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的存在还缺乏根据

 

   

黑洞是人类臆想出来的天体,但还缺乏理论根据和观测根据,那些所谓的观测都是捕风捉影,指鹿为马,一分观测,九分想象,经不起推敲,完全站不住脚。因此,黑洞迄今为止仍属假说,有待于人类进一步寻找充分的、有力的证据。

现有科学理论认为,恒星结构是靠核聚变维持的,通过核爆炸的扩张力,抵抗万有引力的收缩力,两者达到平衡,成其为恒星。最初是氢核聚变,然后是氦核聚变,或氢核与氦核之间的聚变,按元素周期表逐级聚变上去,直到形成铁元素,铁核聚变难度比较大,消耗的能量多于产生的能量,核聚变不能继续,导致恒星坍塌,在巨大万有引力下,所有粒子被压缩成中子(一个质子与一个电子的结合体),所有中子被压缩成更小的“粉末”,于是具有巨大引力的黑洞产生了。

想象力太丰富了,把一局象棋从第一步想到最后一步,肯定会在某一步想错,然后棋局就向新的方向发展了。就像人一样,不可能从出生想到死亡,把生命全过程都想透了。你不知道他是怎么生的,怎么活的,怎么死的。由于有前人做参照物,可以知道人有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和死亡。太阳也是生命体,但恒星的演化全过程没有参照物,或说人类寿命太短,恒星寿命太长,人类观测不到恒星寿命的全过程,尤其看不到恒星的死法。宇宙是有红矮星,但你就能肯定是黄矮星(如太阳)变的吗?

假如太阳上的元素大部分变成了铁,不再有核爆炸了,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太阳会收缩成一颗类似于地球的天体,只是质量大些,铁矿多些,如此而已。也许有人说,太阳的质量比地球大得多,会在核心产生高温高压,铁原子被压缩,即原子外围的电子轨道被压低。这意味着铁更重了,太阳密度更大了,如此而已。也许有人说,太阳中心形成的高温高压,会导致核爆炸。那么是核聚变还是核裂变?无论是什么爆炸,都意味着太阳生命得以延续。核裂变也是有可能的,只要温度够高,压力够大,太阳内部不缺漫天飞舞的中子。这样就是从核聚变到核裂变,再从核裂变到核聚变,周而复始,生生不熄。也许有人说,在高温高压下,铁原子既不发生核聚变,也不发生核裂变,而是铁原子外围的电子被压到原子核,原子核被压裂变成中子。那不就变成中子星了吗?也不是黑洞啊。

推测由铁原子构成的太阳,核心有高温高压,也不见得是对的。地球是近圆球体,每一层都是一个坚硬的球状壳体,能有效抵抗上方的压力,一层层球状壳体下去,一直下到地心,不见得压力就大很多。在几千米深的巷道挖煤,煤块也没有被压成铅球,煤的密度与露天煤矿差不多。你在地下挖隧道,上面的土层深些浅些有多大区别呢?人想象下面压力大,是把地面想象成平的,人躺下来身上压一块水泥板,重得受不了,压一千米厚的水泥板呢?人变成纸了。从这个观点出发想问题,不见得都是对的。

推测由铁原子构成的太阳,铁原子被压成中子,也不见得是对的。没有理论上的推导,也没有实验上的验证,即使太阳上的粒子都变成了中子,中子之间是有斥力的,能抱团形成中子星吗?更别说黑洞了。在地球上,中子存在于原子核中,是靠质子把两个或多中子粘在一起。若没有质子,中子就漫天飞舞了,从来就没有中子团存在。因此,宇宙也不存在中子星。

个别科学家对黑洞形成的推测,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和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万有引力是知其然,不知所以然,人类不知万有引力是怎么形成的,只是简单认为有物质就有引力。两个质子之间,两个电子之间,两个中子之间,没有引力,只有斥力;两块磁铁同极相对,也是只有斥力,所以不是有物质就有引力,得看对方是什么,再看自己是什么。

按本人的辐射力学,宇宙只存在一对力:引力与斥力。引力来自辐射的被吸收,斥力来自辐射的被反射,这需要一对粒子,如质子与电子,质子与质子。人类已知的所有粒子都是有辐射的,包括光子在内,光子带有弱负电,与电子形成斥力,与质子形成吸力,所以任何物质都反射光,也吸收光。只有最小的原始粒子没有辐射,但这种粒子人类还没找到。太阳对地球,既有引力,也有斥力,引力与斥力大体平衡,所以地球轨道是相对固定的。

