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 宙 只 有 一 对 力

吴  志


现代科学认为,宇宙中存在四种力:强核力、弱核力、电磁力、引力。引力与电磁力已为人类所熟悉,不必多说。强核力是让原子核抱团的力,能把质子和中子抱在一起,其中有胶子发挥了粘合作用,不然质子怎么能和平相处呢?核强力也是让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抱团的力,也是胶子发挥了粘合作用。弱核力是让放射性原子核和自由中子衰变的力,不然怎么会释放辐射和发生衰变呢?

这两种核力是怎么发现的呢?是有科学家构思出来的,他们构思出多种强子、夸克、胶子等,连电荷、色荷、自旋、质量、作用距离等都构思出来了,随后有科学家做了一些实验,捕捉到这些粒子存在的蛛丝马迹,于是宣布某种粒子获得发现,但始终有一些没能发现。也就是说,先推出一种假说,再证实这种假说。

推出假说——证实假说,这也是一种科学方法,但这种方法出错的可能性在90%以上。就好比有人想象有青面獠牙的鬼,然后全世界的人就到处去找鬼,有人在半夜中发现一个黑影,于是宣布找到了鬼,很荒唐吧?科学家应该做的是,通过观察、实验或调查发现真理,尽量不要预先构想出一个真理,发现什么就是什么。若有某种可能性比较大,但又找不到证据加以证实,那就只能提出假说了。

二十世纪以来,很多理论跑偏了,就是因为采用这种方法太多。代表人物是爱因斯坦,构想出相对论后,人类花了一百多年去寻找相对论中的臆想,看到了风吹草动就宣布发现了引力波、黑洞和黑洞相撞,连方位、距离、大小都想象出来了。因此,一百多年来相对论一直争议很大。弦理论、量子力学、十一维空间等也很受争议,甚至连发明人都不相信。现在还有人提出宇宙虚幻说,说宇宙只是一个计算机程序显示出的景象。人类已经通过机器触摸到月球、火星和小行星,近距离观察到太阳、各大行星和部分小行星,人类也感觉到太阳的光和热,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事物。窥斑见豹,由近及远,说明宇宙是真实存在的。

十九世纪及以前,几乎所有自然科学理论,都是通过观察、实验或调查获得的,他们的研究实实在在,不可质疑,难以推翻。要推翻一篇论文或一部著作是很难的,90%以上都是不能推翻的,除非论据缺乏,论证无力。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是通过观察苹果落地和太阳对地球、行星的引力,以及人感觉到地球的引力,总结归纳出来的理论。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不是预先带着构想再乘军舰环球考察,而是考察五年之后得出结论。十九世纪及以前的科学发现,有哪项重要成果被推翻了?几乎找不到,能找到的只是地心说,其实也没说错,运动是相对的,摁住地球不让动,所有天体都是围绕地球转的;摁住太阳不让动,所有行星都是围绕太阳转的。也就是说,地心说与日心说只是金银盾牌之争。

人类的目力是有限的,即使通过强大的电子显微镜,仍看不到或看不清原子的状况,更别说原子核、质子、中子、夸克、胶子了。用中子轰击质子或中子,让它裂解成几个碎片,能认定这些碎片就是想象中的夸克、胶子吗?而且,夸克还有六味三色,光搞清这些色与味都不容易,是不是与红烧肉差不多呢?想象力过于丰富,过于细微,假说宜粗不宜细。由于是捕风捉影,仅强子就“被发现”了几百种,但普通人只知道有质子与中子,我也数不出多少种。

我的看法,宇宙的法则是简单的,只有一种原始粒子,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组合成各种基本粒子,再组合成各种原子、分子和分子团,把它们粘合一起或拉近距离的是引力;让它们保持距离或裂解分离的是斥力。因此,宇宙只存在一对力:引力与斥力。引力来自辐射的吸收,斥力来自辐射的反射。所谓四种基本力,只是引力与斥力的不同表现形式。

