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 子 的 运 动

    


最近有科学家发现,光在运动中遇到障碍物也会绕过去。6月13日《参考消息》报道,一个来自意大利、拿加大、英国和芬兰的科研团队近日在《自然·物理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光可绕过物体“流动”》。他们在实验中发现:光可以像液体那样——绕物体流过并在另一侧恢复正常,这是在没有摩擦和黏力的情况下,表现出的“超流体”现象。当然,这需要一定实验装置和条件,但他们没有注意光子绕行时光速是否加速,或他们也测不出来。

我认为,光子绕过障碍物时也有一个加速过程。从《生命是什么?》的辐射力学(新词)可知,光子本身也对外辐射能量,因而两个光子之间有斥力,使光子在运动中保持大体相等距离,光子运动的动力来自膨胀能量场,如恒星、灯泡、手电筒、火堆和火柴的能量喷发。

任何粒子前进遇阻都会放慢速度,阻力来自前方的斥力;任何粒子由直线运动转入弧形运动都会放慢速度,因为背离了动力的作用方向,后面是推你向前,你自己跑偏,这样速度就慢下来了。确切说是先慢后快,因为后面有人推一把。光子也不例外。

障碍物为什么对光子有斥力呢?《生命是什么?》有过分析和结论,认为物质外围的电子对光子有斥力,这是物质反射光的原因;物质的原子核对光子有吸力,这是物质吸收光的原因。几乎所有物质都吸收光和反射光,只是吸收率和反射率不同而已。

当光子流运动遇到障碍物时,由于角度不同,会有些光子反射回去或偏射出去,这是人类能看到物体的原因。不过,从理论上看会有一些光子绕过物体。为什么呢?光子遇阻偏射,是向物体四周偏射,即出现了一个偏角,向前向外继续前进。外行时被外围光子弹回,又被后方光子前推,那就等于从障碍物绕过去了。但不是像水流那样平滑绕过去。

外围光子密度比较小,能被弹回的光子也不多,在弹击时弹向任何方向都有,只有少量光子被弹到了物体后方,由于光子是直线运动的,刚好落在观察者眼睛的光子也不多。被弹击后的光子等于是从弹击处发出的光,不等于观察者看到了光源形象。

这个分析成不成立?当然成立。日全食时月球遮住了整个太阳,太阳光不直接射向地球,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太阳外围的光晕,这是阳光被月球阻挡后,向月球四周偏射出去,但有的光子被月球外围的太阳光子弹击回来,落到人眼就形成光晕。不过,也许有人认为,太阳光晕是日冕和日饵,虽然我们不能直接看到太阳,但太阳外围的日冕和日饵也有一定亮度。

那么我们可以看一下月全食。月全食是地球的影子落在了月球上,月球反射的阳光不能直接到达地球,这时月球外围也是有光晕的。月球是不发光的,也没有日冕和日饵,依然有光晕。人能看到光晕,也不是空气反射的结果。月球与地球之间是真空,向外偏射出去的月光不可能被空气反射给地球,虽然到达地球大气层时会有反射,但角度已经完全不同了,就像从我们的左右、头顶和后方来的光源,而不是从月球发出来的光源,实际感觉是夜空被照亮一些。

 

 

 

                        以上三张为日食,均可见外围光晕

         

                 2017年8月21日美国日全食,光晕明显(后补照片

 

                         月食,也可见外围光晕 

这些现象表明,光是可以绕行到障碍物后面的,但光子转向不是拐弯抹角,而是带有一定角度,这就构成了光绕行的特点。物理学推崇实验,日全食与月全食也是实验,这是上帝为我们做的实验,我们只需观察实验结果就成,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精力和操作。

不过,科学前辈也做过相关实验。光的衍射就是光绕过障碍物的现象,但看到的已经不是光源形象了。之所以能绕过障碍物,就像我们上文分析的那样。另外,光通过小孔后,会放大成一个大光斑,这也光的衍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束光线通过黑板上的小孔后,外围无光压,即没有光子压力;内部有光压,即有光子的压力。这样,光子就向外围散开了,打在前方一块木板上,形成了一个大光斑,这个大光斑比木板上的小孔大多了。

