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记忆的本质及方法

 

        记忆是什么?一直是个谜,无人能解释。科学家解释为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这种解释难以让人信服,从道理上也讲不通,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怎么能演绎出一幕幕鲜活的电影?

任何事物,当你不了解时,就是复杂的;当你了解时,就是简单的,记忆也是如此。记忆从字面上理解,记是储存,忆是提取,记忆也就是储存与提取而已。就像人把钱储存进银行,需要时再提取出来,如此而已。当然,记忆储存与提取的是信息,信息看不见摸不着,似乎有点复杂。不过,人把一篇文章储存入电脑,需要时再提取出来,这就是一种信息的存取。

既然人能存取信息,基本生物也能存取信息,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基本生物是通过模拟的方式实现记忆的,实质上是模拟过去某一时刻曾经发生过的化学反应,即属于感觉的化学反应,主要是视觉形成时的化学化应。从这个意义上说,记忆是化学反应的重燃。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是由细胞控制的,把曾经有过的化学反应再做一遍,不是难事。当然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大体相似。记忆是记什么?是记感觉,而经历、经验、知识、文字、图像、声音等,都是感觉的不同表现形式,记住了感觉,就记住了一切。

1. 记忆发生的区域

记忆是在大脑中发生的,这已成为常识,而记忆究竟在大脑的哪一区域发生呢?本来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人在回忆不同事物时,分别用正电子层扫描仪扫描一下大脑,哪个部位血流增多,记忆就在哪个区域发生。可惜,没人做这件事,所以人类至今仍弄不清楚记忆发生的区域。不过,这不妨碍我们根据一些简单的现象,进行推测和判断。

大脑是否存在这么一个记忆区:人的一切记忆,都在里面发生。有的人大脑受伤后,失忆了,不记得过去,不认得亲人,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基本完好无损,这一现象似乎证实了记忆区的存在。不过,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记忆的内容是千千万万种截然不同的感觉,这些感觉太复杂了,而且是在长期的进化中,在大脑的特定区域形成的。视与听是两回事,形成的机制不同,无法在一个系统中模拟出来,就像图像只能在荧屏上形成,声音只能在喇叭中产生,声音绝对不能在荧屏产生,图像也绝对不能在喇叭产生。大脑各“幕”的分工,道理也是如此,不能串位,不可综合。如果大脑一个区这么多能,大脑也不必分成许多区了,即不必分为视幕、听幕、嗅幕、味幕、肤幕、体幕、静幕和动幕了。全部在一个幕上解决,岂不省事?

大脑分区犹如政府分部,可以分头控制,各行其是。鉴于大脑受伤失忆现象,最大的可能是大脑有一个记忆控制中心,负责感觉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提取,然后送到“荧屏”上展开,这个“荧屏”就是大脑各幕。其中的道理,与计算机完全一样,操作键盘,主机就可以提取硬盘中的文件,但谁也看不到,要让人看得到,要么在显示器上展开,要么在打印机上展开,这样整个记忆过程才算完成。若是提取的是声音信息,就需要在喇叭上播放了。

由此推断,回忆图像,在视幕进行;回忆声音,在听幕进行;回忆气味,在嗅幕进行;回忆味道,在味幕进行;回忆触觉,在肤幕进行;回忆机体觉,在体幕进行;回忆平衡觉,在静幕进行;回忆运动觉,在动幕进行。换句话说,不同的回忆,发生在不同的区域,人几乎是用整个大脑进行回忆的。这些回忆,都在记忆控制中心的操纵下进行。

语言是人类记忆最多的信息之一,记忆语言在哪个区进行?有研究认为,大脑有一个专门负责语言的区域,这种可能性不能排除,不过似乎没必要。语言信息储存在记忆控制中心,语言的展开在视幕和听幕进行,图像语言、表情语言、肢体语言等在视幕展开,声音语言在听幕展开。

文字语言呢?比较特殊,本来文字语言应该在视幕展开,但文字的形成只有几千年的历史,大脑的功能还跟不上,一篇文章,还不能用眼睛扫描一遍,就储存入大脑,需要时再从视幕上展现出来。视幕记不下来,只能借助听幕把它记下来,视幕比听幕发达,为什么听幕反而好记呢?因为一个字的构图千变万化,实在太复杂了,一个字的读音只是一个单音,十分简单,所以听幕比视幕好用。因此,人记忆文章,要先转化为声音,用声音输入大脑,需要时再从听幕上展示出来。人背诗和文章,都是口中念念有词,即使不把声音发出来,也在大脑中把声音模拟出来,才能形成记忆,提取时就好像有一个声音在大脑中朗读,听一句,写一句,一篇文章就这么回忆出来了。当然,视幕也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一篇文章回忆中途卡壳了,可以用视幕回忆到了哪个地方,通常,开头、结尾和段首,是比较容易通过视幕想起来的。一些大字短标题,也是可以像记图像一样,用视幕进行记忆的,毕竟文字也是一种图像。

文字语言与自然界的光谱语言是不同的,包含的不是人类能直接凭经验就可以理解的信息,而是一种经过信息化加工,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的信息,且信息容量更大。同样,口头语言也与大自然中的声音语言不同。这些载有“另类”信息的语言,在进入大脑时有一个翻译的过程,翻译成感觉、感情、思想、欲望等,其中翻译成感觉的就有图像、声音、气味、味道和各种各样的肤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在记忆仓库中提取后,还要经过一个翻译的过程,才能把语言展示出来。因此,语言对人类的大脑刺激和锻炼是最大的,文字语言和口头语言形成后,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才得到飞跃发展。在婴儿、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教育中,语言也是最重要的,这点,尚未被人类所认识。

在各种语言中,汉语对思维的锻炼是最大的。汉语是一字多义,一字多音,异字同音,比如说jī无人知道说什么,《新华字典》中就有36个字都念jī,即使知道说的是“几”,也不知是什么意思,因为“几”有三种不同的含义。反过来,看到“几”,也不知道该怎么念,因为有两种读法,读jī或jǐ。这么复杂的语言,要正确判断其音、形、义,就必须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在瞬间判断出来,这对大脑的锻炼是非常大的。

另外,汉语是以字组词,两千多个字就可以组成无数的词,没学过、没见过的词,可以望词生义,猜出个八九不离十,猜测的过程也就是思维的过程。英语则完全不同,绝大多数词都是不能猜测的,懂就懂,不懂就不懂,没学过就不行,缺少一个思维的过程,用词量也大,六千个词还不太够用,在各个专业还要有各专业的词汇量作补充。

