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力、引力、压力、重力有些相似,又不完全一样,都是特指某种特定场合下形成的某些力,当地球对地表物体形成引力时,我们称为重力。以此类推,在月球或其他行星、卫星上也延用重力。当地球对空中或太空物体形成引力时,我们称为引力。

重力与引力有些不同,重力实际上是一对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地球引力把物体往下拉,地球表面又在下面顶着物体,是一对力在“顶牛”,才得以形成重力。引力是单方面的吸引,没有物体承托,没有对手顶牛,双方都有趋向对方的欲望,想扑过去或正在扑过去。

根据辐射力学,吸力、引力和重力都是由辐射的释放和吸收形成的,是两种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发生的现象。当然,有些吸力是真空或稀薄气压、液压形成的,在本质上是一种斥力,是后面的东西推你,而不是前面的东西拉你,只不过你感觉前面有东西拉你罢了。

地球是由无数原子组成的,无数原子核释放的辐射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地球重力,重力是由地心放射出去的一种作用力。看起来是地心发出的力,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只是从地心到地表叠加的原子最多,发出的引力辐射最多,也就形成了最强的引力。更准确地说,是地球直径叠加的原子最多,发出的引力辐射最多,也就形成了最强的引力。这意味着引力或重力与直径有关,而不是与半径有关。

这种引力是地球原子核辐射作用在物体电子上,以及物体原子核辐射作用在地球电子上形成的。地球拉物体,物体拉地球,相互拉扯,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重力。

鸡毛为什么轻?虽然地球引力同样大,但鸡毛电子少,吸收地球引力辐射少,鸡毛就显得很轻。另一方面,鸡毛原子核少,发出的引力辐射少,对地球电子的拉力可以忽略不计。若地球引力小于空气浮力,鸡毛就会浮升起来,或者上升气流推一把就能飞起来。物体的轻重就是这么来的,取决于双方的情况,而不是单方情况,一个巴掌拍不响。

地球犹如一块大磁石,但人站在地球上没觉得自己有多重,这块大磁石也太不给力了。其实不然,地球能拉动三十多万公里外的月球,力大无比,有足够的力量把人拉碎。幸运的是,地球电子对人体电子有斥力,地球原子核对人体原子核也有斥力,分别中和了一部分引力,但中和的没有吸收的多,所以引力大于斥力。

地球对人体引力越大,人体电子与地表电子贴得越紧,斥力也随之增大,所以地球引力再大也不成问题,一切都处于微妙的平衡中。人躺着比站着更轻松,因为无论站着或躺着,地球对人体的引力差不多,但斥力就不一样了,躺着时人与地表接触面积大,电子与电子之间的斥力更大,人就觉得更轻松了。也就是说,重量不变,斥力变了。

人躺在地上,压一块百斤石头,人就觉得石头的作用力比地球的作用力更大。其实,还是地球的作用力,地球对石头的引力压迫人体,让人觉得受不了。人体与石头之间不是有反作用力么?是的,石头施加给人体重力,人体对石头施加反作用力。本来是抵销了,但地球也对人施加反作用力,两个反作用力夹击人体,人体细胞和骨骼强度不够,毕竟细胞是液体为主,这样人就觉得吃不消了,细胞会被压扁,再加两三百斤细胞就破裂了。若人体有钢铁的强度,上下压迫也无所谓。假如没有地球在下面顶着,身上压两吨重的石头也无所谓,等于从空中一起往下落,谁也不侵犯谁。

人躺在坑里再填土是很恐怖的事情,受不了泥土的压力,泥土有几十厘米厚就受不了了。所以,人类认为地心压力最大,大到超乎想象。其实,若用辐射力学来分析,地心压力并不大,地心承受的是五马分尸的拉力,四面八方的物质都拉地心。由此可以推断,地心密度很小,甚至是一个空腔。在地球半径的中部,也是两头承受拉力,处于拉力平衡的状态,密度也是较小的,可能原子和分子会被拉长,也就是外形有变化。




以上四图,是现在人类所认识的地球内部结构,

有了这篇文章,地球内部结构可能要重新绘制

在地壳下面的地幔压力最大,地壳的重力压在地幔上,外地核又顶着地幔,两头承受压力,此处压力最大。不过,地幔厚达2865公里,几乎是地球半径的一半,对这个庞然大物而言,薄薄的地壳就像盖了一条毛巾被。实际上,是靠近地壳的上地幔承受地壳的压力最大。