为什么把引力和斥力与辐射联系在一起?这是大量观察的结果,凡是有引力与斥力之处,都有辐射存在于两者之间。比如太阳与地球之间,存在各种辐射,除了辐射没有其他东西,那就可以认定引力和斥力与辐射有关。同样,地球有辐射,石头有辐射,原子有辐射,电子有辐射,在它们周围也有引力与斥力存在。两个天体、物体、粒子距离越近,辐射越强,这也说明辐射形成了引力或斥力。

光子对反光物体有没有斥力?当然有。几乎所有物质都反射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表明物质外围的电子对光子有斥力。就像子弹击中了钢板,你说钢板与子弹之间有没有斥力?光电材料被光照射后会产生电流,这表明光子直接作用于电子,把电子“斥离”,使其成为自由电子,在导体中流动或飞到空中,这是最有力的证据。200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通过大量观察得出结论:辐射的反射形成斥力。2007年法国和美国的物理学家温迪·张和罗伯特·施罗尔通过实验发现:激光能使肥皂水产生一条比头发丝还细,并且超长而稳定的水流。当改变激光角度后,水流就出现了隆起状的弯曲。这进一步证实了激光对水有斥力。这是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发现。做一个能反光的大帆,在太空中就能依靠太阳光推动前进,在太阳系中遨游。

光子对吸光物体有没有吸力?当然有。不然怎么解释地球和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呢?当然,地球不仅吸收光,还吸收各种电磁辐射,可能还有其他辐射。假如地球反光大于吸光呢?那么太阳就推着地球转,即公转方向相反。这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有实例的。如海卫一就是逆行卫星,公转轨道与海王星自转方向相反。这是太阳系中唯一逆行的大型卫星,也是典型的逆行天体,它的直径与月球相当。

由于海卫一表面由冰组成,主要是氮冰,也有干冰、水冰、一氧化碳冰和甲烷冰,因而其表面非常亮,60-95%的入射阳光被反射(月球只反射11%),而且其表面只有稀薄大气,意味着阳光能直达地表,反射作用更强。因此,海卫一非常冷,也许是太阳系最冷的大型天体,比在最外面轨道运行的冥王星还冷,因为来自太阳和海王星的能量大部分都被反射到太空了,这形成了巨大的斥力。

由于海卫一对阳光的反射远远多于吸收,意味着对太阳各种辐射的反射远远多于吸收,于是太阳对海卫一的斥力大于引力,因此海卫一对太阳是逆行的。同样道理,可以认定海卫一对海王星的辐射多于吸收,所以海卫一对海王星也是逆行的。当然,起主要引力作用的是海王星,海王星不断把它推开,推远后又被引力拉回来,毕竟还是有引力的,这就决定海卫一在推力与拉力的平衡点公转了。

不能排除,这颗卫星被海王星俘获后,在斥力的作用下轨道是不断升高的,即不断飘离海王星。人类需要观测和查清这个卫星的轨道变化情况,将来对提升地球公转轨道有启发。有科学家宣称,月球以每年4厘米的速度飘离地球,要查清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还要查清原因,为什么地球与月球之间的斥力大于引力?如果月球轨道是可以提升的,那么地球和行星的轨道也是可以提升的。

围绕太阳转的一些小行星和彗星,公转轨道也是逆行的。人类对这些小天体的情况不是很清楚,估计也是对辐射的反射多于吸收,来自太阳的斥力大于引力。要重点查清这些小天体公转轨道的变化情况,是提升还是沉降。当然,人类更要查清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变化情况。

 反射辐射形成斥力好理解,为什么吸收辐射会产生引力呢?以太阳和地球为例,太阳辐射是粒子流,同性粒子之间有斥力,因而粒子流是阵列飞向地球,一串串、一排排向地球飞来,向地球传递的是压力,但地球却大口吞噬最先到达的电磁粒子,这就在太阳与地球之间形成了一个微小的“真空层”,地球就不断向太阳方向运动了,这就是所谓的引力。假如地球是直线坠入太阳,离太阳越近,辐射密度越大,地球吞噬辐射越多,这意味着获得了加速度。同样道理,公转轨道越低速度越大,由于距离恒定没有加速度。