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有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在十六世纪之前,在长达三千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世界的中心。遗憾的是,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这种语言优势。现在的报纸还天天用英文缩写代替汉语词汇,以为是时髦,虽然我天天看报还是经常如坠云里雾中,这是捡回垃圾当宝贝。

读文与说话,两者本质是不同的。读文是翻译,说话是思维。一篇文章通过嘴巴读出来,只需经过大脑翻译,借路通行,相对简单;一段话通过嘴巴说出来,先要从记忆仓库中选择、提取合适的字词,经过组装之后,发出模拟电流,在听幕上形成声音信息,再转化成控制唇、舌、喉、腭的下行电流,由嘴巴发出声音。这个过程是包含有记忆的思维过程,对大脑的刺激和锻炼较大,所以说话有助智力。当上了领导,要经常上台作报告,无形中也助长了智力。邻居的鼻涕三毛外出当了几年芝麻官,回乡后谈吐不同了,这也是重要原因,必须刮目相看,这个鼻涕三毛已不是那个鼻涕三毛了。平时说话也是思维的结果,不过由于可以信口开河、胡说八道,对大脑的锻炼远没有在台上讲话时大。同样道理,写文章与抄文章也不同,写文章是思维,抄文章是模拟。

2. 记忆形成的机制

记忆是把人的感觉储存起来,确切说,是把人的感觉信息储存起来。感觉与感觉信息,是有区别的,就像图片与图片信息有区别一样,图片就是图像,图片信息则可以是数据、电流、电波、磁带、磁盘、胶片和光盘中蕴含的图像信息,这些信息都能转化为图像。记忆储存的是感觉信息,需要时再把感觉信息转化为感觉。当然,这种被模拟出来的感觉,也就是记忆了。也就是说,记忆信息的储存,就是感觉信息的储存。信息储存是需要有载体的,这个载体只能是物质。因此,细胞之中一定有某种物质记载着记忆信息或感觉信息。

感觉形成前有一股电流通过神经传往大脑,在大脑的神经通路的“大门”附近有一个记忆控制中心(位置应在脑干附近,可能就是海马体),电信号一方面流入大脑的各幕形成感觉,另一方面有个支流流入记忆中心,在这里经过滤、浓缩、整理等加工之后,记忆细胞合成某种物质——可能是可以激发化学反应的酶,可能是能合成酶的核酸,并按时间顺序排列储存起来,需要时提取出来引发形成记忆的化学反应。人类回忆时往往需要“想一想”,这就是让大脑引发形成记忆的化学反应。

假如酶是记忆物质,可能这种物质就储存在糙面内质网,糙面内质网是多层膜结构,膜上附有许多酶,还能合成各种蛋白质(包括酶),有研究证实糙面内质网与记忆有关,糙面内质网越发达记忆力越好。

回记发生时,糙面内质网中的蛋白酶游离出来,在细胞质中引发相应的化学反应,产生相应的电流,流向大脑的视幕等,点燃相应的化学反应,形成回忆。完成任务后,游离出来的蛋白酶重新归位,恢复原状。当然,不游离出来或许也可以发挥催化剂的作用。

假如核酸是记忆物质,核酸中的一小段就是一个记忆单元,即一个基因就是一记忆单元,这个基因能合成一种蛋白酶,这种酶能引发形成记忆的化学反应。人体细胞中的DNA共有30亿个碱基对,人体遗传基因只使用了其中1亿个碱基对,多出的29亿个碱基对用途不详,是不是有一部分用来储存记忆信息呢?这是可能用途之一。若真如此,在记忆细胞中,或者有一些DNA片断是用来记忆的,或者有一些DNA分子是用来记忆的(这意味着不是所有细胞的DNA都是相同的),不妨称为记忆基因,这是细胞根据记忆的需要,选择所需要的核苷酸串在一起,这些核苷酸就是信息载体。

回忆发生时,DNA链拉开一个口子,让特定的核苷酸暴露出来,先合成RNA,再通过RNA合成特定的蛋白酶(也可直接由RNA扮演酶的角色),在细胞内引发相应的化学反应,产生相应的电流,流向大脑的视幕,点燃相应的化学反应,就形成了回忆。电流冲击区域的变化和强弱的变化,就形成了不同的图像,这就是动态的电影了,电流的流向是通过沿途神经细胞控制的。电流流向大脑的哪个幕,就得到哪种回忆。因而也可以模拟出声音、味道和肤觉等。(基因工作原理参考第十五章《基因的本质》)

以上所述,只是对记忆形成机制所作的一种推断,还需要实验加以证实。关键是要找到记忆细胞和记忆基因,要在大脑1000亿个细胞中找到这些细胞,其难度接近于大海捞针了。若记忆细胞隐藏在海马体中,估计海马体的细胞数量也在100亿以上,要找到也不容易。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记忆细胞和记忆基因一定会被人类发现。

记忆细胞是有一定数量的,记忆是众多细胞合力做功,记忆细胞的集合就是记忆控制中心。同其他细胞一样,记忆细胞也是有智慧的,记忆发生的全过程都在记忆细胞的控制之下。记忆细胞需要记录的信息是:形成感觉的电流来自何方,要到何处,电流的频率、强度和脉冲特征等。需要时查找、提取、制作,而制作的过程就是模拟的过程,即记忆控制中心按感觉电流的频率、脉冲和强度,发出相似电流,输往大脑相应的“幕”,在幕上引燃化学反应,形成回忆。回忆总会走样,因为这是一种模拟;回忆总是模糊的,因为这是一种弱得多的电流引发的;回忆总是短暂的、概括的,因为全程全息放映,做不到,也没必要,时间不够,能量也不够。

记忆控制中心也是翻译中心。当从记忆细胞中提取的是文字信息时,可以把文字作为图像在大脑的视幕中直译出来,不过这种技术还不够精细,在视幕中显像的文字是模糊的。为了弥补这种不足,记忆中心就视需要进行声译或者图译,当学生考试时需默写唐诗《静夜思》时,记忆中心就进行声译,把文字通过听幕“念”出来;当学生平时需领略诗的意境时,记忆中心就把相应的字词句译成图像等,打在相应的幕上,如“床前明月光”一句则译成月光照在床前的一幅图画。这么看来,记忆控制中心回忆时是有创造性的,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人生的经历。也就是说,当你提取记忆信息时,记忆中心给你提取出来的信息可能是其他信息,这种信息更符合你的需要。