巨大压力施加在上地幔,把一些物质压碎、压扁、压位移,磨擦产生热量。加上地球是不断震动和抖动的,重压下的岩石、石块和砂子位移或滚动都会产生热。生成的热量无处释放,不断积蓄,就把岩石熔化了。但热量还在不断产生,熔岩不断膨胀,就从比较薄、有缝隙之处冲出地面,这就是火山爆发了。

上地幔温度高的另一个原因,由于承受上部地壳的重力巨大,把原子挤得很紧密,外围电子发生碰撞,产生辐射和热量,温度就升高了(这就是磨擦发热原理),升高之后又降不下来,到一定程度就把岩石熔化了,在地壳下面流来流去,把热量带给地壳、下地幔和地核。也就是说,上地幔才是地球热量产生的场所,而不是地核。

为什么有熔岩?为什么有火山?为什么有活火山?这里全都回答了。活火山是熔岩受热膨胀到一定程度,冲破地壳压力向上喷发,释放压力后可以缓和一段时间,但熔岩温度是继续上升的,下次受不了再次喷发。火山把热量带到地表、海洋和大气层,升高了地球表面温度。死火山也好解释,板块运动或内部结构发生变化,下面的岩浆冲不出来了,或从别的地方冲出来了,或地下运动弱化产生的热量少了,一千年喷发一次人类就认为火山死了,也有可能永不喷发了。

同样道理,在太阳系的一些卫星中,也有火山爆发或热泉爆发,道理也是相通的。若“地幔”物质是冰层,喷出来的就是热泉了。当然,不一定是水冰,各种冰都有可能。太阳也有“火山”喷发,从太阳表面喷发出来的日珥就是“火山”喷发,可以喷到几十万公里的高度。

太阳等恒星的爆发,很有可能也是这个原理,只是太阳质量更大,“地幔”受到的压力更高,产生的压力更大,引发了热核反应。通过辐射和太阳风把物质喷发出去,遇冷后疑结成天体再缓慢向太阳坠落,形成良性循环,这样看来太阳几乎就是不死的,不存在能量耗尽的问题,只是存在质量大小和温度高低的变化。《生命是什么?》认为,行星质量大到一定程度,也会发生爆发形成恒星,然后在强大引力辐射的作用下越长越大。

太阳爆炸是不是热核爆炸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很有可能只是原子、离子或亚原子粒子高速碰撞,产生热量,释放辐射,如此而已。核聚变需要4000万度以上才能发生,太阳表面只有五千多度,根本不像热核爆炸嘛。现代科学认为,核聚变发生在太阳中心,但太阳中心温度只有1500万度,也点不着太阳这颗核地雷啊。

对于地球来说,有一个严重问题,地球内部是不断产生热量,不断积蓄热量的,这就导致地球不断升温。说不定,地球内部才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当然,熔岩也曾经温暖地球,在地球上制造出丰富多彩的生命。这就不难理解,地球历史长达46亿年,直到38亿年才开始有微生物,然后是植物,最后是动物。动物历史只有几亿年,人类历史只有500万年,就靠地球温度不断上升才把人类和动物孵化出来。没想到吧?人同鸡一样都是孵化出来的。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始于5.7亿年前),因为直到那时,地球温度才上升到最合适生物繁衍生长,就像母鸡孵鸡蛋一样,温度的火候到了,一窝鸡才会破壳而出。唯有温度的升高才是生物繁衍的最合理解释,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温度上去了微生物就多了,微生物多了植物就多了,植物多了动物就多了。所以,人类才需要发明冰箱来保藏食物。

有了辐射力学,我们可以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内部运动,内部演化、地表演化和生命演化,一通百通,攻城拔寨,摧枯拉朽,所向披靡。当然,更重要是的,现在我们知道地球有不断升温的趋势,将来人类就可以采取相应对策了,不然像青蛙那像被煮熟还蒙在鼓里。为什么金星表面温度高达500°?比水星温度高多了,水星地表平均温度179°,按道理水星离太阳更近,接收太阳的热量更多。恐怕不能全部归咎于金星大气的温室效应吧?还是应该先了解金星内部情况再下结论。