也可以从另一个解度理解引力,太空是一个能量场,这个场有场压,地球把哪个方向的物质吞噬了,就向哪个方向运动,因为场压会把地球推向那个方向。就像沉在海中的一个球,前方海水突然消失,形成真空,球就被后方的海水推向前方(可以利用这个原理制造潜艇)。所谓场压就是斥力,是同一种介质中普遍存在的斥力,如太气压、水压等,现在又多了一个太空压。从这个角度来看,引力源于斥力,斥力是万力之源。人站在地球上,除了有引力作用于脚板,前后左右上方都是斥力,这是大气施加的斥力。若走动起来,就可能碰到物体,获得的也是斥力。

磁铁肯定释放某种辐射,不存在其他可能性。一个物体影响其他物体,只能靠物质,若看不到两者之间有物质,就一定有辐射,有些辐射人类能测到,有些辐射人类测不到,随着科学的发展将来一定能测到。如果有引力波存在,引力波一定是物质的,不可能是空间扭曲产生的涟漪。磁铁一极释放质子辐射,一极释放电子辐射(两极分别多出一些电子与正离子),离子极靠近铁块,把铁块电子吸过来,也就是把铁块吸过来了,本质是电子把铁块推过去;电子极靠近铁块,把铁块电子推开,裸露出正离子,正离子面对磁铁电子,也就是被磁铁吸过去了,本质是正离子把铁块推过去。是谁过去取决于双方质量,小的飞向大的。两块磁铁同极靠近,是电子对电子,正离子对正离子,那就形成斥力了,这是同类辐射起了作用。

无数事实表明,引力与斥力源于辐射,从天体、磁铁到原子都是如此。原子系就像太阳系,引力与斥力原理一致。质子释放的辐射被电子吸收,电子就绕核运动了。可见,辐射力学能解释整个宇宙,显然就是真理,那是很难推翻的。

辐射力学怎么解释黑洞?假如确有黑洞存在,那么黑洞完全吞噬恒星辐射,因而对恒星有极大引力,这能解释得通黑洞的引力。但有个问题,构成黑洞的粒子有无辐射释放?如果没有辐射释放,黑洞就不能成形,也就是不存在。当然,可以认为黑洞有辐射释放,只是引力太大不能释放出来,只能在内部发挥作用。在这里没必要过多讨论黑洞,黑洞仍属人类臆想天体,只是有一些捕风捉影的“证据”,“证实”了黑洞的存在,可以视为娱乐新闻和科幻小说。

美国引力波天文台多次宣称发现黑洞相撞和中子星相撞,我认为这是美国科学没落的表现,欺骗自己和全世界,还骗得了诺贝尔奖。道理简单,中子与中子能抱成一团形成中子星么?有本事你让两个中子抱在一起试试。构成黑洞的粒子是什么?不知道吧?那么黑洞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按黑洞理论,整个地球可以压缩到直径9mm那么大,你认为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因此,黑洞与中子星,只是人类臆想出来的天体。也许有人认为,直径可以忽视,黑洞依然存在,但这是黑洞发明人史瓦西的计算结果,黑洞是他提出的假说,他就是根据这个计算结果认定有黑洞存在的,否定了他的计算和理论,不就是连根拔了吗?