这个现象也表明,光子不是走直线的,会视周围物质和空间的情况,选择一条合适的路径。点状光源是向四周散射出去的,也是这个原因,对于光子来说,周围一片真空,也就向四面八方飞出去了。日全食结束时,太阳刚露出一个斑点,阳光也是向四面八方扩散出去的。如果细心观察,似乎阳光向内扩张和向外扩张一样多。外侧不是有太阳光子压力么?怎么也能扩张那么多?光子流向地球飞来是呈圆锥形的,太阳是一个点,地球是一个面,当光子流经过月球时也是放射出去的,在月球内外两侧都形成光真空(新词),当太阳露出一个点时,光子流也是向两侧扩张出去的。况且,由于角度关系,在那个瞬间太阳照射月球外侧更多,外侧也应有较多光子,或说外侧得到了补偿。


                             光 的 衍 射 

这些现象印证了光子之间有斥力的观点,也印证了物质外围电子对光子有斥力的观点,这是《生命是什么?》中辐射力学的两个重要观点。上文的分析,也从理论上把光的衍射现象解释清楚了。现代物理学没能准确分析光的衍射现象,只是用光的波动性来解释,这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似是而非。科学是不断发展的,需要后人不断补充、修正、推翻前人的科学结论和科学解释,每一次补充、修正和推翻都意味着科学向前发展。

光子之间有斥力,意味着恒星之间有斥力,星系之间有斥力,这就能合理解释宇宙扩张的问题。宇宙扩张来自星系之间的斥力,宇宙收缩来自星系之间的引力或斥力减少,也就是说不存在所谓的宇宙大爆炸。人类的观察表明,河外星系光谱不全是红移的,也有蓝移的,这意味宇宙局部有扩张,局部有收缩,这取决于星系之间存在的是引力还是斥力,若宇宙发生大爆炸,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存在的。当一个星系不断制造恒星,或不断有超新星爆发,或众多恒星处于青少年的成长期,这个星系的斥力就是不断增加的,这样就会把周围的星系推开;当一个星系很少制造恒星,或很少有超新星爆发,或众多恒星处于中老年的黄昏期,这个星系的斥力就是不断减少的,这样周围星系就会挤过来。假如宇宙中多数星系都处于青少年的扩张期,这样宇宙膨胀就是很厉害的。

另外,星系之间也有可能存在引力,假如一个星系的辐射能被另一个星系吸收,或一个星系的辐射能被另一个星系不发光物质吸收,如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弥漫物质等。这样两个星系就存在引力。

光子几乎对所有物质都有斥力。这是光子能长途旅行的重要原因,在浩瀚宇宙中布满弥漫物质,光子一路走来一定碰到许多物质,不可能幸运地从真空缝隙穿过。光子能越过这些物质在于对这些物质有斥力,相遇时在斥力作用下就绕过去了。光子在太空旅行中绕不过去的是质子,如太阳风中有质子,光子碰到氢核就被捕捉了。因为光子具有弱负电,异性相吸。太空中也可能存在原子核,这也是光子绕不过去的。太空中也有一些星际分子,光子遇到时可能与星际分子外围电子相斥,绕过星际分子;也可能穿过星际分子外围电子,击中原子核被吸收。不过,星际分子的存在需要一定温度,比如在离恒星不远处,若在宇宙的空旷处,那里的温度是3K,是不可能形成星际分子的(见《物质的离散态》)。

在地球上我们看到的光,都是穿越浓密大气的,无论是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都要穿过浓密大气才能到达我们的眼睛,光子遇到空气分子外围的电子就绕过去了,由于人类无法察觉,认为光子是走直线的。对于光子来说,地球大气实在太浓,其中一些光子穿过了空气分子外围的电子,直接击中原子核,被原子核捕捉。之所以能穿过外围电子,在于外围电子是运动的,运动到远处或另一侧时,光子就长驱直入原子核了。

所以,能突破重围到达人眼的只是一部分光子,这影响了人类的视觉,视物模糊,看得不远,不过也保护了人类的眼睛,若天天强光入眼也受不了。到了夜间天上的许多星星,也看不到或看不清了,人类只好把太空望远镜送到太空,太空望远镜看到的是一个浩瀚神奇的宇宙,让人类感到惊讶和震撼。

行文至此,我们还没分析光子遇阻是否会加速的问题。光子向前运动时,感觉不到身后的场压,压力被运动化解了。当光子遇到障碍物时速度放慢,顿时就感到身后的场压骤增,因为后面的光子冲过来了,还会猛推你一把,把你“弹击”出去,这就是光子的加速。只要确信光子之间有斥力,只要确信光子是在场压的作用下运动的,被弹击出去的光子就一定是加速的。这两个观点来自《生命是什么?》中的辐射力学。

