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斥力与飞碟 

吴  志

【提要】这篇文章推出了一些全新物理原理,进一步揭示了地球引力的本质,确切说揭示了天体、磁铁、粒子引力与斥力的本质,也再次印证了本人创立的辐射力学。牛顿认为,宇宙存在万有引力,但没能说清万有引力的本质。辐射力学认为:①宇宙既存在万有引力,也存在万有斥力。②引力与斥力往往同时存在,只是谁大谁小的问题。③引力来自一个物体吸收另一个物体的辐射,斥力来自一个物体反射另一个物体的辐射,说清力的来源与本质。④物理中所谓四种基本力,都是引力与斥力的表现形式,或说辐射力学把四种力统一为一对力。
就像牛顿力学推动人类科学进步一样,辐射力学是原创性、开拓性、革命性的科学进步,一定会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一种科学新思想、新观点、新发现能不能及时、广泛、有效传播,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科学昌明程度。科学能传播出去就好,谁重视谁受益。
本文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指导造出飞碟,但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并能在研制飞碟过程中百分之百地推动科技进步,几乎任何一个科技项目都能推动科技进步。这篇研究飞碟的文章,就已经取得了重大科技进步了,除了揭示全新的物理定律,也一定能减轻地球对飞碟和其他飞行器的引力。
有关研究院所和科技公司可以按这篇文章的指引进行研制,研制成功当然好,研制失败可以积累经验,再继续研究新理论和新技术,持续下去就一定能够成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就是不断探索,不断失败,最终取得成功,然后再不断改进得更完善

飞碟被认为是外星人飞船,可以随意悬停、飞行、变向和瞬间冲高,速度快到难以想象,不是人类飞行器能做到的,完全违反人类所知的物理定律,主要是人类对物理定律了解得不够,因而觉得不可思议。其实也不复杂,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类也差不多能把飞碟制造出来了。

飞碟是存在的,出现的案例太多,目击的证人太多,唯一合理解释就是外星人飞船。人类的很多发明创造来自仿生,仿地球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今后可以拓展到仿外星生物。外星人制造的产品,人类也一定能制造。外星人不带我们玩,那就只好自己研究了。

制造反重力飞行器是人类的梦想,只是还未能实现。我有一篇文章专门论述反重力问题,按这篇文章去做就有可能制造出反重力飞行器。制造飞碟需要让重力弱化和消失,方法有两个:一是通过速度弱化重力。二是通过飞行器局部电子化、质子化、正离子化或负离子化来弱化重力。速度可以弱化重力人类熟视无睹,自行车骑行时重力弱化了,石头扔出去时重力弱化了,炮弹飞行时重力弱化了,飞船进入轨道时重力弱化或消失了(微重力)。物理老师给石头飞行轨迹进行解释:石头同时受到两个力,一个是向前上方的惯性力,一个是向下的地心吸引力,两个力共同作用在石头上,石头的飞行轨迹就变成了一段弧,最后石头落到地面上。
这个解释算是完美的了,物理只能解释到这个程度,但还远远不够,要弄清力的本质,从本质上解释清楚。在我的《生命是什么?》和许多文章都说到引力与斥力的本质:辐射吸收形成引力,辐射反射形成斥力,天体、磁铁、粒子都是如此,天体、磁铁是粒子的集合体,天体、磁铁的行为就是粒子的行为。就像人是细胞的集合体,人的行为就是细胞的行为。
重力是地球原子核辐射被地面和空中物体的电子吸收,于是在两者之间形成引力,也就是所谓的重力。引力辐射具有一定的穿透性,因而物体越大重量越大。电子是绕原子核运动的,既然原子核对电子有引力,为什么不把电子拉下来?原子核不断有辐射释放,导致自身高速自旋,在外围形成一个旋涡能量场,电子不断追逐旋转的引力辐射,也就不断绕核运动了,可以视为旋涡能量场带动电子运动,就像水旋带动乒乓球运动。行星绕太阳运动也是这个原理,如果太阳不转或减速,所有行星都会坠入太阳。
电子高速绕核运动,也减少了对引力辐射的吸收,弱化了原子核对电子的引力。当一个物体速度达到7.9公里/秒,物体电子吸收地球原子核辐射就很微弱了,可以支持这个物体绕地球运动,离地球越远,速度可以越慢,因为距离越远,引力辐射越弱,主要原因是放射状的辐射导致密度稀疏。月球距离地球38.4万公里,公转速度只有1公里/秒,这么慢也掉不下来了。
实际上,如果能保持等速运动,每秒10米也掉不下来。速度最慢的飞机是阳光动力2号太阳能飞机,海平面最低时速36公里,也就是每秒10米,用这个速度绕地球一圈没问题。卫星和飞船要达到7.9公里/秒,是因为完全靠惯性飞行,也可理解为靠地球引力飞行。
假如在轨道上方的飞船是对地球静止的,“上帝松手”后飞船能不能靠地球引力绕地飞行?不行,会坠落地球。因此,一个天体或人造飞行器绕核心天体运动,得有一个初始速度才行,近地轨道的初始速度是7.9公里/秒。绕太阳、恒星、银心运行也得有初始速度,所有天体都是如此,微观世界的粒子也是如此,只是各有各的初始速度。