若从电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释放辐射的粒子称为正电荷,把吸收辐射的粒子称为负电荷,但释放与吸收是相对的。实际上,除原始粒子外,几乎每种粒子都有辐射释放,只是对方是否吸收这种辐射而已。两种同电性粒子相遇,那就是反射,比如正电荷遇正电荷,负电荷遇负电荷。因此,电子对质子是负电,对电子就是正电;质子对电子是正电,对质子也是正电。

中子带什么电?中子带弱负电,唯有吸收质子辐射,才能与质子抱成一团,所以必须带负电。当原子核有两个或多个中子时,两个或多个质子就能在原子核中存在了,因为中子把它们拉住了。可以是一夫一妻,可以是一夫多妻,但一夫多妻是不稳定的,随时可以分手或解体。质子是夫,中子是妻,一夫多妻就是同位素。为什么中子负电弱?中子在物质中穿行比较顺畅,受到的阻力较小,遇到原子外围的电子时,负电对负电,就把电子推开了;遇到原子核时,质子已经与中子配对,电性被中和了很多,剩余的正电量较弱,对外来中子不构成强大引力,原子核中的中子,对外来中子抵抗力不强,因此外来中子能撞击原子核,甚至把原子核击碎裂解,所以说中子带弱负电。如果是强负电,两个中子是很难靠近的,还会把质子辐射吞噬完,这样质子就没有剩余辐射带动外围电子了。

自由中子运动时,要靠含氢核多的物质来吸收或减速,如水就是很好的吸收剂和减速剂。水分子有两个氢核,氢核带正电,就很容易把带弱负电的中子吸过来,抱成一团形成氘,这意味着自由中子被吸收了。若想让自由中子减速,就要用重水,即由氘与氧结合形成的水。重水中的氘核含有一个中子,核内中子遇到自由中子,就起到了减速作用。这足以说明中子带有弱负电。把快中子变成慢中子,才能轰击铀核产生核裂变,重水与石墨都是比较好的减速剂。

用石墨棒给中子减速,因为石墨中的碳原子会释放出一个自由电子形成正离子,正离子带有较强正电,对带有弱负电的中子具有较强吸引力,当中子击中碳核,如果不能被碳核吸收,速度就衰减下来了,因为核内中子对自由中子有斥力。这也足以说明中子带有弱负电。中子主要是质子加电子,两者结合为一体后,质子释放的辐射不够电子吸收,就显示出弱负电。

以上原理很重要,意味着带有强正电的物质是最好的中子吸收剂或减速剂,比如质子、正离子体、磁体的正离子极等,可能还有一些物质比石墨、重水减速效果更好。若想得到更多自由中子,或不让自由中子速度衰减,附近就不要有正电强的物质。像最近在广东落成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装置,就可以利用这个原理给中子加速、减速和保速。过去认为中子是不能人为加速的,只要有强正电场的吸引,就应该可以加速。

那么,中子是弱负电,质子是强正电,两个中子为什么能拉得住两个质子?关键在位置,两个中子把两个质子分隔两边(见下图),质子辐射就被遮挡和吸收,剩余辐射向外释放,吸引外围电子。假如氢核没有中子,那么对外辐射最多,对电子的引力最大,那就很难拆分了。这正是宇宙中氢元素最多的原因。有一个中子或多个中子的氢,就比较容易拆分。因此,只有质子没有中子的氢,丰度占99.98%,即在氢同位素中占这么多。氢-1最多,氢-2其次,氢-3最少,一个质子带两个中子几乎就是极限了。由于有辐射释放,原子核高速自旋。氢3有两个中子在原子核中高速自旋,总会发生磕磕碰碰,于是对外有辐射释放,这是有别于质子辐射的核辐射,氢-3的半衰期是12.43年。氢-4、氢-5、氢-6、氢-7只能通过人工制造,瞬间就解体了,一个质子拢不住那么多中子。

所有核辐射都是同样道理,辐射来自中子与中子的碰撞。质子与中子会碰撞吗?正电与负电应该说是粘合,碰撞是同性电核之间的事,这样才会产生“火花”。那么质子与质子会碰撞吗?斥力太强,不易碰撞,尤其原子核中的质子。使用人造的强子加速器可以让两个质子碰撞。既然质子与中子能够粘合,质子与电子能不能粘合?当然可以,粘合后就成为中子了。