人在感觉语言时,也经过记忆控制中心的翻译,必须把字、词、句翻译成人能够理解的图像、声音、味道等,语言信息先要经记忆控制中心翻译后,输出另外一种电流,打在相应的幕上,形成感觉,人才能理解,所以,人对语言的理解是间接的,而且总是迟半拍,还时常被打断,迟是因为有翻译过程,被打断是在翻译过程中被其他感觉打断,人是很难做到一节课从头到尾都全神贯注、的字不漏的。人看电影、电视就轻松得多了,一目了然,无需翻译,听音乐也很轻松,音乐可以随意翻译,自由理解,唯独读书与听课最辛苦。不过这种辛苦是值得的,这是训练大脑的过程。

记忆要经过过滤与浓缩。若不经过过滤与浓缩,信息就拉得太长,虽然能装得下,但是却取不出,回忆某天的情况需要用一日的时间,等于再活一遍,耗不起。过滤是把不重要的删除,浓缩是把水分挤掉,至于什么是重要,什么是干货,就取决于记忆控制中心的经验与水平了。

如果记忆基因存在于DNA中,那么就意味着记忆也是可以复制和遗传的,这就具有重大意义了。生命在很大程度是以记忆的形式存在和延续的,复制了记忆也就复制了生命,人的生命就可以不受限制延续下去了,这是真正意义的长生不老。当然,按人类目前的知识,成人的大脑神经细胞是不能自我繁殖和复制的,但用生物工程的方法进行繁殖和复制,则是简单的,在不太远的将来就可以做到。把一个记忆细胞复制成许多记忆细胞,组成记忆控制中心,人的生命就保留下来了,植入原来的身躯、别人的身躯或人造的身躯,这就是另一个“我”,能记住过去,能记住亲友,能记住知识,能记住经验,能感觉到过去的“我”依然存在。另一方面,记忆丢失之后,也可以通过人工方法增殖记忆细胞,恢复记忆或增强记忆。

3. 记忆储存的效率

记忆信息的输入,有时候很容易,有时候很困难。有些信息不知不觉就深深地印在大脑里,经久不忘,甚至终生不忘;有些信息,虽然从内到外都有一种力量往里灌,但就是进不去,或者进去了很快就跑出来了。了解记忆的本质后,可以从多方面解释这种现象。记忆储存效率的高低,与下述因素有关:

①信息的状况

A.分量。信息是有分量的,太阳与月亮,太阳就比月亮重。别人给你发来信息,有的沉甸甸的,有的轻飘飘的。信息的分量,也就是信息的重要性。当然,信息的重要性,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赋予的。与自身利益关系密切,就重;与自身利益关系不大,就轻。不过,有些信息与人关系密切,但意识不到,被忽视了;有些信息与人关系不大,被看重了。因此,信息的轻重,完全由意识的天平来衡量。

分量越重,记忆越深;分量越轻,记忆越浅。当一个人意识到当前信息十分重要时,就会表现出令人惊讶的记忆能力。我的记忆力历来不好,估计低于平均水平,因而读书时最反对死记硬背,但许多考试完全是靠死记硬背,甚至少一个字都要扣分的。考试前一般都由老师划定范围和重点,绝大部分考试内容都在范围之内。但有一门课最重要的一道试题却不在范围之内,这道题占25分,是课本中的整整一章,而且是不太重要的一章,里面有好几节,要求把整章书的字不漏写出来。由于不在复习范围之内,也不重要,大家都是一带而过。考试那天清早,这道题不知怎么就泄露出来了,估计是老师为了弥补指导复习时的疏漏所作的补救。早餐前后许多人都在背,而我却蒙在鼓里。考试前20分钟,我最要好的一位同学匆匆跑过来告诉了我。我打开书一看,傻眼了,16开本的书,好几页,大约有两三千字,情急之下,效率高了很多,居然在20分钟内把整章书的字不漏背了下来,基本是过一遍就记住了。考试时行云流水般写了出来,相信没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字,因为这一门没丢什么分。分量重的信息之所以好记,可能是记忆通道一路绿灯,畅通无阻。

人的记忆潜能真是难以估量,如果不经历这件事,我也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记忆潜能。后来我想,要是只留给我两分钟,也是能记的,把观点和大意记住,也能回答七八成。有个同学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记忆潜能,也可能留给他的时间太短,把那几页书撕下来带进考场,结果被监考老师逮个正着,成绩归零,不准补考,并因此拿不到毕业证,挺惨。

这次经历使我受益匪浅。不仅意识到人的记忆具有巨大的潜能,也意识到人的智慧具有巨大的潜能。许多事情,只要敢想敢做,就一定能做得到,甚至可以到达一个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的高峰。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每一个人都这么想,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强大的国家。

B.长度。信息之所以有长短,是把多个信息串在一起,信息就变长了,所谓信息量大,就是信息链长。对于记忆而言,信息越短,越好记。记一篇百字短文和记一部长篇小说,难易程度显然是不同的。不过,长的信息可以压缩,比如,记一句话可以只记关键词,记一段话可以只记主题句,记一篇文可以只记观点或大意,记一本书可以只记闪光的思想、有用的知识和蕴含的哲理。信息短之所以好记,是因为记忆细胞制作和储存简单容易。

C.特征。特征就是特点,就是与众不同之处,特征越突出,越好记。记一张普通的脸,难以记住;记一张世界上最丑或最美的脸,容易记住。在一个国际艾滋病防治学术讨论会上,你上台讲红烧肉的制作方法,肯定给人留下的印象最深。世界牙科联盟年会,按惯例都要邀请一名非口腔领域的知名人士上台演讲,名厨也有机会上台讲烹调艺术。国家元首出国访问,带上女保镖,再带上帐篷,别人肯定不会忘记。利比亚国家元首卡扎菲2004年出访欧洲,就是这么做的。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叫《大家》的节目,专门采访在各行各业登峰造极的名人,看过了很多期,许多人物都忘记了,但有一个叫许渊冲的教授,给人的印象特别深刻,印象深不在于他英法翻译的水平与成就,而在于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八十多岁了,童心未泯,快语直言,个性张扬,有时就像个小孩似的,很可爱。另外,他的南昌口音也很特别,把“蚕”说成“船”,这样,“春蚕到死丝方尽”就变成了“春船到死丝方尽”,使人无法忘记。与众不同之所以容易记忆,一方面是新鲜事物引发的感觉电流大,另一方面是记忆细胞不容易搞混,把雷同的东西堆在一个屋子里,要找出来就很难了,找不出来,等于没有。有时候找出来了,也无法辨认,毕竟,人的辨识能力,还无法精确到纳米水平。