所有辐射流都是由同类粒子构成的,同类粒子之间有斥力,以相等距离、相同速度线性向前运动,前方粒子被吞噬后就形成局部真空,后方粒子加速飞行,导致两个物体靠近并结合在一起,人类认为有引力。当前方粒子被反射回来,后方粒子就往后退或放慢速度,导致两个物体分离,远到一定距离就维持现状,人类认为有斥力。宇宙不仅存在万有引力,也存在万有斥力。

引力与斥力形成原理:红色物体发出辐射,辐射中的同类粒子形成阵列向前运动,粒子之间有斥力,上下左右前后都受斥力制约,保持大体相等距离,突然前排粒子被一个黑色物体吸收,形成一个真空层,第二排粒子在斥力作用下加速向前,随后各排粒子依次加速向前,最后红色物体跟随加速向前,最终两个物体结合在一起,于是人类认为两个物体之间有引力;如果是前排粒子反弹回来,粒子挤压粒子,越聚越多,最终把红黑两个物体推开,于是人类认为两个物体之间有斥力。所有的引力与斥力都是这么来的,包括天体、磁铁和粒子,粒子可以视为微天体。

在两块磁铁之间是有物质存在的,这种物质唯一可能就是辐射,磁辐射也就是粒子流,是什么粒子人类还不知道,但磁辐射是间接可见的,把铁粉撒到两极之间就会形成磁力线,这是磁辐射推拉铁粉的结果,先把每粒铁粉磁化为小磁铁,再形成推拉力量。某些辐射人类能看到,某些辐射人类看不到,看不到是因为没必要看到,上帝或细胞设计人类时就是这么想的,这是他们的设计思路。

如果两块磁铁之间没有物质存在,就不可能相互影响,也不可能有引力与斥力。磁悬浮列车能够浮起来,显然不是空气托举起来的,如果在列车与铁轨之间没有更强大的物质,列车有可能浮起来吗?这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类的经验也表明,凡是能相互影响的事物,必须通过中介物质产生作用。人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与物质是能相互影响的,这种影响是通过物质来实现的。精神不能直接影响物质,只能通过物质影响物质,在战场上想把敌人消灭,得开枪开炮,不然敌人不会随着你的愿望上西天。
这就是哲学的作用,哲学不是空洞无用的,科学一旦偏离哲学,就会沦为玄学和神学。在科学中也有脱离唯物主义的,如量子力学认为,人的主观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一观察就能决定猫的生死,人一观察就会导致量子态的崩塌,所以我曾发表文章认为这是错的,虽然发明人与跟随者不认同,但不仅在科学上错了,在哲学上也错了。两门学问都认为你错了,还能蹦跶起来吗?
大海中的水分子之间是有斥力的,当海中两个物体之间的水分子消失,两个物体就会靠近并结合在一起;当水流从一个物体喷射出来,被另一个物体反射,两个物体就被推开了。可以通过这个事例理解引力与斥力,原理大同小异。