所有原子核都会有核辐射,区别只是核辐射的强弱,中子越多辐射越强,重元素辐射最强。人类对于身边常见物质的核辐射,已经适应,能够承受,视而不见,就当没有。当然,也可能悄悄影响人类寿命,也许是人类患病、衰老和死亡的根本原因,体内原子和分子要么被辐射破坏了,要么是辐射释放太多得不到补充,自己解体、衰弱或异化了。人类所说的宇宙辐射,说不定就是来自我们身边物质的辐射,包括大气释放的辐射。 

左图表示氦核,两个质子与两个中子抱团,红色表示质子,质子与质子斥力较大,距离较远;蓝色表示中子,中子与中子斥力较小,距离较近。质子与中子紧贴在一起。若减少一个质子,就是氢-3核(氚核,右图),一个质子两个中子构成三角形,这种结构是不稳定的,因为是一拖二,每个质子或中子有两个连结点才是稳定结构。这两个图解释了为什么质子能够在原子核中和平共处,也解释了原子核的构造原理,质子总是被中子分隔开来,保持一定距离。中子为什么不像电子那样绕核运动?中子太重,质子带不起来,只能粘合在一起。换句话,质子提供的引力,不足以让中子飞起来。

可以按照上图原理,把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的原子核画出来,规则是:异色相连,同色相隔,红隔较远,蓝隔较近。铍有12个同位素,上图所示是铍9,有个4质子5中子,这是唯一稳定结构。若减少一个中子,就有一个质子只能找到一个连结点,那就很不稳定了;若增加一个中子,这个中子也只能找到一个连结点,同样很不稳定了。从画法上就可知道铍9是唯一稳定结构,自然界存在的基本都是这种铍。一般认为,一个质子配一个中子,这是基本规则,到了铍就不适用了,原因就在于此。

核辐射是原子核的中子之间碰撞释放出微小粒子,从上图的氦核可知,两个中子是有间距的,没那么容易碰到一起,所以寿命相对较长,也没测到有辐射释放。氢核没有中子,氢的寿命最长,所以宇宙中的氢也最多(注:这里的氢指氕)。当然,即使原子核只有两个中子,偶尔也会碰撞,比如有外来物质侵入(如高温环境、辐射照射和其他物理侵切、化学侵切),或身边存在其他物质,就会对原子核的稳定结构形成干扰,两个中子就可能碰到一起,这样就会释放辐射。所以,较轻元素还是有辐射的,还是有寿命的。当然,质子也是有辐射的,但不宜归类为核辐射,就叫质子辐射好了。

原子核衰变,是中子之间碰撞太多,释放太多粒子,中子就成为了质子,在斥力作用下脱离原子核,原子核的稳定结构就不存在了,于是发生解体,分拆成两个较小的原子核,外围电子再聚拢过来,形成两种较小的原子。

人类认为,原子序数83以上的物质都有辐射。那是因为原子核太庞大,在自旋过程中有点拢不住,推揉拉扯比较多,中子碰撞就很多了,所以能测出有辐射释放,但不意味着原子序数小于83的物质就没有辐射了,只是多与少的区别。比如,原子序数为27的钴,43的锝,63的钷,都是放射性元素,会发生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这与原子核的结构和运动有关。

粒子之间的碰撞是个相对概念,只是距离更近而已,再近也是有距离的。若是两个电子、质子、中子或原子核碰撞,由于电性相同,在斥力作用下,就会把对方的下级粒子拆分出来。两车相撞、质子对撞、电子对撞,都是这种情况,当然也可以用正电子与负电子对撞。用砂轮切割铁棒,飞出很多光子,也是原子中的电子对撞后,把对方电子中蕴含的光子斥离出来了。