我们可以运用辐射力学,更多地分析地球内部结构,并对以往的认识加以修正。地幔有一个流动的熔岩层(新词)是重要的,既能给地球提供温度与能量,也能通过火山爆发给地球提供土壤和肥料,还能增加地球的活力,如火山、地震、海啸和板块运动等。不然,像月球那样就是一个死寂的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内部是活的,地球表面才是活的,包括动物、植物与微生物等活物。

《生命是什么?》指出:宇宙万物都是有生命的,区别只是生命的层次不同,可分为高级生命、中级生命和低级生命。可以从这种角度来理解生命的意义。地球是一个有生命的天体,生命主要表现在原子的活性,原子有较高的温度,有较多的辐射,才具有较大活性。原子温度来自太阳和熔岩层,从两个源头给地球原子加热。按理,离熔岩层和地表均比较远之处的原子获得热量最少,但物质具有传热性,可以把热量缓慢传递给这些原子。而且地下保温性很好,热量无处传递出去,在地层内部转来转去,永不散热。不然,原子核消耗完能量后,温度就低了,辐射就弱了,慢慢趋向解体、休眠或半休眠。当温到下降到绝对零度时,一切物质和物体都会死去,包括天体和粒子。

由于熔岩层是地球温度最高的区域,也就是引力辐射最强的区域,那么地球半径的中点,承受两头拉力是不同的,上部的拉力更大,下部的拉力更小,可以理解为承受地心拉力较小。当然,地心是没有拉力的,只是可以这么理解。意思是说,地球半径上力的平衡点,即两头被牵拉的平衡点要上移。这是数学的说法,地质的说法是那个区间的地层是受力的平衡点。

地球板块运动、地球洋流运动、地壳运动和地球大气运动(影响海洋运动),都能使上地幔中的熔岩层温度升高,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升高。也就是说,地球大气升温还有可能是来自熔岩层。同样,地球大气降温也有可能是来自熔岩层。因此,人类考虑地球温室效应,不仅要考虑太阳辐射、地球散热,还要考虑地球内部的温度变化。

从理论来看,地球重力不是来自地心,而是来自地球直径,是地球直径物质原子核辐射的叠加,这是起主要作用的引力辐射,但要考虑原子核引力辐射的穿透能力,如光辐射的穿透能力是很弱的,十厘米的土层或岩石就穿不透了,地球主要引力辐射应是某种辐射,很有可能是红外辐射。

从实际来看,地球重力主要来自地下最热之处原子核的辐射,最热之处可能不是地核,而是上地幔中的熔岩层,这里只隔着薄薄的地壳,正好给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热,所有生物都像生活温床上,这又是一种巧合,似乎是精心设计的。这样也能辐射更多能量到太空,形成较大的引力,能带动月球这么巨大的天体。

显然,地球的引力来自地球,确切说是来自地表及地下物质。但对大气层之外的天体或物体,地球引力的来源有所不同,可能主要来自地球辐射带。地球辐射带是沿赤道上方及两侧分布的,根据高度不同分为内辐射带和外辐射带,外辐射带高度在13000-19000公里之间,厚度6000公里,在赤道上方沿两侧延伸,可延伸至磁纬50-60°,主要分布高能电子。内辐射带高度中心区域位于地表上方12700公里,在赤道上方沿两侧延伸,可延伸到磁纬40°,主要分布高能质子,也有部分高能电子。这些物质在地球旋涡能量场的带动下绕电球旋转,并向太空和地球释放辐射,由于是裸电荷(新词),又携带高能量(刚从太阳出炉),引力与斥力比束缚电荷强百倍、千倍、万倍,甚至更高。

也许,地球对外引力主要来自这里,或是地球引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毕竟,地球辐射主要是原子核的剩余辐射,穿透厚厚地层来到地表已经很不容易,还要穿过大气层、电离层、辐射带和磁层,层层冲破封锁可能已经所剩无几。当然,这还只是一种可能性,是主角还是配角需要测定才知。

挂在人类头顶上方的辐射带,对地表物体也有较大引力,包括人类在内,这中和了地球对人类的引力,让人类感觉更轻松一些。尤其内辐射带主要是高能质子,对人体原子外围的电子具有较大引力。