物体吸收辐射叫引力辐射,物体反射辐射叫斥力辐射,可以是相同辐射,也可以是不同辐射。不同物质、不同结构、不同颜色、不同光洁度决定对辐射是吸收还是反射,并有程度上的不同。通常在同一个物体中同时吸收辐射和反射辐射,即同时存在引力与斥力,不同的是哪种力更大一些。当物体在辐射区运动时,物体吸收引力辐射减弱,重量减少;物体反射引力辐射减弱,斥力减少(垂直运动除外,横向运动减少最多)。

为了证实物体掠过时引力会减少,我专门买了两块磁铁做实验,当一块磁铁在另一块磁铁上方4厘米左右时(异极相对),叭的一声吸在一起了;当上方磁铁以一定速度掠过时,能带动下方磁铁跳动;当上方磁铁以更快速度掠过时,下方磁铁就纹丝不动了。这说明速度能弱化引力。
鉴于此,只要飞机达到一定速度,即使把两个机翼卸掉,飞机也掉不下来。或说只要给点动力克服空气阻力,飞机就掉不下来了。如果担心飞机栽跟斗,把飞机做成球形的就行了。借助机翼提供升力,只是为了减少能量消耗。早期中国的运5型双翼飞机,失速速度85公里/小时,即每秒23米;塞维纳150型飞机失速速度100公里/小时,即每秒28米。两种飞机的失速速度同扔出去的石头差不多。最慢的飞机是阳光动力2号太阳能飞机,海平面最近时速36公里,即每秒10米。飞机失速速度,受空气密度(高度)和气动外形影响,但波音737客机也小于每秒40米。
在这里引出一个最低飞行速度常数:在海拔50米的地面,在1米高度向水平方向飞出一块石头,在8米距离落地的最慢飞行时间。这是一个新概念,也是在今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经常能用得到的数字。我用姜块在室内做实验,再用石头在室外做实验,测得的最低飞行速度常数大约是8米/秒,设备齐全的物理研究院所可以测得更精确一些。

允许飞行8米下坠1米,这种下坠视为正常飞行,低于这个速度视为失速坠落。地球卫星绕地飞行,月球卫星绕月飞行,火星卫星绕火飞行,行星绕太阳飞行,轨道都是不断下坠的,只是下坠不多忽略不计,若要维持轨道就要适时打开火箭提升轨道。

既然最低飞行速度是8米/秒,那么单车、摩托、汽车也能飞起来了,的确能飞起来,只要速度达到8米/秒,突然出现一个一米高的悬空台阶,就能飞出8米之外。百米运动员的奔跑速度大约是每秒10米,也能飞得起来。因此,跳远也大约是七八米,虽然没有一米台阶,却是向前上方跳,算是相互冲抵了。那么行驶中的汽车对地面有无压力?当然有,即使汽车飞行时也是有沉降的,沉降形成了压力。不过,汽车速度越快,压力越小。小汽车在高速公路以一百公里时速行驶时,在路面挖一个坑,让人趴下去,背部正好与路面平齐,汽车驶过人也没事。

任何一个有自旋的天体,其辐射都是转旋着释放出去的,形成一个旋涡能量场,只要拉长距离看辐射都是弯曲的,而不是直线的,包括月球、地球、太阳和银心都有旋涡能量场,太阳系天体的分布表明旋涡能量场的存在,银河系天体的分布表明旋涡能量场的存在。一般认为银河系中心天体是一个大质量黑洞,我认为是一组恒星抱团旋转,相当于一个巨大恒星,可能有几个、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几万个、几十万个、几百万个恒星抱团旋转,最终在合力的作用下形成一个自旋方向。实际上,整个银河系两三千亿颗恒星都是抱团旋转的,因而银心由多少颗恒星组成是不确定的,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旋转的陀螺不倒,在于引力辐射不能持续给某个点提供拉力,静止时是从倾斜边缘某点或略重边缘某点拉下来,倒下需要零点几秒,但外缘某点在更短的时间就转走了,所以就不倒了。当陀螺自转速度放慢,比倒下所需时间还慢,陀螺就会倒下。实验表明,旋转中的陀螺重量未变,因为内部原子之间引力未变,陀螺可以看成是不转的,重量汇集到中轴,再落到下方支点,这个支点就叫重心。中轴线速度最慢,可以看成基本不转的。假如把中轴拿掉,让陀螺变成空心的,只要保持速度就永远掉不下来了。飞碟可以做成中空的,像轮胎那样。当然,物理老师的解释有所不同,听了之后如坠云里雾中。