光子带什么电?弱负电。光子击中电子,会被电子反射,几乎所有物质都反射光,就是这个原因。光子击中质子,会被质子吸收,几乎所有物质都吸收光,就是这个原因。质子辐射什么粒子?还不知道,可以假定是原始粒子,这意味着电子不断吸收原始粒子,吸收多了总得有出口,那就通过释放电磁波达到进出平衡,电子释放电磁波是已经被证实了的,比如释放红外线和可见光等,红外辐射是自始至终的,可见光是偶尔才有的,如闪电、短路、激烈碰撞、煤炭燃烧、铁被烧红、电灯发光、火药爆炸、核弹爆炸时等,就是释放可见光。

光子是什么做的?是原始粒子组合成的。所以,电子释放光子似乎永无穷尽,因为电子总是不断吸收原始粒子合成光子。当然,质子不断对外辐射原始粒子,自己也得进出平衡,太阳、地温、气温、地热、火山和地核等,都能给质子补充能量,也就是给质子补充原始粒子。地球温度上升,从根本上说是质子辐射增加、电子辐射增加和原子核辐射增加,也就是原子辐射增加。

电子向外辐射光子等电磁粒子后,腹中空虚,肌肠咕咕,吞噬质子辐射的能力增强,也就是负电增强,质子就把电子从高轨拉下低轨,这就是电子能级的跃迁。相反,若电子吸收质子辐射趋于饱和,负电减弱,吞噬质子辐射的能力减弱,也就是负电减弱,电子就在一定程度摆脱质子,跃迁到更高轨道。由此可见,电子轨道是时高时低、动态变化的,甚至会逃逸出去,让原子变成正离子。也许,这是万物变化的本源,包括人的生老病死。

脱离原子核的自由电子,由于体内较多原始粒子,成为电子的内在能量,显得更有活力,速度更快。若受碰撞,则会把光子释放出去。太阳风吹来的电子,从地球两极落下,撞击空气分子会产生极光,极光来自电子释放光子,可能双方的电子都释放光子。这个理论是2004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率先提出来的,解释了极光的本质,现在已成科学共识。若查不到更早的理论,这个科学发现应属本人。

话说回来,我们说宇宙存在原始粒子,这是比光子更小、构成宇宙万物的粒子,但也不能排除,包括光子在内的电磁粒子就是原始粒子。随着科技的发达,人类最终能找到原始粒子,若真找不到,那就只能认定电磁粒子就是原始粒子了。

中微子带什么电?不带电或弱负电。从本人的《物体的隐形穿透》一文可知,不带电物质与带电物质不发生相互作用,既不吸收,也不反射,那就只有穿透,这是无形穿透,相互易位彼此不知。这正是中微子能穿透地球的原因,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显形。假如中微子带弱负电呢?遇到原子外围的电子,轨道绕过去或偏射过去,也照样能穿透地球。弱负电对强负电,就像表面抹了一层油,从原子外侧滑过去或从原子浅表处穿过去,前者是外滑,后者是内滑。

这篇文章,是本人辐射力学的组成部分。属于假说吗?当然不是,每个观点都陈述事实根据,都是观察、分析和实验得来的,当然也借助了人类的观察和实验,分析和结论完全是属于我的。这个理论能解释氢在宇宙的丰度,能解释原子核构造,能解释原子构造,能解释原子核辐射,能解释电子轨道跃迁,能解释电子释放光子(光的形成),能解释离子生成,能解释元素衰变,能解释电子运动,能解释电与磁,能解释人的生老病死,能解释物质陈旧老化。总而言之,能解释整个宇宙,既能解释微观,也能解释宏观,包括物质的形成、演化和解体,包括原子、分子、分子团、物体、磁体、生物的形成和演化,包括天体的形成、自转、公转、顺行与逆行,等等,在这篇文章中已经有不少解释,在其他文章中有更多解释。

一种能解释世界的理论必然是真理。辐射力学比牛顿力学、量子力学更好用,更广谱,几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如果认为宇宙只有一对力的观点更有道理,请放弃陈旧过时的四种基本力学说,用新理论替代旧理论就是科学的进步。