D.逻辑。有逻辑的信息,好记;无逻辑的信息,难记。一篇文章,若从头往后记,比较容易;若从后往前记,相当困难,因为无逻辑。123456789是由小到大排列,987654321是由大到小排列,只需一秒钟,就能记住,若把顺序打乱,记起来就困难多了。客观世界是有逻辑的,或有时间先后的逻辑,或有空间远近的逻辑,或有大小排列的逻辑,或有因果关系的逻辑,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认识了逻辑,在记忆的输入与储存中,记忆细胞是按一定逻辑进行整理和排列的,没有逻辑,记忆细胞就无所适从了。不过,除了有逻辑和无逻辑之外,还有反逻辑,反逻辑却是容易记忆的,如小花猫一口吞下一个大活人,太违反逻辑了,反而记得更牢了。《西游记》之所以能使人过目不忘,就是太违背逻辑了。违背逻辑之所以好记,是因为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并能引起人更大的兴趣。

②信息的环境

信息的环境是指信息周围的事物,也就是信息上下左右前后存在的信息,前一种信息可称为目标信息,后一种信息可称为背景信息。同样的目标信息,在不同的背景信息之下,给人的感觉不同,印象也不同。

A.关联。关联越密切,印象越深。一头狮子捕捉一只羚羊,关联就密切;一匹马与一头牛各自埋头吃草,关联就不密切。学生都是在每课的单词表上记生词的,记得非常辛苦,据说要照面两百多次才能真正记住一个生词,事倍功半,因为生词之间互不关联。若在课文中背单词,顺带看一下整句话的意思,就比较容易记住了。若把课文背下来,顺带记住课文中的生词,就很难忘记了,起码不用照面两百多次才记住。因为生词的前后都有关联词,词与词、句与句之间构成图像、情节、逻辑等,死的东西就变活了,印象就深了。领导在台上演讲,若是干巴巴地照念讲稿,听众记住的东西就很少了;若是抛开讲稿,以丰富的表情、澎湃的激情和夸张的手势配合演讲,听众就被紧紧抓住了,传达的信息大部分都印到听众的脑海中了。电影中的列宁演讲时有一个举手前伸的夸张动作,与此同时讲的话大意是:“失败,不属于无产阶级!”若没有这个手势,这句话不可能三十多年后还记忆犹新。表情、感情和手势是另类语言,与演讲语言密切相关,所以有辅助的作用。

B.反差。用墨汁写毛笔字,写在黑纸上,看不到;写在蓝纸上,看不清;写在白纸上,一目了然。反差不同,感觉不同,印象也不同。反差是一种对比,即目标信息与背景信息的对比,反差越大,目标信息越突出,给人的印象就越深。反差不仅有形式上的反差,也有内容上的反差。一份报纸,只印一个拳头大的字,凡是看到的人,一辈子也忘不了,不仅是白纸黑字的反差,还有与以往报纸和其他报纸形成的反差。人在背景信息中分辨、剥离目标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目标信息与背景信息反差越大,越容易分辨与剥离。光的波长越接近,越难分辨;声的频率越接近,越难分辨。所以,朗读一首诗,也要抑扬顿挫、跌宕起伏,才能让人印象深刻。对反差大的物体辨析能力高,也是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一片青翠的草地上来了一只斑纹虎,人的注意力就被吸引过去了;跑来一只灰野兔,人的注意力也被吸引过去了。这是生存的需要,为了猎食和反猎食,必须分辨反差,久而久之,人对反差大的物体就形成了强烈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

③信息的共鸣

记忆是输入和储存感觉,在输入和储存的过程中,可能撩起记忆,可能触发感情,可能激发思想,可能引燃欲望,可能引发行为。我们把这些现象称为信息的共鸣,有共鸣的信息,记得深,记得牢,共鸣强度越大,种类越多,记忆越深刻。

A.记忆的共鸣。读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与自己人生的某段经历十分相似,自己就被带到了那段回忆之中,这样,输入的信息就与自己储存的信息发生共鸣。触景生情、闻曲生情,也是属于这种情况,重游故地会联想到过去的岁月,听到旧歌会联想到逝去的时代,这里所谓的“情”,都是一种记忆。

B.感情的共鸣。每一种信息,都能引发相应的感情,只是大小不同而已,绝大多数是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引发的感情越强烈,记忆也越深刻。初恋、失恋、新婚、重病、车祸等事件都能引发人的强烈感情,形成的记忆是终生难忘的。美国的“9.11”事件,对不同的人形成的记忆也是不同的,从世贸大楼逃生的人和有亲人在这两座大楼遇难的人,记忆最深刻;普通美国人,记忆也深刻;非洲布隆迪的农民,记忆就没那么深刻了,知道在遥远的地方发生了一件与他们无关的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淡忘的,毕竟引发的感情不够强烈。

向别人借钱,这是需要记住的,但记忆的深浅,则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向下属借,记得不牢;向上司借,无法忘记,因为这件事引发了惶惶不安、提心吊胆的感情。向朋友借,记忆的深浅则要视自身情况了,有的人比较麻木,过些日子就忘了;有的人会引起感情共鸣,有感激,有歉疚,三天两头就想起,假如无力归还,一辈子都是一种精神折磨,损失的比获得的还大。

即使是一些要记住的知识,能直接或间接触发感情,也难以忘怀。让一个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记住:“How can I get to The White Swan Hotel?”学生很难记得住,或暂时记住很快就忘了。让他到大街上去问一个外国人,或在校园里问一个素不相识的异性同学,那么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了。因为问路时会触发自己紧张、不安、害羞的感情。到了美国为什么说英语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说出的每一个英语都是在这种状况中完成的。

C.思想共鸣。感觉可以激发思想,一种事物启迪你的思想,支持你的思想,反对你的思想,解答你的悬念,都会引起思想的共鸣。自己对某个问题一直无法解释,当别人不经意间把答案说了出来,你会一拍大腿:“妙!太妙了!”于是他说的这番话,你这辈子就很难忘记了。思想活跃的人,记住的东西比较多;思想麻木的人,记住的东西比较少。因为前者引起的思想共鸣多,后者引起的思想共鸣少。

D.欲望共鸣。许多信息是能引起人的欲望的,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可以引起人的食欲,即使是一张美食的图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勾起人的食欲,所以许多酒家在大门挂出许多美食照片,目的在于使人流涎,让人掏钱。能引起人强烈欲望的事物,既好记,又记得牢。

E.行为共鸣。学校篮球队的学生,看到NBA球员一个精彩的上篮动作,就情不自禁多次模仿,此后这个动作他就很难忘记了,这就是行为共鸣。对于学习语言的人,行为共鸣也是经常用到的,婴儿跟着大人说话,出国的人跟着外国人说话,学起语言就快很多。