这么旋转的陀螺也不会倒,违反人类的直觉与常识,有不少老师和学者解释,我认为没有解释清楚。我的解释:地球引力是从陀螺边缘往下拉的,但边缘是转动的,无法提供一个持续的引力,重心还是落在中轴一端的支点上,中轴转得很慢,本来可以被地球引力拉下来,但一端架在柱子上,另一端架在落不下的圆盘上,也就掉不下来了。假如去掉中轴,保持速度,陀螺也掉不下来。这说明,飞碟面对引力时,可以用侧向旋转对抗引力。

旋转陀螺重量不减,旋转杠铃重量减了,一个手也能举起来,如何解释呢?关键在于重心位置,现在重心落在旋转轴一端,只要人能把重心举起来,就能把杠铃举起来。假如杠铃是四十斤,人举四十斤不成问题。如果杠铃静止不动就举不起来了,因为重心在杠铃片那端,有杠杆效应,会放大重量,人就举不起来了。可见,杠铃重量未变,只是重心变了,重心落在某个点,这个点人能举起来,看起来就是举起了杠铃。物理定律:一个运动的物体或旋转的物体,受到的引力与斥力会变小,达到一定程度就能让引力与斥力完全消失。

飞碟浮升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零重力,别被地球拉下来,这要让重力消失;二是反重力,被地球推出去,这需要斥力。两者有其一就行。行文至此,重力没有消失。既然空中飞过的石头能减轻重力,为什么旋转的陀螺不能减轻重力呢?
我认为可以,旋转的陀螺也能减轻重力,只是陀螺线速度太慢,大概每秒十几厘米至几十厘米,远远未达到7.9公里/秒,减轻的重量极少,一般的磅秤称不出来,于是就认为旋转起来也重量不变。人类制造的最快电动机每分钟10万转,假如飞碟半径3米,这个电动机也能带得动,那么半径处的线速度是31.4公里/秒,远远高于第一宇宙速度了。这样的飞碟就不可能被地球拉下来。
其实,也不用达到第一宇宙速度,达到石头的飞行速度就行,大概是每秒二三十米,这样就很容易达到了。既然石头能飞两三秒,飞碟也能飞两三秒,然后提供点动力保持转速就行了。

上图是一个磁悬浮陀螺,下面的方盒是一整块磁铁,上面的陀螺内有一块磁铁,两块磁铁同极相对。把陀螺放到方盒,要么倾斜后吸在盒上(吸异极),要么向一边弹开,是无法悬浮起来的。在方盒上放一块塑料板,拧转陀螺放上去就转动了,把塑料板抬起来再抽走,陀螺就悬浮起来了。转动的陀螺有两个作用:一是保持姿态稳定。地球引力企图沿着陀螺边缘某个点把陀螺拉翻,还没来得及拉翻,这个点就转走了。陀螺保持稳定状态就是保持同极相对状态。二是减少引力与斥力。方盒斥力太大会拱翻陀螺,地球引力太大陀螺会坠落,力量减少就不会发生了。此时地球引力与方盒斥力达到平衡,陀螺就在空中悬浮自转了。
为什么要那么大的方盒?一是阻隔地球引力,二是给陀螺一个锥形斥力,以便稳稳托住陀螺。锥形斥力是方锥形的,类似金字塔。如果下方是圆盒,锥形推力就是圆锥形的,估计也能达到同样目的。为了平衡地球引力,厂家配有陀螺佩重,可以加减陀螺重量;为了保持方盒水平,厂家配有方盒垫片(上图左下角是楔形垫片)。当然,物理老师的解释不同,也是让人如坠云里雾中,如果用物理老师的理论,那是造不出飞碟的,理论错了就一错百错。