为什么内辐射带是质子,外辐射带是电子呢?地球引力主要来自原子核的剩余辐射,吸引太阳风中的电子飞到赤道上方,电子靠近地球之后遇到的是由地球辐射构成的旋涡能量场,于是就围绕旋涡能量场转圈,形成了外辐射带。地球辐射对太阳风中的质子有斥力,不过质子是太阳强行吹过来的,被吹进地球大气层后,地球大气原子外围的电子对质子有引力,就把质子吸进大气层了。在离地表16000公里之处开始有稀薄大气分子和电子,它们都能吸引质子,这就不难理解内辐射带中心区高度为地表上方12700公里了。况且,地表物质原子外围电子,对内辐射带的质子有引力,这就把质子拴在天上了。

为什么内辐射带的质子下不来?它们在地球旋涡能量场中高速旋转,怎么下来呢?当然,不能说绝对下不来,它们也会从两极下来,但下来的只是一部分,或说他们云集这里等候沉降地球,总之它们堆积在这里了。同样道理,辐射带中的电子也是这种情况。如果说电子是顺地球旋涡能量场方向运行的,那么质子可能就是逆行的,因为地球辐射给质子的是斥力。为什么内辐射带的自由电子和自由质子(新词)不能结合在一起?应该有结合的,只是太阳风源源不断吹来电子与质子,或者补充的与消耗的一样多,或者补充的比消耗的更多。为什么内辐射带的质子与外辐射带的电子不能结合在一起?它们在不同高度高速围绕地球旋转,没有机会碰到一起。假如是静态的,则会慢慢靠近,最终结合成原子和分子。这几段文字,揭示了内辐射带和外辐射带形成的原因。

由于地球内辐射带具有引力,可以利用这一引力实现空中和太空无重力飞行。主要是利用内辐射带高能质子的引力辐射,把飞船提拉上去;同时利用地球的斥力辐射,把飞船托举起来。当然,来自太阳和宇宙的引力辐射可同时利用;空气浮力也可以同时利用。多种力共同发挥作用,抵销地球引力,让飞船在空气中和9000公里以下太空浮起来。若超过内辐射带的高度,就要考虑利用外辐射带电子的引力了,这比较好办,把材料变一下就可以了,在飞行中就可改变涂层。

飞船应做得宽大扁平,就像一个巨大的飞碟一样,具有一定的浮力。飞碟上方覆盖面用饱含自由电子的材料做成,对内辐射带的自由质子形成引力。飞碟下方覆盖面用饱含质子或正离子的材料做成,对地球辐射形成斥力。最好的材料是磁性材料,上下两个覆盖面就是两个磁极,上面是电子极,下面是正离子极。用永磁材料做成,另外各加一层电磁材料,用于加强升降力量,如突然加速提升或突然加速下降。用两台以上发动机做动力,一台是航空发动机,用于在大气层飞行;另一台是火箭发动机,用于在太空飞行。

利用引力辐射和斥力辐射飞行是否可行,可以先做一个简单的试验,做一块巨大、轻薄、成形的纸或膜就可以了,上面涂电子材料,下面涂正离子材料,或让上下两面变成相反的磁极,在没有阳光的夜晚试验,看看能不能浮起来。若想利用太阳的引力辐射飞行,上方涂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做试验,也可以到赤道做试验。

宇宙的物理定律是通用的,不同文明认识和利用物理定律有先有后,最后是殊途同归。可不,人类研究太空飞船,居然也想到要做飞碟了。如果飞碟真是外星人的飞船的话,那么他们的文明比人类先进很多。人类在做的事,可能是他们几百万年、几千万年、几亿年前做的事。

话说回来,如果说地球主要引力辐射可能来自辐射带的话,那么太阳主要引力辐射明显来自太阳大气层,即来自光球、色球、日冕,也包括日珥,太阳大气层温度比太阳表面高得多,太阳表面只有五千多度,太阳大气层最高温度达一百多万度。太阳发出的光99%来自光球,1%来自色球。发出的其他辐射也应来自太阳大气层,因为这些不可见的辐射同光一样属于电磁波,只是波长不同而已。因此,不妨认定太阳大气层是太阳引力和斥力的直接来源。