信息共鸣之所以能加强记忆,一方面是因为记忆的输出有一个特点:触及一点,波及其余。把感觉与感情、欲望、记忆(旧的)和行为联系起来,需要回忆时就容易相互钓出来。另一方面,需要记忆的是感觉,而感情、欲望和思想,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感觉,这些变相的感觉也是可以储存的,这等于增加了存入的信息,就像一篇文章,既以文字的形式存入硬盘,又以声音的形式存入磁带,就不容易丢失了。而相同的行为,则等于往大脑里输入这种记忆,因为动作也能生成记忆(记住这个动作),这就起到增强原有记忆的作用了。

④信息的载体

A.种类。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语言有天然语言、人造语言和细胞语言三种,选择不同的语言为载体,对记忆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细胞语言是生物电和化学物质等,是在信息传递的中后期起作用的语言,是人所不能选择的语言。天然语言是光、声、味等,由于使用的范围广、时间长,人很容易理解,即很容易把天然语言中的信息提取出来、翻译出来。人的这种能力,是在长期的进化中形成的,或说是天生的。人造语言则是文语、口语、手语等。这些语言是在人类文明社会中产生的,历史很短,人类不能直接理解,要经过专门学习才能理解,有较大难度。人造语言是说东指西、拐弯抹角的。夜空中的一个亮点,天然语言的含义是星星;文字语言中的“.”,就复杂了。在数学中是小数点,在英文中是句号,在中文中是着重号或间隔号,其含义是什么,则要再作一番解释才能弄明白。这么拐来拐去,就把人搞糊涂了。对于文盲而言,文字就是天书;对于有文化的人,不熟悉的外国文字,也是天书。

因此,当信息以人造语言作为载体时,人就很难理解了,难理解的语言自然就难记忆。因为在记忆之前,多了一个翻译的过程,既拖长了时间,也容易译错。人读书时总是不能一目十行,就是因为翻译过程太慢;人听说话时理解是迟半拍的,也是因为多了一个翻译过程。所以,读书苦,一是理解苦,二是记忆苦。

对于记忆而言,最好的信息载体就是“光”,身临其境,直击感悟,最为理想。电视电影等“动画”语言,也很理想,中央电视台有个科教节目,经常把复杂的科技知识,用简单明了的画面展示出来,比教师在课堂上授课要高效很多。“静画”语言,也好记忆,可惜表达能力有限。作为信息的受体,人对信息语言的选择余地不大,处于被动地位,但有时也可以先把人造语言翻译成天然语言,再进行记忆。记数字先把0至9转化为能直接理解的事物,如1是衣,2是儿,3是山,4是死,9是酒等,再把要记的数字串成一个故事,记忆就完成了。记英语单词也可照此办理,我听过一位记忆大师的课,台下听众随意说出一百多个英文字母,这可以看作是一个超长单词,然后他记两三分钟,再让听众从头到尾给他念一遍,每念一字他重复一次,他就全部按顺序背下来了,还能倒背出来,他的方法是事先把每个字母都图像化并烂熟于心,表演时把这些图像串成一个或几个离奇的故事,顺着故事情节回忆,就一个一个把字母钓出来了。

中文资料也是可以图像化的。八十年代中期,我参加过一次研究生入学考试,学校指定的参考书,装了一纸箱,没有辅导,没有范围,没有重点,考试内容还有一部分不在参考书之内,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尽管这么难,全年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攻英语了,临考前三四个月才接触参考书,不但要自学一遍,还要理解、吃透、记住,全在业余时间完成,毕竟是上班一族。为了记住一本本厚厚的书,从书中的每个概念和观点,找出关键词,能图像化的图像化,不能图像化的谐音之后图像化,然后串成一个个故事,就这样把所有参考书重要的内容都背下了。考试时在骨架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就行了。结果还不错,总分320,超过了录取线20分,但没被录取,因为英语没过及格线。

人记忆文字材料时,是用听幕进行记忆的,但由于人接受的视觉信息比听觉信息多得多,视觉系统也比听觉系统发达得多。把声音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储存,大脑就会记得更牢。

B.强度。信息没有强弱之分,信息载体则有强弱之分,强弱体现在密度、振幅、频率上,以光为例,单位面积内通过的光子密度越大,光线越强。信息载体的强度越大,意味着瞬间电流越大,可在记忆细胞中刻下较深的痕迹。一首乐曲,音量最小与音量最大,给人留下的记忆是不同的;图像模糊的电视与图像清晰的电视,给人留下的记忆也是不同的。虽然传递的是同样的信息,但信息载体的强弱不同,留下印象的深浅也不同。当然,信息载体的强弱,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强过了头,要么感觉不到,要么击昏倒地,就留不下记忆了。一些人造的信息载体,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朋友聚会,一个骑单车来,一个开奔驰来,一个开飞机来,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有人驾驶一艘航空母舰来,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更强烈了。所以,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专机都是尽可能大。达官贵人出门排场大,让人印象深刻,也是这个道理。比尔·盖茨到了哪里都引人注目,甚至引起轰动,就是因为承载他的是几百亿美元的财富。

 C.宽度。信息载体是有宽度的,一个蝇头大小的“龙”字和一个球场大小的“龙”字,给人视觉冲击和大脑印象是截然不同的,这是因为信息载体的宽度不同,蝇头小字是一束光线,球场大字是一片光线,照射到眼球上的面积有很大不同,不过这也是可变的,把蝇头小字拉近,窄可变宽;把球场大字推远,宽可变窄。同时发出多个不同音调的声音,听起来效果好、印象深,这就是所谓的和声。一个声音的频率如果是另一个的两倍,两者之间正好相差一个八度,听起来最为悦耳,所以人听音乐更喜欢立体声。进入鼻子的一个“有味”分子和一万个“有味”分子 ,给人的刺激和印象不同。舌尖轻嗑一粒瓜子与满口大嚼百粒瓜子,给人的刺激和印象也是不同的。打针时当然是针头越粗越疼,如果护士扎进胳膊的是钢钉,这辈子就不会忘记了。信息载体越宽,“拨动”的神经越多,产生的电流越大,引起的感觉越强,形成的记忆越深。