从前文的许多事实可以确信,光子之间是有斥力的。原理与水遇阻加速相同,整个过程表现出光子运动的匀速、放慢、加速的三种状态。光子遇阻速度放慢,这是确定的;光子被弹击后加速逃逸,这也是确定的,不然光子就会堆积在前进遇阻之处,但没有发生这种情况。

光子是在光场中运动的,是在场压的作用下运动的。任何粒子流的运动都是在场压的作用下运动,光子也不例外,只是人类看不到、测不到或意识不到光场的存在。从步枪发射出去的子弹,能飞行几百米甚至一千多米,在于子弹身后有一个膨胀能量场,这个能量场在枪膛爆炸后开始形成,一直膨胀到几百米或一千多米之外。当然,不排除子弹在中段或末段是靠惯性飞行的,甚至飞出枪口不远就是靠惯性飞行的。子弹爆炸后起作的能量场有多大,这是需要测定的。空气分子和水分子,往往是飘忽不定,随机运动,时快时慢的,因为处身的场很复杂,制造场压的源头很多,变化很快。两个天体、物体或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即发生相吸或相斥作用,也是制造场压,比如太阳牵引地球运动,磁铁吸引铁块运动。

我们看到的光,有一个不断制造光场和场压的源头。如太阳、火堆、火柴、手电筒等,光源不在了光也就不在了,火柴熄灭后光子就衰变了。就像电子在电线中流动,如果不是发电机在源源不断制造电场和场压,电子就停止流动了。光的反射或偏射,是光场改变方向后继续向前,不意味着光场或场压的缺失。

光场是无数光子组成的一个场,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光子前赴后继,你推我挤,接踵而去,后面还有一个持续制造光子的源头,才能不断把光子推向远方。假如太阳发射的只是一粒光子,身后没有其它光子推挤,可能这粒光子不能到达地球。当然,如果这粒光子的身后有其他替代物也成,这些替代物对光子有斥力,也能推动光子前进。光子流可称为光流,类同电流,可在空中、真空和太空中运动,也可在导体中运动,目前的导体是光纤。

我在《生命是什么?》和《国宝级科学论文》中,有较多对光子在膨胀能量场中运动的论述,还得出了光速可变的结论,并有许多论据和论证,足以证明光速可变。

第一个证据,光线照射黑色物体被吸收,就表明光速从每秒30万公里骤降至零,若不降速就会推动物体以光速前进,或光子被反射回去或偏射出去。反射和偏射都会造成光子能量的损失,从而带来速度的损失。光子被原子核捕捉,也会造成光子能量的损失,从而带来速度的损失。如果光子被捕捉后能量仍不损失,那么光子仍是光子,会照亮整个原子核,而不是衰变成其他粒子,成为原子核中的一部分。但这种现象不存在。

能量和速度的损失是光子衰变的根本原因。至于光子衰变成什么粒子,这是未来科学的研究课题;衰变后的光子在原子核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也是未来科学的研究课题。众所周知,潜伏在原子中的某些粒子,获得能量后就会变成光子释放出去,所以几乎所有物质都能发出光。这种潜伏粒子就是光衰变后的粒子。潜伏粒子是潜伏在原子核中,还是潜伏在电子中,或者原子核和电子都有,这也是未来科学的研究课题。

第二个证据,光子与光子有斥力,不然就会粘在一起,撞在一起,拿两支手电筒对射,没有发现光子撞击,就证明光子有斥力,两个迎面而来的光子,一靠近就绕过去了,但绕行时速度先放慢后加快,就像上面的实验和分析一样。因此,光束可以给光子减速,也可以给光子加速,这取决于作用方向。我们有一个直觉,两支手电筒对射,彼此能给对方减速。这个直觉属于真理,人类的直觉往往就是真理。

光的干涉也说明光子之间有斥力。两束光通过各自的孔径后,光束在某些区域变强,在某些区域变弱,这是两束光的光子发生相斥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光子密集处就强,光子稀疏处就弱。同样,现代物理学也没能解释清楚光的干涉现象,在这里算是解释清楚了。必须知道光子之间有斥力,才能解释光的干涉。