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也可以视为太阳重力,对整个太阳系起作用。太阳的引力辐射是什么呢?很有可能是全频谱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和伽玛射线等,可能还有其他辐射。其中某种辐射是主要引力辐射,究竟是哪种我们还不知道,必须是传播比较远、衰减比较少、被吸收比较多的辐射。有可能是可见光,有可能是红外线,有可能是无线电波。总体上看,太阳辐射既被地球吸收,也被地球反射,吸收多于反射,引力大于斥力,所以太阳对地球有引力,对所有行星也有引力。这些行星是沿着太阳旋涡能量场方向公转的,即公转方向与太阳自转方向一致,行星公转平面可以称为黄道面,以前特指地球公转平面,现在应扩大到所有行星公转平面,但不包括冥王星。

若是一面镜子在太空中飘浮,那就是反射多于吸收,斥力大于引力。假如有一个球面镜,放置在太空中,这个小人造行星就是逆行的了。放在绕地轨道是绕地球逆行,放了绕日轨道是绕太阳逆行。不过,要用逆行火箭送入逆行轨道,因为无法在静止状态下在太空释放,所有载具都带有方向和速度。这是假说么?不,这是真理。

就像行星是围绕太阳自转方向公转一样,卫星也是围绕行星自转方向公转的,也就是沿着行星的旋涡能量场方向公转。这既证明旋涡能量场的存在,也证明辐射是引力的源泉。旋涡能量场存在于一切天体和粒子的外围,除非它是不转的。

不过,也有逆旋涡能量场运动的天体,这是极少数例外,这种例外是否能推翻旋涡能量场理论和辐射力学理论呢?不,恰恰相反,这证明了辐射力学和旋涡能量场理论的正确性。如海卫一就是逆行卫星,公转轨道与海王星自转方向相反。这是太阳系中唯一逆行的大型卫星,也是典型的逆行天体,它的直径与月球相当。

现在用辐射力学来分析。由于海卫一表面由冰组成,主要是氮冰,也有干冰、水冰、一氧化碳冰和甲烷冰,因而其表面非常亮,60-95%的入射阳光被反射(月球只反射11%),而且其表面只有稀薄大气,意味着阳光能直达地表。因此,海卫一非常冷,也许是太阳系最冷的大型天体,比在最外面轨道运行的冥王星还冷,因为来自太阳和海王星的能量大部分都被反射到太空了,这形成了巨大的斥力。

海卫一对阳光的反射远远多于吸收,意味着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远远多于吸收,从辐射力学的角度分析,太阳对海卫一的斥力大于引力,所以海卫一对太阳是逆行的。同样道理,可以认定海卫一对海王星的辐射多于吸收,所以海卫一对海王星也是逆行的。

海卫一就像一个巨大的球面镜,对它来说,斥力辐射大于引力辐射,无论辐射来自太阳,还是来自海王星,它对太阳是逆行的,对海王星也是逆行的。当然,起主要引力作用的是海王星,海王星不断把它推开,但推远后又被引力拉回来,毕竟还是有引力的,这就决定海卫一在推力与拉力的平衡点公转了。

也可以这么理解,处于海王星旋涡能量场中的海卫一,由于反射海王星的辐射更多,海王星给了它一个推力,让它逆旋涡能量场公转,毕竟海卫一旋涡能量场是圆形的,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圆。确切说,海卫一斥力辐射形成的旋涡能量场是一个完美的圆,推动着海卫一逆行。

行星和卫星的逆行,过去人类是无法解释的,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用不着加以解释。现在用辐射力学来解释,就能解释得通了,非常科学合理,也证明辐射吸收是引力源泉,辐射反射是斥力源泉。物理学家讲究实验,要用实验来证明一切,现在这个实验上帝已经为我们做了,我们只需要观察和思考。既然这个任务落到我头上,我就只能尽力而为了。所以,千万不要认为辐射力学只是假说不是真理,不仅有无数事实证明这点,而且能完美解释宇宙。