D.长度。同一个画面的电视广告,播放一秒钟与播放一分种,给人的印象大不相同。同样“啊”的一声,一秒钟的短声与一分钟的长声,给人的印象绝不相同。一支歌曲,缓慢悠扬的容易记住;节奏快速的难以记住。因为信息的长度不同,每个音符都拉长了,就好记。信息载体,是可以随意拉长或变相拉长的。如要记住太阳,有人就把月亮拉进来,想象太阳追赶月亮,或月亮遮住太阳,就轻易把太阳记住了。九十年代初,一位刚认识的朋友告诉我家里的电话号码是344540,由于广州话死与4谐音,4太多令人尴尬,因此他主动给我解释说:“意头很好,意思是三死死无死,死了三次也死不成,命大。”我说:“最后那个零呢?”他回答说:“句号。”他把信息载体一拉长,并把枯燥的数字形象化,我就没办法忘记他的电话号码了,直到今天还印在脑海,虽然这位有过几次交往的朋友的大名和外貌,我已记不清了。人们把这种记忆方法叫联想记忆,多增加一些相关内容,反而更好记。因为这样可以延长电流通过的时间,增加电流的流量,另外也可以相互“钓”出对方。

⑤信息的制作

信息需要制作才能传输和储存,而制作既是细胞的工作,也是人的工作。作为人,要做好属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信息制作得好,就可以减轻细胞的工作,从而大大提高记忆效率。信息制作的好坏,与下述因素有关:

 A.兴趣。兴趣越大,记忆越深。人的一生,大脑都自动记录了许多事情,这些事情,相当部分是自己感兴趣的,由于当时兴趣很大,没有记却记住了,毫不费力,而且记住了之后,历久不衰,经久不忘。在少年儿童时代,人对身边的事物都感兴趣,许多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记住了,甚至终生不忘。人到中老年之后,对许多事物都不感兴趣了,所以记忆力就差了,这是人老多忘事的原因之一。

我读过十来年书,听了许多节课,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一节课,是上初一时的第一堂物理课,这位老师大谈物理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海阔天高,旁征博引,从火箭、导弹,讲到卫星、飞船,讲得妙趣横生,这节课使我认为物理才是最重要的,一直影响到我整个中学的学习。由于课讲得好,连他的名字和字体我都无法忘记,后来他到了市教育局当局长。

人的知识积累,都是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之所以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也在于兴趣,兴趣越广,知识越宽。兴趣问题,本质上是化学反应的连锁问题,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能引起不同的化学反应,有的人能引起令人愉快的化学反应,有的人能引起令人难受的化学反应,有的人不能引起化学反应,这就是兴趣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面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心境,兴趣也截然不同。兴趣有的是先天决定的,有的是后天获得的,对米饭的兴趣是先天决定的,对辣椒的兴趣是后天获得的。兴趣大引起的连锁化学反应就大、就多,在感觉、记忆、感情、欲望、思维上引起一连串强烈的化学反应,记忆自然就深刻了。

B.注意力。注意力集中程度越高,信息输入效率也越高。注意力是持续接收某一信息的能力。人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有很大差异的,这种差异有的来自先天,有的来自后天。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注意力也是极不相同的。即使环境、时间和心境相同,面对不同的信息,注意力也有极大差别。注意力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养份供应能力。大脑专注于接收某项信息时,能量消耗相当大,这也正是大脑累的原因,当养份供应不上,尤其是氧气供应不上,注意力就“掉线”了。另一方面取决于抑制能力,也就是抗干扰能力。除了抑制其它感觉,还要抑制无关的回忆、感情、欲望和思想。由于生理差异抑制不下来,无关的感觉、回忆、感情、欲望和思维一齐涌上大脑或依次涌上大脑,注意力就被严重干扰了。

C.分析能力。记忆细胞记忆时,有一个过滤、浓缩、梳理的工序,若记忆之前,人把这项工作做了,记忆细胞只需储存就行了,这就快捷容易多了。再说,记忆细胞的分析能力,与人相比各有长短,人帮一把,效率就高许多。一本两三百页的教科书,信息量很大,分析能力强的人,可以浓缩为几页纸,这就好记多了。对于183654729这串数字,乍一看不好记;细一想是单数由小到大,双数由大到小的穿插排列,一次就记住了,不必口中念念有词反复多遍。

D.模式的选择 。一个人有不同的面孔,一个信息也有不同的形式。要记住斑马时,有人是记文字,有人是记声音,有人是记图像,有人仅仅是记黑白条纹,这就是信息的形式,或称模式。选择不同的模式,记忆效果是不同的。绝大多数人是接触到什么模式,就输入什么模式,照搬可也。老师要求背一篇文章,就的字不漏背了下来,这叫死记硬背,效率极差,记住的东西却不一定是自己的,只是代为教师保管而已。

有的学生不是这么背,而是读懂、理解、消化、吸收,在这里多了一个思考的过程,思考文字,思考含义,思考逻辑,经重新加工组装,形成自己的感觉、感情、认识和思想,这篇文章就不但记得很牢,而且营养已被汲取,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这叫理解记忆。一考试,死记硬背的100分,理解记忆的60分,考完试,前者脑袋装的东西烟消云散,后者装的东西依然在位。为什么理解记忆更深刻?因为死记硬背储存的是文字,文字中包含的信息未被提取,等于一封信尚未拆封,记忆细胞就会认为这封信不重要,随时会被删除。相反,理解记忆储存的是感觉、感情和思想,文字中包含的信息已被转化为人所能直接理解的信息,不但显得重要,而且是多路径储存,就记得比较牢了。

中国学生英语大多学不好,有些人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还是不会讲英语,因此被称为哑吧英语。从记忆的角度来看,主要是记忆的模式选择有问题。绝大多数人把主要精力放在背单词的写法上,结果是记了又忘,忘了又记,反反复复,十分苦恼。其实,主要应记发音,发音记住了,由音带形,把字母带出来,确切说是由音节把字母带出来,每个音节都有对应的字母组合,这是有规律可循的。记住单词的发音,也就记住了音节;记住了音节,也就记住了写法。

记发音的最好方式,则是说英语。因此,学英语主要是学口语,会讲英语了,听、读、写都容易了。美国人学英语不感到吃力,就是因为他们的主要模式是学口语,从小学会了讲英语,再学英语的拼写方法,就很容易了,掌握一般的拼写规律,就大体能拼写出来了。问题是,中国没有一个说英语的语言环境,所以很难学会说英语,学不会说,听、读、写都成问题了。

⑥信息的输入

A.路径。由于基本生物把人的感觉进行了区分,发明制造出不同的感觉系统,因而有了不同的感觉路径,相应地有了不同的记忆输入路径。大自然中,主要信息载体是光线,90%的外界信息来自眼睛。因而,人大脑中的视幕,是最发达的,对图像的记忆最快、最牢,几乎是一目了然。也就是说,图像信息容易记忆。记住一个人,看一眼就足够了,这短短的一瞥,眼睛已扫描了他的整张脸,脸部的特征都记住了,下次见面,一眼就认出来了。若是用文字来描述他的长相,写了一大篇还说不清楚,要记住就更难了。因此,最好利用图像进行记忆。不是图像的资料,能转化为图像资料的也尽量转化为图像资料再记。