可以把地球看成是带磁铁的方盒,可以把陀螺看成带磁铁的飞碟,只要同极相对,并转动起来,飞碟就浮升了。有一个临界转速,低于临界转速就坠落了,速度快慢对升降没有大影响,转得快是同时减少斥力与吸力。问题是,地球只在引力,没有斥力啊。根据我的研究,地球既有引力,也有斥力,就看人类是否会利用。
究竟地球有没有斥力?第一,所有辐射都是粒子流,所有粒子流都有斥力,只要能找到反射这种辐射的物质,斥力就形成了。比如电子流和光子流,电子流对含有电子的物质有斥力,光子流对含有电子的物质也有斥力,如激光枪能推开物质电子,导致原子、分子和物质解体,或说烧毁。普通光也能打飞电子,这就是光电效应,只是打飞的电子比较少。一种粒子推开另一种粒子,就是靠斥力,没有其他可能,包括汽车相撞也是同性粒子相斥。第二,根据我的辐射力学,地球引力与斥力主要来自原子核(或说质子)和电子,面对异性粒子形成引力,面对同性粒子形成斥力。

有没有可能,地球主要引力辐射和斥力辐射是人类未知的射线?那是有可能的,只要能找到这种辐射,就能找到吸收和反射这种辐射的物质,也就能形成引力与斥力了。万一不行,就拿这种辐射对抗这种辐射,斥力就有了。万一找不到这种辐射呢?那就说明这种辐射对人类是无形的,既不能形成引力,也不能形成斥力,还无法观测到,那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因为这种辐射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像中微子几乎不属于我们这个世界,只是有极少关联。
既然地球引力辐射主要来自原子核,也就是来自质子,那么分别拿磁铁N极与S极对着地球肯定重量有所不同。根据我以往文章的研究,磁铁N极与地球北极性质相同,都是正离子极或质子极;磁铁S极与地球南极性质相同,都是电子极或负离子极。不是说某极都是电子、质子、正离子和负离子,而是某种粒子多出了一些。地球两个磁极是太阳风造成的,一极落下的电子多一些,一极落下的质子多一些;磁铁两个磁极是自然形成或人工制造的,在某些环境下一端有电子跑到另一端,并被固定下来,固定的方式是正常的原子带,这样一端就多了一些电子,一端就多了一些正离子,两个磁极形成了。
地球对磁铁既有引力,也有斥力,总体上引力大于斥力,所以磁铁总会落到地面,不管什么极面对地球都会落下。但分别把磁铁N与S极对着地面,受到的地球引力是不同的,肯定一极轻些,一极重些,因为两极辐射性质不同,一极主要是电子辐射,一极主要是正离子辐射,也就是原子核辐射。

我用手掌掂量一下磁铁的正反两面,感觉一面轻些,一面重些。然后两组一对,分别找出轻的一面,以轻对轻形成斥力;重做一遍分别找出重的一面,以重对重形成斥力。再重做两次,结果一样,这意味着掂量八次都能掂出轻重,没有一次出错,这就不能用巧合来形容了,掂量之前我是打乱磁铁正反两面的。由于磁铁没有标出N极与S极,我也不知哪极轻哪极重。

然后我做了一个简易天平称了一下,确保是不同的两极朝下,结果是一边轻一边重,然后两块磁铁原位不动,都翻到另一面,结果也是一边轻一边重,不同的是轻重易位了。中线是用尺来量准再画上去的,没有硬尺画得不直,但两个端点是准确的。下方是圆柱瓶,最高处为支点,用作天平支点也很灵敏,放偏一点药盒都会落下(这盒药不是买来吃的,只是为了研究药厂治疗失眠的组方)。

 