如果要分析黑洞是否存在,首先要分析黑洞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释放什么辐射,吸收什么辐射,这样才能确定黑洞是否存在、有无引力和引力大小。假如黑洞基本是由清一色的粒子构成,根据同性相斥的原理,黑洞无法形成。假如黑洞只吸收辐射,不释放辐射,那么黑洞只对恒星有一定引力,对行星等不发光天体的引力是极其微弱的。当然,行星也有辐射,黑洞对行星也有一些引力。

假如黑洞粒子能大量吸收恒星辐射,那么最终也会饱和的,饱和之后就会演变成恒星或行星这样的天体,黑洞再也不是黑洞;或黑洞的粒子漫天飞舞,黑洞解体,向太空吐出大量的粒子、原子和分子,为恒星的形成创造条件。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才是宇宙演化的真谛。

黑洞是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史瓦西和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共同臆想出来的。据说1916年史瓦西根据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求得一个真空解,当一个天体质量足够大,体积足够小时,周围的空间就会极度扭曲,连光也逃逸不出去了,于是这个天体周围有一个视界,视界内什么都看不到,尽管有一个天体在这里。根据他的计算,地球的半径必须压缩到9毫米,才能形成黑洞。这是不可能的事,宇宙中没有什么力量能把地球物质压缩到手指头那么大,显然他的公式和计算是有问题的。后来惠勒把这种不可见的天体命名为黑洞。

从本人的《为什么要反对爱因斯坦?》一文可知,引力场方程是错误的,也是不能计算实际事物的。为什么史瓦西能用来计算呢?我查了一下,他主要是参照万有引力公式,发明出史瓦西半径公式,没引力场方程什么事,只是他也跟随爱因斯坦时空扭曲的思路,推导过程中设Rμν = 0,即初始时空视为不扭曲,是空洞无物的理想状态,求出的史瓦西半径就叫真空解。这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然后他经一番代数腾挪,推导出瓦西半径公式。既不是以万有引力公式为依据,也不是以引力场方程为依据,更不是以天文观测为依据,这个公式显然是凭空捏造的。后来,支持爱因斯坦的人大吹大擂,说史瓦西是第一个得出引力场方程精确解的人。

由此可见,黑洞的存在没有理论依据,或说没有靠得住的理论支持。那么天文观测的依据如何?黑洞是不可见的,但可以根据周围天体的情况,判断有无黑洞。有人认为银河系中心有一个黑洞,于是有天文学家把望远镜对准银行河系中心,看到一些恒星的运动轨道,就捕风捉影说这些恒星是围绕黑洞转的。过于牵强附会,经不起推敲,我已经给出了合理解释(见我的文章《黑洞只是臆想天体》)。

有科学家拍到5500万光年外M87星系中心的黑洞,实际上是在观测的基础上,计算机按特定程序用两年时间合成的。一个比地球还小的黑洞,在5500万光年之外,什么望远镜都看不到,几乎所有星系看起来就是一个光点,就象一颗恒星一样,恒星更是看不到的了。黑洞照片是怎么来的呢?

这是哈勃望远镜拍到了银河系一角,每个光点就是一颗恒星,看起来密密麻麻一锅粥,但恒星之间的距离几光年、十几光年,甚至几十光年。把望远镜对准任何一个暗斑拍摄,再经计算机按预定程序取舍、修饰和美化,就会得到一幅中间黑周围亮的照片了,有人把照片解读为黑洞,其实只是恒星之间的空洞而已。几光年或十几光年直径有多大?大到足以让望远镜捕捉到了。空洞也不一定是透空的,只是相对较暗而已,恒星较疏、较暗、较小、较远都可以形成暗斑。

假如把望远镜对准上图三个黄圈,就能拍出三个“黑洞”,因为取舍、修饰、美化和解释的程序,是由黑洞拍摄团队编写的,等于黑洞是由他们画出来的,只是借助计算机作画而已。当然不完全是凭空作画,也要有一些根据,一个暗斑加上周围的恒星,计算机足以画出完美的黑洞了。为什么黑洞外围的光晕之外漆黑一团?这是周围的恒星被计算机程序抹去了,但抹得不够干净,还有一些残余光晕。作为观众的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普罗大众,要懂计算机程序是怎么回事,不然给人家骗了还欢呼雀跃。

科学要有批判、创造和发展,不能前人说什么就是什么, 尤其不能把假说当成真理。即使是有根有据的论文,若觉得不妥也要重新审视,因为有的根据靠不住,推理错了、观测错了、实验错了,就导致结论错误。即使推理、观测和实验都没错,也有可能得出错误结论。金银盾牌摆在面前,站在不同角度就得出不同结论。有什么知识、经验、逻辑和思想,也会得出不同结论。面对同一事物,有人说好,有人说坏,这是因人而异。



2021年9月27日



打赏《生命是什么》的作者