另外,听觉的记忆功能,也不错,人记文字材料,主要就是依靠听觉功能来输入的。除了输入路径的选择,输入路径的多少也很重要。输入路径越多,记忆越深。厨师做一道菜,色、香、味俱全,才能使人印象深刻,在这里,色、香、味就是三个输入路径。记忆一个人,把他的形象、声音和气味综合起来输入大脑,印象就深刻了。记单词也是,听说读写一齐上,记起来就容易。因为各种信息路径都用上了,路径越多当然就记得越牢。

B.次数。信息输入的次数越多,等于累积的电流越多,自然记得越牢。相同的信息,多次输入,多次储存,在这里记忆细胞可能是做了多个标记的,要提取时,随意找到一个标志,就行了,这样记忆就很难丢失了。当然不排除一个标志,多次加固。记某个单词、某首诗和某篇短文,总是要反复多次,才能把它牢牢装入脑袋。这是因为文字出现比较晚,人体基本生物对文字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习惯性地认为词、诗、文与人的生活没有直接关系,既不重要,也无兴趣,因而不能自然而然地留下深刻的痕迹,都是一带而过,淡淡留痕,有时勉强记住,不久又被抹去了。这是基本生物与人在文化上的不同步造成的尴尬现象,随着时间推移,基本生物会跟上来的,但在目前,必须采取反复多次的笨办法,才能记得牢。

⑦信息的输出

表面看,信息的输出与信息的输入是两回事,互不相干,实际上信息的输出对记忆的形成和巩固,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方面可以强化信息的输入。在记忆的生产过程中,信息输入是第一道工序,信息的输出是最后一道工序。要实现最后一道工序,必须完成记忆的全过程,包括第一道工序。为了输入而输入,与为了输出而输入,记忆效率是大不相同的,为了讲话、讲课、演讲、表演和考试而作的输入,效率是比较高的,如果教师在考试前5分钟泄露某道试题,并允许大家看书5分钟,那么大家的记忆效率就会提高很多;如果教师在复习时告诉大家,所有的考试都取消,那么学生就什么都无法记住了。当没有输出压力时,不感兴趣的事物,是难以记住的。

另一方面可以巩固已输入的信息。记忆细胞会把一些久存不用的信息作为垃圾清除出去,要想牢牢记住,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经常提取与输出,用得多了,记忆细胞就会认为这一信息重要,而加以保留,这也是用进废退的一种表现形式。不仅如此,当信息通过文语、口语输出时,自己也能看到、听到,这就形成了信息的再次输入,对记忆的形成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由此看出,对于记忆而言,输出比输入更重要。小孩学语言快,学生到外国学外语快,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常提取、输出。有的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直都在学英语,大学毕业后还是哑巴英语,究其原因,是教学方式出了问题,学生说得少,老师讲得多,怎么能学得会呢?语言是听不会的,只有讲才会。老师讲一节课,不如让学生相互之间讲一节课,这样来得更快。

A.路径。信息的输入是什么路径,输出也用什么路径,这是原路输出;信息的输入是一条路径,信息的输出是另一条路径,这是换路输出。换路输出对记忆的巩固更有帮助。看到一幅画,在视幕中回忆,印象不深,若用语言描述出来,印象就加深了。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和触到的事物,用语言表达出来,都是换路输出,可以加深记忆。因为可以引起信息的共鸣,并经重新分解、组装和翻译,留下更深刻的记忆痕迹。

B.次数。信息的输出次数越多,记得越牢。母语之所以不会忘记,就是因为输出的次数多,天天写字,天天讲话,千百次输出,千百次输入,就很难忘记了。当然,也不是绝对不忘,一些生冷的字和词,久不用了也会忘,即使常用字词,久不用了也会忘。离家乡时间长了,家乡话也会忘掉一些,尤其是一些自己用得少的哩语,不会说了,当重新听到时,会一时反应不过来,愣一回才想起有这么一句。大学生毕业后几年不接触英语,就把大半还给老师了。一些很熟的朋友,久别重逢,往往一时想不起对方的名字,甚至怎么也想不起来。所以,忘是绝对的,不忘是相对的,若想不忘,唯有增加输出次数。

⑧信息的干扰

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可以抑制干扰,但无论怎么抑制,也会受到干扰的影响,只不过影响小些罢了。在记忆信息储存过程中,感觉、回忆、感情、思维、欲望都可对储存产生影响,相关的可以产生共鸣,无关的则构成干扰。

A.感觉。除了记忆信息输入所要借助的感觉之外,其他感觉都构成干扰。当你口中念念有词背诵唐诗时,面前的书桌上摆着一只香气袭人的烤鸭,唐诗就很难背了。正在记忆时,外面射来一道强光,传来一阵噪音,或腹部一阵剧痛,都能影响到记忆的正常进行,因为传递体内感觉和体外感觉的信息,都是以电流作为载体的,而作为导线的神经,最终要汇为一路。两种信息同时输入,两股电流汇在一起,就形成了干扰。

B.感情。感觉、回忆都可以引发感情,使人处于一种“激动”的状态中,也就是处于一种较为激烈的化学反应中,在这种状态下,就掩盖了记忆信息的输入。听课时,看到班里的崇拜偶像或想起邻班的女朋友,都可能引发阵阵感情涟漪,人一走神,当时老师讲什么就完全没有印象了。

C.回忆。早上听课,人还沉缅于昨晚那场激动人心、扣人心弦的球赛,一幕幕精彩的镜头在大脑中放映,老师的形象就模糊了,老师的声音就不清了,这是一种神游。记忆本来是往记忆细胞里输入信息,而回忆则是从记忆细胞里往外输出信息,一进一出就撞车了。

D.思维。思想活跃的人,经常处于思考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在旁人看来是心不在焉、神不守舍、麻木不仁。陈景润走路时碰到电线杆还埋怨对方不看路,就是处于这种思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既看不清前面的物体,也记不住眼前的事物。思维是信息的输出,记忆是信息的输入,出与入撞车了。

E.欲望。记单词时,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就想得到一碗红烧肉,词也就没法记了。听领导作报告,烟瘾来了,会场又不准吸烟,人就坐立不安,领导讲什么只有天知道了。欲望,也是一种较为激烈的化学反应,对记忆的输入,有较大的影响。