两个相邻恒星,在彼此之间光速是放慢的,因为双方的光子在“顶牛”,光子一旦越过对方,对方就会给予加速,两个能量场叠加作用到一个光子上,这正是星系光子能飞到130亿光年以外的原因。比如,太阳光子飞出银河系后,会获得银河系几千亿颗恒星能量场叠加的能量,这个能量场看似很强大,但光子飞出遥远距离后,再强大的能量场也会弱化。

任何一个膨胀能量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任何一个光子射程也是有限的。也许137光年或更远一些,就是星系光子射程的极限。在这个距离之外,不是宇宙的边缘,还有无数星系,只是它们喷发出来的光子不能到达地球而已。

第三个证据,推动光子运动的能量场不同。光子是靠身后的膨胀能量场推动前进的,不然不可能持续飞行130多亿光年。任何粒子运动都是有动力源的,光子也不例外,一旦动力源消失运动也就停止。有时我们认为某些粒子是无动力自由飞行的,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或测到推动粒子前进的场。

火柴发出的光能不能飞行130亿光年?当然不可能,光子没飞多远火柴就熄灭了,失去动力源的光子就衰变成其他粒子了。来自火柴的光子与来自太阳的光子,速度不可能一样;太阳表面刚喷发出来光子与飞到太阳系尽头或无限远之处的光子,速度不可能一样。这就意味着光速可变。前方的光子慢了下来,就被后方的光子推着走,但推力是渐弱的,速度是渐减的。当太阳光子散射到遥远之处,身后的光子密度小了,推力小了,场压小了,这就意味着光子的速度放慢了。

从冥王星看太阳,太阳就是一个小光点,就像天上的一颗星,阳光也很温柔,一方面是光子密度小了,另一方面是光子速度慢了。距离造成这两个变化。太阳到冥王星之间充满弥漫物质,许多物质外围有电子,电子对光子有斥力,能放慢光子的速度,只是光子后面有一个强大的能量场,不断克服阻力把光子推向远方。光子能继续前进,也因为有绕行的本事。当然,光子也会被太阳风中的质子捕捉一部分。

第四个证据,运动是相对的,单个物体或物质无所谓运动。光子的运动也得有运动参照物,光子从太阳飞来,参照物是太阳、地球或路过的水星、金星等。能不能把真空作为参照物?不能。假如宇宙什么都没有,只有一粒光子,这个光子无所谓运动不运动。假如从太阳飞到地球的光子,中间飞过了一片真空呢?参照物还是太阳或地球,我们要根据太阳到地球的距离计算光子速度和到达时间。在真空中,即使是一束光,也无所谓运动不运动,因为这束光中的光子,彼此位置都是固定的,大家都没觉得自己动或别人动。因此,两支手电筒略错开位置对射,每束光的相对速度是两倍光速。无论是在真空中,还是在空气中,都比单个光子在真空中的速度快。

第五个证据,在不同介质中光速也不同,在透明和半透明介质中,光子运动速度减慢。这是已经被人类证实的真理。这个现象也表明,物质外围电子对光子有斥力。光子在密度较大介质中运动速度放慢,可能是绕过物质分子时走了弯路的缘故,这样就等于行程远了。光子在空气中运动也受阻于空气分子走弯路,但空气密度小,分子少,光子走的弯路少。

不是说光子遇阻加速么,怎么会慢了呢?这不是全等关系,与绕行路程有关。坐高铁从广州去长沙很近,如果你从厦门、南昌绕过去,你速度快50%也没有走直线的快。光子在密度大的介质中运动速度放慢,可能是速度起不来,刚被“弹击”,又遇阻挡,速度又放慢下来了。

第六个证据,光线偏转时速度增加,这是人类公认的规律,除了上文分析是因为被身后的光子“弹击”之外,光线的偏转也有可能是来自引力拉扯。比如,星光经过太阳附近就被太阳的引力拉弯了,这时光子也是加速的,虽然没有被“弹击”,但也有一个作用力。光子加速不就是超光速了么?为什么太阳对光子有引力呢?光子经长途旅行,携带的能量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在太阳辐射中包含有光子需要的能量,可能是比光子更小的粒子,根据辐射力学,光子吸收太阳辐射时,两者之间就形成引力。光子在漫漫旅途中,正是由于有不少“恒星加油站”或“星系加油站”,光子才能旅行到远方。