以上是手掌实验和天平实验,算是做了两个简易实验了,能不能下结论呢?不能,还需要做一个精确实验,也就是用高精度电子秤称一下磁铁正反两面。于是专门上网买了一个高精度电子秤,由于疫情封城原因,等了十几天才等到电子秤,顺便买了一块标有南北极的磁铁。上网查了一下,没人做过类似实验,都是想当然认为磁铁两面是一样重的。

两块磁铁放置位置相同,下方有框线标定位置,标注N极与S极的纸片是同一张,正反两面,没用浆糊,直接放上去的,两极相差0.4克是很大差异了。为什么N极更重一些呢?N极是正离子极,发出的是原子核辐射,有些质子没有电子配对与中和,可以理解为这些质子是裸露的,对电子秤、桌子和地球的电子形成强大引力,尤其与电子秤的电子紧紧相吸,也就显得更重了。S极是电子极,吸收电子秤、桌子和地球发出的剩余原子核辐射,因为大部分都被这些物质外围电子吸收了,只有少量“泄漏”出来,所以叫剩余原子核辐射,也就显得轻一些。

假如这是一块电磁铁,磁力足够强大,那么S极会更轻,甚至会带动磁铁浮起来;假如这块磁铁S极全是电子,也会起到同样效果。N极也必然全是质子,两极轻重差异会更大。但地球是质子与电子同时存在,不可能像发射炮弹一样把磁铁弹射出去。能不能浮起来都是问题。下图是用标注有N极与S极的磁铁做称重实验,红色是N极,蓝色是S极。