辐射力学公式之一:

F是引力或斥力,r1是甲物表面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粒子通过量),o2是乙物辐射吸收率或反射率(当为反射率时计算结果是斥力),r2是乙物表面辐射强度,o1是甲物辐射吸收率或反射率,s是相对较小的物体投影面积,d是双方距离(从边缘算起)。之所以只考虑较小物体的投影面积,是因为引力或斥力是“虫洞”能量场收缩或膨胀造成的,这个能量场的截面与较小物体投影面积相等,大于较小物体的辐射都放空了。这个“虫洞”刚好能让较小物体穿过,所以引力发生时是小物体靠拢大物体,斥力发生时是小物体远离大物体。

通常情况,只需计算一方的辐射被另一方吸收了多少。比如,只计算太阳辐射被地球吸收了多少,至于地球辐射被太阳吸收了多少,或者并不存在,或者可以忽略不计。当一个物体的辐射被另一个物体反射或反射大于吸收时,双方之间存在的就是斥力。两个物体之间,往往同时存在引力与斥力,这时要分别计算引力与斥力,再作加减,引力大于斥力就相吸,引力小于斥力就相斥。

不论是粒子之间的引力与斥力,物体之间的引力与斥力,还是天体之间的引力与斥力,都可用这一公式计算。当然,磁吸铁也可以用这一公式计算。磁吸铁是因为磁铁电离了铁原子,使一方的离子直接面对另一方的电子,辐射失去了屏障,收缩能量场得到放大,吸力增强。用磁铁吸铁钉尖端或屁股,吸力是不同的,这是因为铁钉面积s有所不同。若把磁或铁烧红吸力下降,一方面是因为温度高的粒子吸收辐射的能力弱化,另一方面是因为磁或铁烧红后,离子和电子活性增大,发生热运动,在内部乱窜,使离子与电子两极分布的状态被打乱,磁铁就不成其为磁铁了,铁钉也不能被磁化了。

上述公式还可以变形得更简单、更精确一些,即可以不考虑双方的距离。辐射力学公式之二:

参数r1 、r2的定义要略作改变,不再是甲、乙物体表面的辐射强度,而是到达受体表面时的辐射强度。要计算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只需考虑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时的强度,和地球辐射到达太阳表面时的强度,这样路途发生的情况就不必考虑了,这样就更精确一些。同样,质子与电子之间的吸力,磁铁与铁块之间的吸力都可以这样计算。

当只考虑一方辐射被另一方吸收时,公式就可以简化。辐射力学公式之三: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个公式中的辐射是指引力辐射和斥力辐射,被对方吸收的是引力辐射,被对方反射的是斥力辐射。所有电磁波,都可能成为引力辐射和斥力辐射。其他已知和未知的辐射,也可能成为引辐射和斥力辐射。

下面是辐射力学公式之四,是引力与斥力求和,假如有n个引力与斥力作用于一个物体,引力为正,斥力为负,综合之后就会得出一个合力。比如,太阳每一种辐射都可能对地球形成引力或斥力,地球表面不同区域吸收与反射太阳辐射也有所不同,地球还受到火星、木星、金星的引力等,从哪个角度出发,就可以把引力与斥力一起考虑和一起计算。比如累加各种辐射形成的合力,或累加各种天体形成的合力,或累加不同地表形成的合力,如海洋、冰雪、沙漠、森林、草原、田野、城市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是不同的,一项一项累加就得出合力了。

上述四个公式可以计算、描述、解释微观与宏观的一切力,为了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区别,可称为万力公式或辐射力学公式。辐射力学公式可运用于重力、引力、电力、磁力、电磁力,并把重力场、引力场、电磁场统一起来,所谓场就是能量场,即有辐射分布的空间。



2018年12月6日完稿并发布

2021年11月15日改写并发布



打赏《生命是什么》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