以上各种情况都有的话,就是一个神经过敏、多愁善感、欲壑难填、思维活跃的人,在记忆时就容易受到干扰,不过,若是发生与记忆内容相关联的感情、回忆、欲望和思想,则是有助于记忆的。

影响记忆输入效率的因素,还有很多,若深入研究,也许可以成为一门科学,这也正是记忆为什么这么难的缘故。在这里,只想探讨一下影响记忆输入效率的一些因素,并从本质上进行简单揭示。

记忆形成之后,并不能一劳永逸地储存,随时都有可能丢失,人的一生,绝大多数记忆都会被丢掉。记忆丢失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是主动抛弃。人体中的每一个分子,都要消耗能量,为了把能量消耗降到最低,基本生物总是不停地权衡这些分子是否有用,若长期不用的,就会被当作废物抛弃,除非基本生物无力进行这项清理工作,这就是用进废退的机制。记忆信息也是以记忆细胞中的分子为载体的,当这些分子长期不被光顾,基本生物就认为是多余的了,就清除了这些分子,这些分子记载的信息也随之被抹掉了。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人与基本生物不一致所造成的,人认为有用的,基本生物认为无用;人认为无用的,基本生物认为有用。由于现官不如现管,负保管责任的是记忆细胞,只能由记忆细胞说了算。不过有时候双方是完全一致的,人没有兴趣的信息,是极少被提取的,记忆细胞也就大刀阔斧地清除,这正是没兴趣的东西丢失最快的原因 。人的兴趣是可以变化的,当你有兴趣时,东西不会丢;当你没兴趣时,东西很快就不见了。

二是系统受损。记忆是由一个复杂的系统生成的,这个系统的任何一个零部件损坏,都可能使记忆失灵。在各种有害因素的作用下,记忆细胞、记忆基因,都可能遭受破坏,这些载体所记载的信息,就会随之丢失,这种丢失,若只是部分信息的丢失,问题还不是太严重。如果是“发电机组”出了问题,影响就大了。前面提到,记忆是模拟感觉,由记忆控制中心发出类似于感觉的电流,引发大脑各“幕”发生化学反应,形成记忆。当“发电机组”出了故障,电就发不出来了,人就完全失去记忆。若有些电流能发出来,有些电流不能发出来,人失去的就是部分记忆。如果记忆仓库正常,“发电机组”正常,而大脑的感觉幕不正常,也受影响。视幕不正常,不能回忆图像;听幕不正常,不能回忆声音;嗅幕不正常,不能回忆气味;味幕不正常,不能回忆味道……,都不正常,人就完全失忆。

记忆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部分是记忆信息的储存,这就是所谓的记;另一个部分是记忆信息的提取,这就是所谓的忆。任何一个部分出问题,都会影响到记忆。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80岁时,记不清一分钟前讲的话,却能清晰回忆半个世纪前的事情,这说明记忆储存机制失灵了,记忆提取机制还完好无损。

了解了这些之后,就不难理解儿童的记忆为什么好于老人了。除了记忆细胞的活性与功能差异之外,还与下述因素有关:

一是兴趣不同。输入记忆信息时,儿童有好奇心,对什么事情都感兴趣,所以记得牢,而老人历尽苍桑,看破红尘,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所以记不住。

二是份量不同。对于儿童,生活的日子还很长,要走的路还很远,必须积累足够的经验与知识,才能在未来中生存下去,所以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重要的。对于老人,日暮西山,来日无多,该积累的也积累了,身边的事物,绝大多数都是不重要的,因而记得不牢。

三是提取次数不同。儿童与老人同时记一个事物,过了一段时间后,儿童不忘,老人忘了,因为提取的次数不同,儿童记住的事物,经常提取,经常输出,经常使用,老人则相对较少,甚至几乎不提取,当然就忘得快了。不过,他们在少年儿童时代记住的一些事物,是不会忘的,因为那些事物已经提取、输出了无数遍。

四是清除情况不同。随着老人兴趣、体力、精力的下降,老人使用记忆仓库的资料少了,许多资料久置不用,记忆细胞就认为这些资料是过时无用的资料,就自动清除出去了。相比之下,儿童闲置的资料不多,说话多、思想多、行动多,时不时就要到记忆仓库中找资料,使记忆细胞不敢随便扔东西。

五是破坏程度不同。老人生活时间长,受病、伤和老化的影响较大,容易破坏记忆细胞中的数据,甚至记忆系统某个零部件也受到了破坏,这就影响了记忆的生成。相对来说,儿童这些情况十分轻微,可以忽略不计。

六是记忆细胞增殖不同。儿童的大脑发育未定型,记忆细胞可以继续分裂繁殖,这样记忆就得到了增强,若记忆细胞增殖三分之一,记忆也就增强三分之一,对于记忆细胞而言,记忆是可以通过分裂繁殖遗传的,即下一代继承了上一代的记忆。成人之后,记忆细胞就不能分裂繁殖了,而老人记忆细胞只会死亡、萎缩、病残,记忆也会随之减弱。

4. 记忆的意义

人的任何一种功能都有意义,记忆也不例外。记忆的意义:

一是储存大量的经验与知识,才能使生活和工作变得更容易。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这些感觉包含有十分宝贵的经验与知识,只有记住了这些东西,才能在复杂、恶劣的大自然中生存下去。食物哪里丰富,水源哪里充足,这是需要记住的,若记不住,回头再找时,就可能找不着了,饥渴就接踵而来。父母能带来食物,提供保护,是自己幼小生命的依托,这也是需要记住的,若认不出父母,处境就很危险了。哪种食物能吃,哪种食物有毒,哪种动物凶猛,哪种毒蛇致命,这也是需要记住的,若记不住,命就很短了。至于走路、跑步、游泳、说话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更是需要记住的,若记不住,跳进水里就淹死了。需要记住的事物千千万万,归根结底要记住的只是感觉,路是怎么走的?泳是怎么游的?话是怎么说的?车是怎么开的?谁也说不清楚,因为大脑已为你记住了这些感觉,跟着感觉走就行了。不过,人们习惯于把大脑储存的感觉叫做经验、知识,称谓不同,本质一样。对于一个人而言,储存的经验与知识越多,人就越聪明;对于人类而言,储存的经验与知识越多,人类就越聪明。

二是储存大量的经验与知识,才能为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一个人光有经验和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思想,思想比经验和知识更重要,思想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活动,而思想是建立在经验与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没有知识与经验,思想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般来说,经验与知识越多,思想就越活跃、越丰富。有成就的人,要么经验丰富,要么知识厚实,要么经验与知识两全其美。




打赏《生命是什么》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