全部化石呢?不可能。找到其中一个后代的化石都难。即使找到了秦始皇儿子的陵墓,骨骼也变成骨头渣子了。

   在生命进化史上,最重要的进化就是智慧的进化,这也是人类从生物中脱离出来的关键。人类与其它生物的区别,主要在于智慧的不同,人类的智慧在生物中处于鹤立鸡群的地位。人类的大脑出奇的大,与身体的比例完全失调,比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大脑大得多,也大大超过人类的近亲黑猩猩。一般认为是进化中发生突变造成的,不经意中长出了一个大脑袋,然后一代代遗传下去。其实,这是经历漫长岁月进化而来的,脑容量是一点一点地逐渐增大的,甚至第一个智人的脑容量与其父母也没有太大差异。在大脑的进化过程中,有时候进化快些,有时候进化慢些,一切取决于环境变化的快慢。归根到底,人类的智慧来源于或归功于环境的恶化。恶化的环境迫使人类动脑更多,在用进废退机制的作用下,大脑就越来越发达。在进化史上,人类的智慧有几次大的飞跃:

   第一次是环境的恶化造就了人类的智慧。三百万年前,人类从某个物种中分离出来,这次分离得益于冰期的发生。现代冰期发生在三百万年前,正好与人类的诞生吻合,说明是恶劣的环境造就了人类。人类的祖先是素食动物,从人的牙齿结构、人的体形和猴、猿、猩猩的食性就可以判断出来,现代人也是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的,吃肉多了会出现高血脂、肥胖症、动脉硬化、心脏病,也说明这些东西本来就不是人类的食物。

   人类的祖先主要以水果为食,随着冰期的到来,水果少了,食不果腹,人类不得不以动物为食,但人又不是天生的捕猎能手,要捕猎只能借助大家的力量,于是社会形成了,有了社会就有了丰富的口头语言,口语的使用促进了智慧的提高。可见,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具体说语言是人群围猎时出现的,由于有许多不同的围猎人群,也就形成了众多的语言。为了捕猎人类开动脑筋发明出各种各样的捕猎工具和捕猎方法,智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第二次是种植养殖造就了人类的智慧。光靠捕猎还是满足不了人类的胃口,因为在冰期中,植物与动物都大量减少了,随着人口的增加,还是解决不了吃的问题,不得不进行一些种植和养殖,于是农业和畜牧业形成了,这也是需要技术的,人类不得不开动脑筋发明各种各样的种养工具和种养技术,智慧因此得到提高。

   第三次是文字语言的出现造就了人类智慧。大约六千年前,文字出现了,文字的出现,使智慧可以在更广的范围传播,一个人的智慧,可以成为整个种群的智慧;前人的智慧,可以成为后人的智慧。积少成多,集腋成裘,人类的智慧就有了飞跃。人类真正的文明史,是从六千年前开始的,与文字的发明相吻合,这说明文字对人类智慧有重大影响。人类常说“文明”,而不说“物明”,也说明文字是人类智慧的真正动力。

   第四次是战争的发生造就了人类智慧。千万不要认为我是鼓吹战争,我只不过是想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智慧通过战争实现飞跃,这是人类的不幸。人之初,性本善。自从组成社会进行围猎之后,人就成了一群富有攻击性的动物,这是一支终年处于战争状态的军队,只不过攻击对象是动物罢了。当两个人群攻击同一个猎物或同一群猎物时,为了争夺猎物,人类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发生了。人类的社会群体越大,战争的规模也就越大。战争的规模由小到大,战争的次数由少到多,武器由棍棒到刀枪,军队由业余到专业,战争爆发后,人类最恶劣的生存环境就出现了,人类的智慧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飞跃。

   战争对人类智慧的影响,在于双方斗智斗勇,军事战略的研究,战术技术的开发,兵器装备的研制,组织动员的竞赛等等,这类事情思考多了智慧就有了提高。另外,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人群与人群之间的竞争,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竞争,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是物竞天择,过去说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其实人身之外的一切都是环境,这个环境包括了别人,包括了社会。通过战争的方式竞争,智力、体力低的人就被消灭了,生存下来的是更优秀的人,这个影响是代代相传、持续久远的。这是一种十分残酷的竞争,但人类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由不得人类不愿意。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战争史,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主要是由一连串的战争组成的,文明等于战争,这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中国的四大名著,三部讲的是战争,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在人类历史中的比重。中国近代史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世界近代文明史,也是从战乱中开始的,与欧洲工业革命相伴的是欧洲此起彼伏的战争。

   二十世纪是人类文明发展最快的一个世纪,也是战争规模最大、次数最多的一个世纪,除了一、二次世界大战,还有两百多场大大小小的战争。当今世界最强的国家,都是经过战争洗礼的。美国、英国、俄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和中国莫不经历了最残酷的战争,这八个国家是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角。亚洲四小龙,也是在战争的废圩中建立进来的。相反,那些没有经过残酷战争洗礼的国家,如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巴西、阿根廷等,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

   当今人类的最高科技成就,首推火箭,火箭把人类送上月球,把飞船送到火星,送出太阳系。若不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为了摧毁隔海相望的英国,发明出V—1飞弹和V—2导弹,以及美苏之间战略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竞争,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火箭。航空技术也是在一战、二战和冷战中获得长足进步的。飞机发明出来之后,被首先运用到战争,先是侦察机,后是战斗机、轰炸机,航空技术在一、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了成熟,然后才转为民用,开发出客机。当今人类的力量之最,体现在原子弹和氢弹,这也是在二战和冷战中发展起来的。

   其它动物也面临地球环境的恶化,智慧也有飞跃,但还是远远落在人类之后,主要是没有社会,没有种养,没有文字,没有战争。地球的所有动物,在一个物种之内只有零星的打斗,几乎没有种群之间的大规模战争,因此人类是地球上最野蛮的动物,不过也正是这种野蛮造就了人类智慧和人类文明。

   了解了人类智慧的进化史,就不难理解人类是怎么来的了,人类来自动物,与动物没有太大区别,主要区别在于更野蛮一些,更文明一些,更智慧一些,如此而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打赏《生命是什么》的作者
关注作者的微博

版权所有——吴志    http://www.wu-zhi.com 手机网址:m.wu-zhi.com

购买热线: 020-85676671    13682279901
粤ICP备06116731号

网站统计

手机网址:
m.wu-zhi.com

mobile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