从上述光子遇阻绕行实验与分析,以及我在《生命是什么?》和《国宝级科学论文》中找到的证据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光速是可变的。当然,爱因斯坦说光速不变,是指光子在真空中的运动速度不变。上文的分析,没有强调在什么介质中运动,但除了第五条之外,光子在真空中运动都适用。如星光经过太阳附近被拉弯加速,就是在真空中运动;光子相互"弹击"加速在真空中成立。无论在真空或非真空中,光子的运动速度都是随机变化的,不存在一个恒定速度,就像我们开车一样,速度也是时快时慢的,这样看来光速不变是不成立的。

光速不变是物理学的一种推定,来自爱因斯坦的某个公式,这个公式对不对只有天知道。公式也是人发明、创造和想象出来的,谁也不敢说百分之百正确。即使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也不敢说百分之百正确,按公式计算出两个天体之间的引力,谁也不知是不是那么回事。如果有机会在真空中实测一下,才具有可信性和权威性。地球没有这样的条件,太空实验也不好做。比如,当一束激光从飞船射向月球,你怎么知道激光速度途中有无发生变化呢?速度变化是肯定的,从地球到月球也不是纯真空嘛,起码还有太阳风嘛,太阳风的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嘛,说得彻底点宇宙没有真空。

既然宇宙没有真空,我们探讨光子在真空中的运动速度,那是毫无意义的。当然,把光速规定为丈量事物的尺度和常量是可以的,设光速为299792458m/s是可以的,这样就好丈量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了,也好丈量恒星或星系的距离了。但千万不要把话说死,把规定当成实际,把主观当成客观,还用各种庞大设备做实验证实光速是否能被超越。比如欧洲核子中心做的中微子超光速实验。

能量场是一个充满物质和能量的场所,这些物质和能量有可见的,有不可见的;有可测的,有不可测的;有已知的,有未知的若没有一个能量场,光子是不能在真空中运动的,能量场的强弱能决定光子速度,光子的旅程也能决定光子的速度。刚从恒星出炉的光子与飞到100亿光年以外的光子,怎么可能速度是一样的呢?

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虽然相距遥远,比如1000公里,当一个粒子状态改变,另一个立即发生相应改变,速度相当于光速的一万倍。显然,在两个纠缠粒子之间有一个能量场,或者是专用的,或者是公共的,通过这个能量场把信号传递过去,这意味着有某种物质或能量超光速运动。

光子是微观粒子的一种,其运动必须遵循量子力学的一般规律,而不应享有超越量子力学的特权。如果量子力学不能合理解释光子运动,就要用我创立的辐射力学来解释。迄今为止,辐射力学能解释宇宙中的一切,从宏观天体到微观粒子,这表明辐射力学是客观真理。真理也可以这么被认定:能合理解释普遍问题。辐射力学把光子视为一种亚原子粒子,没有赋予它超越辐射力学一般规律的特权。

其他粒子运动速度是可变的,光子运动速度也是可变的;其他粒子是有质量的,光子也是有质量的;其他粒子是释放能量的,光子也是释放能量的;其他粒子是有电性的,带有正电、负电或中性,光子也不例外。《生命是什么?》认为,能量与物质是一回事,能量是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能量,脱离物质的能量是不存在的,物质可以用质量来表达。

光速不变是爱因斯坦献给人类的科研成果,也是人类重大物理定律之一。就这样被我推翻了,推翻了也就推翻了,没有办法啊。每个人的科研成果,都要经得起别人和后人的检验,只有真理才是永恒的。

光波的长度,实际上是两粒光子的斥力问题,斥力大光波长,斥力小光波短。在光谱之外,一端是红外线,一端是紫外线,往外还有微波、X射线、伽马射线、无线电波,这些都是电磁波,只是波长不同和频率不同,携带的能量也不同。以后电磁粒子也可以称为光子,只是不可见而已,也具有光子运动的许多特性,也是在膨胀能量场中依靠场压运动的。

可见光之外的电磁波,穿透力大不相同,穿透力取决于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即与电子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手机、电视、收音机用的无线电波,好像能拐弯,好像无孔不入,好像能穿透建筑物,主要是反射、绕射、散射和衍射的结果。反射主要是电离层和地形地物的反射,经多次反射就能到达几乎所有地方;绕射前文有论述,电磁粒子遇到障碍物先是偏射,然后被外围电磁粒子“弹击”后改变方向,到达障碍物的后方;衍射前文也有论述,电磁粒子通过一个孔或一条缝后,就放大成一个波束,然后在室内多次来回反射,就覆盖室内每个角落了,但不一定室内所有地方都能覆盖,也不一定所有建筑物都能覆盖,这就有了信号差的现象。