当然,一个天体可以在0-180°之间的倾角围绕母星运行,这是多种引力辐射作用的结果。比如卫星,既受行星引力辐射影响,也受太阳引力辐射影响,还受附近行星、卫星引力辐射影响。在多种力的共同作用下,轨道发生各种角度的倾斜就很正常了。除了引力辐射,还有各种斥力辐射发生作用。况且,母星的引力辐射也不是全都分布在自转平面,母星有无数原子核,这些原子核不断旋转,向所有方向释放辐射,只是自转平面释放的辐射更多。另外,一个天体被外来天体击中,也可能改变公转轨道,就像有一枚火箭把它送入新的轨道。

另外,母星的旋涡能量场,不一定是完美平面,在某个距离上可能会出现偏转,处于这个位置的天体就按引力辐射的方向来运行了。旋涡能量场最容易出现偏转之处,是近距离与远距离,比如靠近太阳和远离太阳之处,都有能可发生偏转,近处的引力辐射很复杂,也不好说哪里是平面,太阳从哪个位置都可以朝你吹来一口气;远处的引力辐射也很复杂,引力辐射经过长途旅行,发生飘移是很正常的,有点“侧风”就把你吹偏转了,毕竟有不少宇宙辐射吹向太阳系。

所以,太阳系中段的行星,也就是从金星到海王星之间的行星,它们的轨道倾角在0-3.4°之间,几乎就在一个平面上。3.4°是金星,毕竟离太阳较近,最里面的水星7°,最外面的冥王星17.1°。说明在近处太阳旋涡能量场有一定偏转,在远处偏转较大,这是合理偏转。以前天文科学家总觉得冥王星的轨道很诡异,与其他行星不在一个平面上,现在用辐射力学来解释,就完全解释得通了。冥王星轨道的偏转说明太阳旋涡能量场的偏转,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可能性。从这个分析来看,冥王星虽然轨道偏转,还是属于太阳系的行星,太阳还是认领这个儿子吧。

现在研究一下月球重力。月球重力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但月球质量是地球的八十分之一,从这个角度看月球的重力是很大的。上文谈到,一个天体的重力主要取决于直径物质原子核辐射的叠加,月球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这样看就差不多了。为什么月球引力没达到地球的四分之一呢?因为月球没有一颗炽热的心,或说没有一个熔岩层,对外发出的引力辐射有限。幸好月球白天能充分吸收阳光,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之处温度高达127°,夜晚又降温到-183°。阳光可能是月球获得的主要能量,也可以从地球辐射中获得一部分能量,月球物质原子核利用这两种能量运行,并对外辐射能量,形成月球重力。

上面这段文字看似平常,实际上否定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按万有引力公式,引力与质量的平方成正比。上文说,万有引力与质量无关,与直径有关,这是概略说法。实际上,万有引力与辐射有关。更准确的说法贯穿于全文之中,即万有引力取决于一个物体辐射能量,另一个物体吸收能量,但还要考虑斥力的冲抵作用。冲抵后可能是负数,就像海卫一那样,那就不是引力了,而是斥力。

月球每年远离地球4厘米,可能是被太阳拉跑的,有可能月球从太阳获得的引力辐射强于从地球获得的引力辐射,只是被地球牢牢拴着跑不掉,或者就像人牵狗,你跑我也跑,永远跑不掉。但长远看可能拴不住。若想拴住月球,必须在月球表面辅设反射面,反射太阳的引力辐射,包括阳光和红外线。应设在月球背面,这样不影响月球吸收地球的引力辐射。不过,这样做月球温度就更低了,不利于人类将来开发和居住,月球是上帝为人类准备的后花园,可以视为第六大洲。太阳把月球往引力辐射的方向拉,可能也带动地球加快公转速度,若没有月球存在,地球的公转可能会慢一些。假如太阳把月球往下拉,则会加快地球轨道的下坠。毕竟,地球与月球是一条绳上拴着的两个蚂蚱。

一个天体吸收辐射和反射辐射取决于什么呢?主要取决于其表层的原子。以光辐射为例,光子击中原子外围电子,由于电子与电子有斥力,就被反弹(反射)回去了。当然,由于接触的部位不同,反弹出去的角度也不同,是向四面八方反弹的。这就是光的反射,也是引力辐射反射的一种。然而,原子外围不是天衣无缝的,光子能避开外围电子直达原子核,由于原子核与光子有吸力,光子就被原子核吸收了。吸收光子后的原子核,温度、能量、动力与辐射都不同了,通过增加辐射达到能量平衡。可见,原子也需要能量推动,能量就是辐射,可能是光子,可能是其他粒子。