做完以上实验,可以得出一个定律:物体重量与质量无关,只与辐射强度和吸收多少有关。这是推翻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定律,牛顿认为引力与质量有关,是因为任何天体或物体都释放辐射与吸收辐射,通常是质量越大释放辐射越多,吸收辐射也越多,但这只是表面现象,不是问题的本质。假如一个天体既不发出辐射,也不吸收辐射,那么这个天体既没有引力,也没有斥力的,即连重量都没有。
太阳、地球、原子和电子的辐射都是不断变化的,吸收辐射的能力也是不断变化的,将来太阳燃烧暗淡之后,引力就会减少,地球就会远离,地球也不会被太阳爆炸的火球吞噬。有科学家研究认定,月球每年飘离地球4厘米。用以上原理分析,要么是地球释放的辐射少了,要么是月球吸收的辐射少了,要么是地球与月球之间的障碍物多了,如弥漫在地球大气中的尘埃和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都会导致地球对月球引力的减少。在地球与太阳之间弥漫一些不吸收太阳辐射、只反射太阳辐射的物质,也会减少太阳辐射和太阳引力,不但可以给地球降温,还可以提升地球轨道,让地球离太阳远一些。
磁铁N极是正离子极,S极是电子极,两极吸收和反射地球的辐射不同,重量也就不同。磁铁平放后吸收和反射地球辐射又不相同,于是出现第三个重量。实际上有四种辐射同时发生作用,地球原子核辐射和电子辐射,磁铁原子核辐射和电子辐射,目前要搞清哪种辐射被对方吸收多少和反射多少,还比较难,但只需要知道地球和磁铁都是有辐射的,辐射的吸收与反射决定物体的轻重。
就像最近把神舟15号飞船送上空间站的长征二号F火箭,加注燃料后火箭重482吨,点火后就等于有辐射释放了,重量逐渐减为零,又逐渐减为负,火箭也就起飞了,火箭做功最大时推力为604吨,等于火箭重量为-122吨(空射时)。由此可见,重力与斥力与辐射有关,重力也就是引力、重量。
火箭和飞机喷出的火焰是不是辐射?当然是辐射,有光辐射、红外辐射和几乎所有频谱的电磁辐射,喷出的分子、原子、离子、原子核、质子和电子也属于辐射,颗粒大的可以视为广义辐射。这些辐射地球吸收不了,空气吸收不了,也就产生斥力了。那么在太空呢?向后喷发的火熖没有反作用力了,但燃料爆炸时辐射是向四面八方喷发的,向前喷发的辐射推动火箭前进,这是火箭的主要动力来源,即使在太气层内也是如此,火箭是靠斥力做功的。
一个中间没有掏空的飞碟怎么浮升呢?必须提高自转速度,地球引力辐射从飞碟表面高速滑过,飞碟就失重了。假如飞碟是无人的或乘员是机器人,高速旋转没问题,但人在飞碟里转几圈就晕了。可以让飞碟下部转起来,或把飞碟做成两层的,外层是转动的,内层是不转的,人在内层就相安无事了。
地球引力辐射会不会透过飞碟外层,对内层电子形成引力?需要做实验才能知道,可以先做一个双层无人飞碟试验一下。如果引力辐射能穿透外层,估计也会减弱,也就是重力减弱,这样也算部分达到目的了。
能不能让飞碟内层完全或基本失去重力呢?有几个方法:①把飞碟内层做成导线。比如用漆包铜线来回绕成平面,压成平板就是一个线路了,通电后铜线中的部分电子就以30万公里/秒的速度运动了,铜线原子核辐射对电子流失去引力,地球引力辐射对电子流也失去引力。最好是超导,这意味着铜线中的所有电子都成为电流。地球引力辐射到达铜原子核时,形成的是斥力,正好帮助飞碟上升。
②把飞碟内层做成电磁铁N极。根据我的研究,磁铁N极和地球北极都是质子极或正离子极,面对地球引力辐射时能形成斥力,只要把面对地球的那面做成N极就成。对人类而言,这是简单的,一通电就变成N极了。
③把飞碟内层的电子抛弃或赶到一个角落。也就是把物质电离,这对人类而言是简单的。抛弃电子后在太空就没那么容易找回了,这样飞碟会带静电,对乘员、电子设备和飞碟都不安全。还是需要时把电子赶到一个角落,不需要时让电子回归原位。做一个大电容或大电池就可以了,需要时把电子输进去(蓄电),不需要时把电子输出来(放电)。可以试验只把飞碟内层面对地球那面的电子赶到一个角落,若不行再把各处电子都赶到一个角落。把全部原子核外围电子都赶走可能不行,这样材料就解体了,这意味着飞碟解体,只能把部分电子赶走。
总之,需要在飞碟内层做一个质子层或正离子层,用于抵消地球引力辐射。能全部抵消最好,这样地球引力就消失了;能抵消大部也好,这样地球引力就消失大部分了。只要飞碟喷管向下喷点气体,飞碟就快速上冲了。
这样飞碟垂直运动就解决了,也就是实现反重力了,可以节省很多能量。那么飞碟的水平运动和任意方向运动呢?①借助太阳辐射。如果是顺向绕太阳飞行,可以借助太阳引力辐射;如果是逆向绕太阳飞行,可以借助太阳斥力辐射。引力辐射与斥力辐射是同一种东西,包括阳光在内,区别只是飞碟的对应面不同,吸收辐射就是引力辐射,反射辐射就是斥力辐射。只要面对太阳辐射的那面正离子化或负离子化就成,必要时飞碟发动机配合一下,实现预定方向后就关机。可以环绕太阳进行任意角度飞行。②借助航天发动机。飞碟也需要有一个发动机,发动机喷口在飞碟下方,进入太空后就无所谓上下了,想向哪个方向飞行,喷口就向相反方向喷气,达到想要的速度后就关机,然后借助惯性速度飞行。太空飞行消耗的燃料较少,计划好在哪里补助燃料就成。如果是在太阳系飞行,燃料站可设在绕地轨道、绕月轨道、月球表面和各大行星、卫星的轨道上,需要时就近加注燃料。能不能直接从太阳吸收能量?那就看人类的造化了。
这篇文章属于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研究,有多个实验支持,包括自己的实验、别人的实验和上帝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研究比较到位了,理论比较完善了,但还需要飞碟研发团队进行技术开发,在开发过程中还需要做一些实验,确信能行得通再往下走,就像开发新型飞机要先做风洞实验一样。科学从来不包你放之四海而皆准,需要实践证明准不准,若不准换个思路再研究。


                                                                      2022年10月28日



打赏《生命是什么》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