不排除某些电磁波对建筑物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这是电磁粒子碰到物质外围的电子后,在斥力作用下绕了过去,等于在物质内部的缝隙中穿行,不过这种穿透能力是有限的。若置身于一个没有门窗、密不透风的水泥密室之内,只要墙壁达到一定厚度,相信电磁粒子就进不来了。

以上所述,解释了电磁波在地表的传播和覆盖,这是许多人想不明白的事,也是许多专家想不明白的事,总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现在解释清楚了,也就解开一个谜了,这是很大的奉献了。

所谓量子力学,就是探索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光子的运动》、《光的本质》和《生命是什么?》论著,对光子运动规律研究得比较多,比较细,可能是前无古人的。这是量子力学的新发展,也是辐射力学的新成就,其价值和分量可想而知。

也许,辐射力学将成为最新潮、最时尚、最前沿的物理科学。这不是凭想象的理论物理,也不是靠实验的实验物理,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分析物理(新词)。分折物理主张用上帝的实验(自然现象)、他人的实验和自己的实验,通过科学严谨的搜集、观察、分析和推理,推导出客观真理。其中,依靠他人做的实验得出真理非常重要,因为别人做了实验也不一定能得出真理,因为分析推理错了。分析物理更强调分析推理过程,这将为人类开辟一种全新的自然科学的科研方法。

理论物理是靠不住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家丁肇中说:理论物理得出的科学结论,在一百个中也许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大意是对的很少,错的很多。实验物理靠得住吗?丁肇中说:在一百个实验物理结论中,有九十九是正确的。大意是对的很多,错的很少。他是搞实验物理的,对实验物理有偏爱,但我认为他夸大了实验物理的可靠性。

其实,实验物理也不一定是可靠的,只能说比理论物理相对好些,但错误还是比较多的,因为客观世界实在太复杂,人类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依赖的一些公式、定理和规律,又往往是错误的。

实验物理出错原因,可能基础理论错了,可能实验装置错了,可能实验方法错了,可能观测结果错了,可能分析推理错了,可能引伸结论错了,只要有一个环节错了就不会得出真理。比如,丁肇中组织全球五百多个科学家做的那个大实验,让航天飞机驮一块大磁铁到太空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最后没有找到。理论基础就是来自理论物理,是理论物理学家告诉他:宇宙中存在反物质和暗物质。不排除是真理的可能性,万一不是真理丁肇中的实验就一定会出错。比如,美国的引力波天文台的实验,是以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为基础理论,这是典型的理论物理,若按丁肇中的观点,是真理的可能性只有百分之一。若基础理论是错的,就一错百错了。我认为广义相对论是错误的,有多篇论文进行了批驳。所以我敢说引力波观测结果是欺世盗名的假货。另外,引力波天文台的观察结果,还要以黑洞理论为基础理论,黑洞理论也是理论物理,纯度更高一些,几乎完全是凭想象。

前文提到光的衍射,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也观察到光通过小孔后光斑放大的现象,但科学前辈分析不清楚,解释不清楚,结论不清楚,只是含含糊糊用光的波动性加以解释。本文进行了合理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就是分析物理,依靠的是别人的实验。由于有实验为依托,分量就显得更重。

还有,大学物理教科书中的知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也无人能解释清楚。只有《生命是什么?》进行了合理解释:光子是在膨胀能量场中运动的,由于膨胀能量场的每次喷发是间隙性、脉冲性、波动性的,这就使光子运动具有波动性,就像一波一波的光子被发射过来一样。如果人类不知道光子是在膨胀能量场中运动的,那就不可能解释光的波粒二象性,这是基础知识缺失造成的。

理论物理主要依靠想象,实验物理主要依靠实验,分析物理强调分析推理,若无实验可依托就只能依靠推理了,由现有知识推导出新的知识,由现有理论推导出新的理论,类似于数学的推导过程,但不一定要用公式来推导。把道理讲清,大家恍然大悟,再用来解释世界,也能合理解释,就可以视为真理了。

 

 

2017年6月19日



打赏《生命是什么》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