人类接触到的多数物质,都是吸收辐射多于反射辐射的,所以太阳、行星和卫星对这些物质有引力,或说引力大于斥力,这就是牛顿说的万有引力了。但牛顿没想到,宇宙还存在万有斥力(新词)。我提出的辐射力学公式,既包括引力,也包括斥力,得出的结果是两力相抵之后的力(见《生命是什么?》第二十七章《生命的基础(二)》能量部分)。这样考虑问题就比较全面了。

从光辐射的吸收来看,当一束光照射到一个物体,被这个物质反射出去,光就弱多了,物体与光源的亮度是天壤之别,即使把各个方向反射出去的光子收集起来,好像也没有入射光源的一半,这就意味着吸收光子多于反射光子。物理学家应该对各种物质的吸收率和反射率进行测定,包括光辐射和其他辐射,这样以后搞发明创造、工程建设和分析世界就有依据了。

重金属外围电子较多,反弹的光子也多,所以看起来熠熠生辉。不过,对于地球辐射来说,外围电子多吸收地球原子核发出的引力辐射也多,所以就显得比较重。一种物质或一个物体的轻重就是这么来的。也就是说,电子多少决定重量大小,而不是由原子核决定的,原子核反而能减轻重量。若有一个艘飞船是由重原子核做的,就能实现反重力飞行。水是由氢氧原子组成,为什么结冰后会变成白色,即结冰后能反射大部分阳光,可能与冰分子的结构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所有白色物质都有特殊结构,所有黑色物质也有特殊结构。

地表冰雪面积能把大部分太阳光反射出去,因而是能给地球降温的覆盖层,为了解决地球的温室效应,可以增加地球表面的冰雪面积,但现在情况相反,由于气温升高,两极冰雪融化,山顶雪盖融化,山谷冰川融化,这对地球来说就是火上添油了。要在地表、海洋和太空增加白色的阳光反射体,这样能有效减慢地球公转速度,把每年的时间拉长。

行星与卫星等冷天体(新词,对应太阳等热天体),吸收母星辐射的多少,包括红外辐射,与大气层有很大关系。大气层越厚越密,吸收越多;大气层越薄越稀,吸收越少。为什么?辐射粒子要被原子核没收才算被吸收,大气层是最好的辐射吸收环境。以光辐射为例,光子进入大气层后,①一部分光子越过空气原子外围的电子,直接命中原子核被吸收;②一部分击中原子外围电子的光子,有的反射回太空,有的偏射进入大气层。③一部分从原子或分子中穿过,进入下层大气分子,在下层被吸收、反射或偏射。在下层大气中被反射回去的光子,会被上层大气吸收和反射,来回反射,反复吸收。

经大气分子层层吸收后,吸收率就很高了。反射回太空的很少,毕竟外围大气很稀薄。能穿透大气层的光子则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反射回大气层后又被反复吸收。因此,大气层越厚吸收辐射越多。所以,地球表面温度比月球高,虽然离太阳一样远,但月球几乎没有大气层。金星表面温度比地球高得多,离太阳近不是主要原因,大气浓密才是主要原因。若说近水星更近,但水星表面温度远远没有金星高,就是因为金星大气更浓密。

由此可见,大气越厚越密,保温性越好,无论是什么气体,原因是吸收得多,反射得少。这是构成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要原因,工业革命后,人口增加后,动物增加后,燃烧增加后,地球大气密度厚度增加了,地表温度自然升高了。人类要解决温室效应问题,也要考虑和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要着眼于解决大气密度厚度,而不仅仅是盯着二氧化碳。

人类有了辐射力学之后,就有能力做以下事情:①人类有能力给地球降温,也有能力给地球升温。②人类有能力加快地球公转速度,也有能力减慢地球公转速度,也就是能延长或缩短每年的时间。③人类有能力让地球顺行,也有能力让地球逆行。④人类有能力提升地球轨道,也有能力降低地球轨道,即有能力调节地球离太阳的距离。这些能力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2017年7月25日



打赏《生命是什么》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